其次是女性生理因素與職業的影響。由於女性頸部的肌肉、韌帶張力與男性相比顯得相對較弱,尤其是那些在產前長期從事低頭伏案工作(會計、打字、編輯、縫紉)的女性,如果營養不足,休息不佳,加上平時身體素質較差,在哺乳時就更容易引起頸、背、肩的肌肉、韌帶、結締組織勞損而引發疼痛或酸脹不適。
還有自身疾病的影響。一些乳母由於乳頭內陷,嬰兒吮奶時常含不穩乳頭,這就迫使做母親要低頭照看和隨時調整嬰兒的頭部,加之哺乳時間較長,容易使頸背部肌肉出現勞損而感到疼痛或不適。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頸椎病,也會加劇神經受壓的程度,導致頸背酸痛,以及肩、臂、手指的酸脹麻木,甚至還會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表現。
在明白頸背酸痛的原因後,即可找出預防此痛的措施。如及時糾正自己哺乳時的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哺乳;在給小孩喂奶的過程中,可以間斷性地做頭往後仰、頸向左右轉動的動作,夜間不要習慣於單側睡覺和哺乳,以減少頸背肌肉、韌帶的緊張與疲勞,平時注意適當的鍛煉或活動。另外,要防止乳頭內陷、頸椎病等疾患,消除誘因。最後,要注意頸背部的保暖,夏天避免電風扇直接吹頭頸部。同時,要加強營養,必要時,可進行自我按摩,以改善頸背部血液循環。
(9)防中暑。一些產婦在酷暑盛夏時,關門窗,睡火坑,蓋棉被,加之室內溫度很高,空氣不流通,通風不良,以致產婦體內熱量積蓄,體格虛弱,不能很好散發熱量而造成中暑。發病初期,表現疲乏、頭痛、口渴、胸悶、惡心;嚴重時,神誌不清,狂躁不安或昏迷,甚或抽搐致死。主要預防措施是,產婦宜多喝開水,不要蓋得過多;衣服勤換洗,還可用溫水擦身,以協助體內熱量散發;室內要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開“風口”,室內氣溫高時,可在地上灑水降溫。
(10)產後便秘謹防痔瘡。原因是婦女產後由於子宮收縮,直腸承受胎兒的壓迫突然消失,使腸腔舒張擴大,糞便在直腸滯留的時間較長,容易形成便秘,加之在分娩過程中撕裂會陰,造成肛門水腫疼痛等,而易患痔瘡。因此,婦女產後注意肛門保健和防止便秘是防止痔瘡發生的關鍵。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勤飲水,早活動。由於產後失血、腸道津液水分不足,以致造成便秘;而勤飲水,早活動,可增加腸道水分,增強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第二,少食辛辣、精細食物。多食粗纖維食物。一些婦女產後怕受寒,不論吃什麼都加胡椒,這樣很容易發生痔瘡。同樣,過多吃雞蛋等精細食物,可引起大便幹結而量少,使糞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較長,不但能引起痔瘡病,而且對人體健康也不利。因此,產婦的食物一定要搭配芹菜、白菜等纖維素較多的食品,這樣消化後的殘渣較多,形成的糞軟,大便時易排出。
第三,勤換內褲,勤洗浴,不但保持了肛門清潔,避免惡露刺激,還能促進該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預防外痔。
第四,早排便,早用開塞露。產後應盡快恢複產前的排便習慣。一般3日內一定要排1次大便,防止便秘。產後婦女,不論大便是否幹燥,第一次排便一定要用開塞露潤滑糞便,以免撕傷肛管而發生肛裂。
(11)產後骨盆疼痛的防治。骨盆疼痛的原因是產婦分娩時產程過長,胎兒過大,產時用力不當,姿勢不正以及腰骶部受寒等,或者骨盆某個關節有異常病變,均可造成恥骨聯合分離或骶髂關節錯位而發生疼痛。此外,在韌帶未恢複時,由於外力作用如懷孕下蹲或睡醒起坐過猛,過早做劇烈運動,負重遠行等,均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表現在陰阜處或下腰部疼痛,並可放射到腹股溝內側或大腿內側,也可向臂部或腿後放射。
一般來說,此病過一段時間(幾個月甚至一年左右),疼痛會自然緩解,如果長期不愈可用推拿方法治療,並可服消炎止痛藥,既可減輕疼痛,又可促進局部炎症吸收。那麼,本病又如何預防呢?
