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嬰幼兒飲食宜忌1(1 / 3)

第四章嬰幼兒飲食宜忌1

人工調乳時必備什麼器具

奶瓶二三個:選擇口大圓形的、耐熱玻璃做的和喂果汁和涼白開用的小型奶瓶。容易洗刷,用開水煮也方便。奶嘴三四個:選擇大小與母親乳頭相同的、不太硬的。奶嘴上的眼不要過大或過小。把奶瓶倒過來,乳汁以5~6厘米的間隔滴落就行。奶嘴罩:能用開水煮的才行。消毒器:蒸毒器,用鍋代替也可以。食品盒:將調乳用具放置在一起,用起來方便;奶粉盒:裝進夠喂一次用的奶粉,外出時使用方便。計量勺和刮平刀、瓶刷、長筷子和瓶夾子、碟子或盆、搪瓷盤、擦拭布、奶瓶用的洗滌劑。

嬰幼兒忌喝果子露

果子露和果汁是兩種不同的飲料。果汁是從水果中直接提取出來的液體,而果子露是人工配成的飲料,它除了含白糖、枸櫞酸外,還含有糖精和色素。我國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中規定,嬰幼兒食品中不得使用大量色素和糖精,以免影響健康。因為嬰兒身體發育尚不完善,肝髒的解毒功能和腎髒的排泄功能低下,有毒物質易於蓄積體內,損害健康。因此,嬰幼兒不宜飲用果子露。

忌控製嬰兒脂肪攝入

中老年人少吃些脂肪,以減少膽固醇過高引起心髒病是非常必要的。但有的家長也認為,嬰兒飲食也應像大人一樣控製脂肪攝入,這是不妥的,不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

嬰兒的生長對脂肪的需求量比一生中其他任何時候都多,一般嬰兒每公斤體重每日約需脂肪4克。人體內所需熱量主要來自脂肪。嬰兒生出後頭24個月是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需要熱量最多的時候。人體內每一個細胞的生長都需要膽固醇。同時,嬰兒的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也需要脂肪。

專家指出、小兒如不吃母乳,應多吃肉食及適當吃蛋類,不能喝低脂肪奶,以保證脂肪的攝入。

忌母乳喂養嬰兒時間過短或過長

嬰兒吃母乳好處很多,母乳喂養時間應根據嬰兒生長發育需要酌情掌握,既不能太短,也不宜過長。

一般母乳足夠嬰兒4~6個月的需要,產後頭2個月最好單純喂母乳,不加輔食,4個月後開始加輔食,6個月後逐漸以輔食代替部分母乳,直到斷奶。除母親患病或者特殊情況而不能喂養外,母乳喂養持續時間至少應4~6個月,最長可喂到1~1年半。若要斷奶宜選在春天和秋天為好。如遇小兒生病或正值炎熱夏天或寒冷冬季,可適當延長母乳喂養時間,以免嬰兒發生消化不良。

如果母乳不足時,也可實行混合喂養。除吃母乳外,再加輔食以補充不足,但必須先喂母乳後喂輔食,喂輔食最好用杯、碗、匙喂,而不用奶瓶,以免造成乳頭錯覺。

母乳喂養時間過長,不利於小兒生長發育。因為嬰兒長至8~9月後,母乳的量和其所含營養成分都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小兒吃慣了母乳,往往不喜歡吃其他食物,若不及時添加輔食,可引起營養不良及貧血,導致抵抗力下降,從而易患各種疾病。因此嬰兒到8~10月時就應開始斷奶,最遲到1歲半也應完全斷奶。

忌強行給孩子斷奶

給孩子斷奶要慢慢來,讓嬰兒有一個適應過程。從5~6個月開始就要添加輔食,逐漸使輔食變為主食。開始每天先少喂一次奶,用其他食品來補充,在以後的幾周內慢慢減少喂奶次數,逐漸增加輔食,最後停止夜間喂奶,以至最後完全斷奶。有的父母給嬰兒強行快速斷奶,結果嬰兒哭鬧不停,很容易上火,吃不好,睡不好,影響健康。

也有的平時不為小兒斷奶做準備,要斷奶就往奶頭上抹辣椒水或紅藥水,以此嚇唬孩子。這種突然斷奶的辦法不好,它會使小兒感到不愉快,影響情緒,容易引起疾病,也有的會因為不適應其他食物,造成營養不良。在目前有一種新觀點,稱為自然斷奶,即不斷誘導孩子吃其他食物,而且還允許小兒吃奶,逐步使嬰兒自己停止吃奶。