第一,患有關節結核、風濕症、骨軟化症的婦女應在懷孕前治愈這些疾病,然後再考慮妊娠。
第二,懷孕後,多休息,少活動,但不能絕對靜止不動,不要做過分劇烈的勞動或體育鍛煉,但可適當做一些伸屈大腿的練習。盡量避免腰部、臀部大幅度地運動或急劇的動作。
第三產後避免過早下床或在床上扭動腰或臀部。
(12)要預防產後腰腿痛。此病是因骶髂韌帶勞損或骶髂關節損傷所致,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產後休息不當,過早地持久站立和端坐,致使產婦妊娠時鬆弛了的骶髂韌帶不能恢複,造成勞損。
第二,產婦分娩過程中引起骨盆各種韌帶損傷,再加上產後過早勞動和負重,增加了骶髂關節的損傷機會,引起關節囊周圍組織黏連,妨礙了骶髂關節的正常運動。
第三,產後起居不慎,閃挫腰腎,以及腰骶部先天性疾病,如隱性椎弓裂,骶椎裂、腰椎骶化等誘發腰腿痛,經產後更劇。
產後腰腿痛的主要臨床表現,多以腰、臀和腰骶都酸痛日夜纏綿為主,部分患者伴有一側腿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內側或外側。有的可伴有雙下肢沉重、酸軟等症。
本病的主要預防措施是婦女在產期要注意休息和增加營養,匆過早久站、端坐、負重或勞動;避風寒,慎起居,每天堅持做產後操,可有效地預防產後腰腿痛。
(13)緩解產後尿瀦留。產後尿瀦留的發生,是因為分娩過程中子宮壓迫膀胱及盆腔神經叢,使膀胱肌麻痹,運動遲緩無力;產後盆腔內壓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內淤血;加上產程過長引起體力的大量消耗,而導致排尿困難,給產婦帶來痛苦。需要采取的方法如下:
第一,產後4小時即應主動排尿。如果排尿很困難也應每3~4小時做一次排尿的動作,這樣,有利於鍛煉膀胱逼尿肌和腹肌的收縮力。
第二,常用溫開水衝洗外陰、尿道,做排尿動作時可聽一些流水聲音(或用錄音機放送)刺激大腦皮層,可起疏導排尿作用。
第三,每日做3~4次仰臥起坐,每次重複做10~20次,可加強血液循環,解除盆腔瘀血,改善膀胱和腹肌的功能。
第四,用熱水袋敷小腹部,可刺激膀胱收縮並有利於局部血液循環。
第五,在有尿意而不能排出時,可用拇指按壓關元穴,持續1分鍾便可排尿。
第六,用針灸治療,取會陽、中臂俞、秩邊、次家髎及中極、關元、油骨等穴,再加以電針,通至1~2次,即可有效。
(14)要預防陰道鬆弛。在未生育時,兩性交合很緊貼,陰莖進入陰道時有一種令人愉悅的感覺。但生育後就完全不同了,陰道顯得很寬鬆,夫婦雙方都會產生一種交合不夠緊貼的感受。這種情形可能影響性生活的和諧,造成丈夫的不滿足及妻子的性壓抑,甚至可能使夫妻關係破裂。
醫學研究證實,產後陰道鬆弛的關鍵是恥骨、尾骨肌功能的下降。恥骨、尾骨肌是提肛肌群中作用範圍最廣的肌肉之一,它能托起盆腔內髒,保持盆尾陰部軟組織張力,它和近端尿道壁括約肌相互交錯,還伸延進陰道括約肌的1/3,因此,它能收縮直腸下端和陰道,完善排便動作及陰道“緊握”功能。當兩性交合時,恥骨、尾骨肌開始“工作”,陰道收縮,“緊握”陰莖,使兩性結合更加完全、幸福。由此可見,防治產後陰道鬆弛,是要注意鍛煉恥骨、尾骨肌的功能。方法如下:
第一,常做“提肛功”。即吸氣時用力使肛門收縮,呼氣時放鬆,反複20~30次,隔1~2分鍾再進行一次,每天清晨鍛煉5~6次,日間鍛煉2~3次,鍛煉時可采用慢速收縮、快速收縮或兩者交替進行。
第二,可練國外的“蓋格爾操”。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是“開關水龍頭”。患者坐在馬桶上,兩腿分開,開始排尿,中途有意識地收縮陰部肌肉,使尿流中斷,此時感到在收縮的肌肉就是PC肌。如此反複排尿、止尿,排尿、止尿,就像反複開關水龍頭一樣。
其次是波浪狀操練與收縮。即坐在椅子上,由後向前緩慢地收縮PC肌,在收縮狀態下,從1數到10,然後,由前至後逐漸放鬆。此時,腦子裏可以想像海邊的潮水,漸漸漲潮又漸漸退潮,反複操練,反複體驗。
再有是結合墊上或床上運動鍛煉腰腹、臀腿肌肉。即仰臥床上,以頭部和雙腳為支點,抬高臀部,同時收縮PC肌,放下臀部,同時放鬆PC肌。反複數次。這樣做,可使腰腹臀腿肌與PC肌都得到有效的鍛煉,提高PC肌的活力。
(15)產後血暈。此指產婦分娩以後,頭暈眼花,難以起坐,昏倒榻下,或者心下滿問,惡心嘔吐,心煩不安,甚則口噤神昏,不省人事。
本病的發生是由手產後失血過多,營陰下奪心神失養,所致不省人事。此外,產後惡露不下,瘀血上攻擾亂心神亦可致頭暈。
在治療上,若屬於血虛氣脫型,證見產後失血過多、質稀,暈眩,心悸,煩悶不適,昏不知人,手涼肢冷,冷汗淋漓,麵色蒼白,舌淡無苔,脈微欲絕。治宜益氣固脫,用獨參湯,即人參15~30克煎湯,溫服,一日二次。