給新生兒哺乳忌棄掉初乳

產後從1~5天或至7天內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呈黃白色,稀薄似水樣,內含多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較少的糖和脂肪,最適合新生兒的消化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受舊風俗的影響,主張把產後前幾天的少量黃奶汁擠出去扔掉,嫌這些開始的乳汁不幹淨。其實,初乳不但質量很高,而且有免疫作用。

根據對產後1~16天母乳營養成分調查結果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還含有大量免疫物質,能保護新生兒嬌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使之不受微生物的侵襲。而這些物質在新生兒體內含量是極低的。如果用母乳進行喂養,可使新生兒在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具有防止感染的能力。初乳中含有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它們有直接吞噬微生物異物、參與免疫反應的功能,能增加新生兒的免疫能力。

初乳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鋅,對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特別是神經係統的發育,很有益處。

初乳有輕瀉的作用,它可以使新生兒的胎糞盡早排出。

由此可見,初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營養食品,所以,應該讓新生兒吸吮初乳,不宜把初乳棄掉。

忌“生後3天才開奶”的陳舊觀念

我國最陳舊的觀念是生後3天開奶,這種觀念已經被拋棄。最新近的觀點是出生後半小時即可開奶。早開奶有許多好處:

(1)防止新生兒低血糖症的發生。

(2)防止新生兒出生後生理性體重下降過多。

(3)減輕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防止黃疸過深或發生核黃疸。

(4)及早使新生兒能獲得初乳中的抗體、免疫細胞、溶菌酶、乳鐵蛋白,可以增加小兒肌體的抵抗力。

開奶前忌預先喂牛奶

許多產婦在分娩前,總預先買好奶粉、奶瓶、奶頭,嬰兒出生後,就先喂點牛奶。這種方式喂養是錯誤的,害處很多。首先讓嬰兒喂哺了牛奶,就不願再吸吮母親的乳頭,減少對母親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反射性減少催乳素、泌乳素的分泌,導致母乳量減少。其次牛奶喂養細菌汙染的機會多,尤其是用奶瓶喂養,奶瓶及奶頭易被細菌汙染,使用不當時,易使嬰兒發生腹瀉。另一方麵,牛奶的成分遠不如母乳好。因此,新生兒出生後,開奶前不要預先喂牛奶。

忌把初乳擠掉

母親在產後7天內乳房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的顏色是黃白色,質稠。在最初頭三天乳房中的初乳量是很少的,每次喂乳量大概僅有2~20毫升。以後初乳分泌量會慢慢地增加。

初乳量雖少,但營養價值很高,一定要保證給嬰兒喂哺,千萬不要擠了棄掉。有些人認為開始的乳汁質稠不能喂,這是不對的。初乳有以下優點:

(1)初乳營養豐富,含蛋白質成分高,小兒初出生哺初乳就可獲得較高的營養。

(2)初乳中含在豐富的抗體,即分泌型的免疫球蛋白以及自細胞。嬰兒食後可提高腸道的抵抗力,減少感染性疾病。

(3)初乳中有生長因子,可以促進腸道的發育。

(4)含較多的微量元素鋅,可以促進嬰兒的發育。

(5)初乳還有輕瀉作用,可以幫助新生兒排泄胎糞。

早期新生兒忌采取定時喂養

過去一直認為,初生到7天內的新生兒應定時喂哺,要求每3小時喂哺一次。有的乳母為了規定時間哺乳,寧可讓小兒饑餓著拚命哭鬧,非到3小時後才哺乳。其實這樣定時喂養的缺點很多,嬰兒饑餓時吃不到乳汁,饑餓感過了再喂就影響食欲。乳母乳房脹得厲害時不能哺乳,反射性地使泌乳量減少,所以不主張這樣的方法。現代觀點認為應當按嬰兒需要哺乳,隻要嬰兒饑餓或母親感到乳房中有乳汁就可以進行喂哺,隨時需要隨時喂哺,叫做按需喂哺,且要做到勤喂哺。一般來說,出生後第1~2天的早期新生兒,哺乳時間為每1~3小時一次,每天可哺乳8~12次。