若產後血暈屬血瘀氣閉型,證見產後惡露不下或量少,小腹陣痛拒按,心下氣滿,神昏口噤,牙關緊閉,雙手握拳,麵色紫暗,舌暗苔少,脈澀,治宜行血逐瘀,可用奪命散,藥用沒藥3克、血竭3克,煎湯溫服,一日二次。
(16)產後痙症。此指產後發生四肢抽搐,頸背強直,甚則口噤,角弓反張者。
本病發生原因主要是陰血虧虛,即產後失血、失津、營陰耗損,津液虛竭,筋脈失養,而致筋急抽搐。此外,感染邪毒後亦可致筋脈拘急發痙。
若產後症狀屬陰血虧虛型,證見驟然發痙,頭項強直,牙關緊閉,手足抽搐,麵色蒼白,舌質淡紅無苔,脈虛細。治宜滋陰養血,柔肝熄風,可用三甲複脈湯:白芍15克,阿膠10克,龜板15克,鱉甲15克,牡蠣(先煎)30克,麥冬15克,幹地黃15克,火麻仁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若屬感染邪毒,證見肌肉痙攣,頭項強痛,牙關緊閉,身熱惡寒,甚則角弓反張,麵呈苦笑,舌黯紅,苔薄黃,脈弦。治宜解毒鎮痙,理血祛風,宜用攝風散,藥有:赤腳蜈蚣半條,鉤藤7.5克,朱砂、僵蛋(焙)、蠍尾各3克,麝香0.25克;上藥共研細末,每服0.25克,用竹瀝調服。
(17)產後發熱。此指在產褥期間,產婦出現發熱持續不退,或突然高熱寒戰,並伴有其他症狀者。主要病因如下:
一是感染邪毒。由於產婦生產時,接生用具消毒不嚴或產褥不潔,邪毒乘血氣正開而入,正邪相爭而致發熱。
二是外感。由於產後失血傷氣,血脈空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而致風、寒、暑、熱之邪乘虛而入,營衛不和而發熱。
三是血瘀。產後惡露不暢,瘀血阻滯,氣機受礙,鬱而發熱。
四是血虛。產後失血,陰血暴虛,陰無所附而浮於外而發熱。
五是食滯。即產後脾胃虛弱,飲食失節,脾胃運化無力,食滯申焦,鬱而發熱。
若屬感染邪毒,證見產後寒戰高熱,小腹疼痛拒按,惡器量多或少,色紫暗穢臭如敗醬,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數有力。宜用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法,用解毒活血湯,藥用:連翹6克,葛根6克,柴胡6克,生地15克,赤芍9克,桃仁24克,紅花15克,枳殼3克,甘草6克;水煎,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若屬外感所致發熱;又要分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暑熱三種:
一是外感風寒。證見產婦惡寒發熱,頭痛,腰背酸痛,流涕無汗,鼻塞聲重,痰稀而白,舌苔薄白,脈浮等。宜養血祛風解毒。用荊防四物湯加減。藥有:荊芥6~9克,防風3~6克,川芎3~6克,當歸9克,白芍9克,地黃15克;水煎服,一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是外感風熱。證見產後發熱,微惡寒,頭痛,咳嗽,痰黃,咽痛,口幹而渴,微汗出,舌尖、邊紅,苔薄白,脈浮數。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銀翹散加減,藥有: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荊芥12克,淡豆豉15克,薄荷18克,淡竹葉12克,牛蒡子18克,苦桔梗30克,生甘草15克,煎湯時加鮮蘆根30克;一日一劑,水煎服,分二次服。
三是外感暑熱。證見由於產褥正值盛夏之時,發熱口渴,心煩汗多,頭目不清,胸悶惡心,體倦乏力,舌淡,脈虛數。宜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治法,用清暑益氣湯。藥有:西洋參5克,石斛15克,麥冬9克,黃連3克,竹葉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一日一劑,水煎服,分二次服。
若屬血瘀所致發熱,證見產婦寒熱時作,小腹疼痛拒按,惡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挾塊,口幹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澀。宜用活血化瘀法,用生化湯加丹皮、丹參、益母草,藥有:全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炮薑6克,炙甘草6克,以黃酒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