新生兒忌用奶瓶喂養

新生兒能否用奶瓶喂乳和水的問題,國內外學者一致持反對意見。因為用奶瓶喂乳或喂水有兩個害處:一方麵是用奶瓶可造成“乳頭錯覺”。所謂“乳頭錯覺”,新生兒吸過了橡皮奶嘴後,不願意再吸吮母親的乳頭了。因為橡皮奶嘴軟,孔大,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可以吸出乳汁。乳母的乳頭不經常吸吮,減少對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影響泌乳反射、噴乳反射,使乳汁分泌量減少,造成母乳不足。另一方麵,奶瓶、橡皮奶嘴不易洗幹淨,易被細菌汙染,使用後易引起腸道感染。如果實在必須要喂時,也都主張用小匙、小杯喂,因為小杯、小匙容易洗幹淨。

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推廣的母乳喂養新知識,嬰兒在0~4個月內(母乳量充足在6個月內)提倡純母乳喂,不需要喂水和牛乳,亦不必添加任何輔食,更不要用奶瓶和奶頭喂養。

不要以為新生兒所有的哭鬧就是需要喂哺

新生兒哭鬧往往可能哪兒不舒服、饑餓、疼痛、患病等,可根據日常生活中觀察的現象稍稍區分。新生兒饑餓的哭聲往往是平緩的,給哺乳後哭聲即止。如果給喂哺又不吸奶仍然哭鬧不止那就得找原因。如果是尿布濕了,給換尿布後哭即止。如果嬰兒軀體某部有刺激性疼痛,那哭聲往往是比較劇烈、持久,也較煩躁。這時應該解開衣包進行全麵的檢查,注意全身皮膚,特別注意外耳道有無耳癤等。如果哭聲為尖叫的,稱為腦性尖叫,應考慮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所以新生兒哭鬧的原因,饑餓隻是其中之一,還要注意有無異常情況發生。

忌用母乳給新生兒洗臉

許多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小兒皮膚長得又白又嫩,認為用母乳給新生兒洗臉是個好方法。其實這種方法對小兒是有害的。因為母乳營養豐富,是細菌滋生的良好培養基。新生兒皮膚嬌嫩,血管又豐富。若將母乳塗在顏麵部,很容易使細菌在麵部大量繁殖後進入皮膚的毛孔中,引起毛囊炎。若不及時治療可釀成敗血症,而危及小兒生命。所以用乳汁給新生兒洗臉是不衛生的,也是不能使小兒皮膚白嫩的。

忌用保溫瓶裝牛奶喂嬰兒

牛奶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食品,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而且其營養素易被人體消化、利用。但如存放不當,使牛奶變質,喝了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有的家長喂養嬰兒貪圖方便,將煮沸的熱牛奶放在保溫瓶裏保溫,喂養嬰兒隨吃隨取,方便省事,這種做法很不科學。牛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細菌的良好天然培養基。如果溫度在20~40℃之間,細菌就會大量繁殖,一般20分鍾就能繁殖一代,若過3~4小時後,瓶中牛奶就易變質。嬰兒喝了這種變質牛奶,容易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中毒症狀,影響身體健康。所以,牛奶宜現煮現飲,不宜放在保溫瓶內。

喂孩子鮮牛奶忌加水

有的父母用牛奶喂小兒時要加水,讓新生兒吃加一半水的稀牛奶,然後再吃2份牛奶和1份水的牛奶;也有的主張應給早產兒或軟弱兒吃1份牛奶2份水的奶。他們認為這樣會有利於小兒消化。這樣做實際上小兒營養不夠用,久之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出現貧血。

現在認為,新生兒剛一出生,對於不適合喂母乳的,就可以喂不兌水的純牛奶,試驗表明,一般新生兒都能消化,並很快使體重增長,隻要孩子吃後不發生吐瀉,就應堅持采用。對於較大些的嬰兒就更應該喂不加水的鮮牛奶。

當然,在兩次喂牛奶之間,應給新生兒加喂一次水,水中可加適量白糖。每次喂水量應按新生兒情況和外界條件(如天熱幹燥等)來決定。

吃奶的嬰兒忌缺水

在一部分父母中,存有吃奶的小兒無須喝水的想法和做法,這是錯誤的。

水是人體必需的物質之一,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盡管奶汁的主要成分是水,但僅靠吃奶是不能完全滿足身體對水的需求的。此時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多3~5倍,每天每公斤體重需100~150毫升。因此,仍需要額外補充一些水分,以滿足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同時也利於口腔清潔。最好在兩次喂奶之間喂一次水,尤其當氣候炎熱、吃熱奶、哭鬧、玩耍、生病發熱及出汗較多時,更應注意及時給小兒喂水。嬰幼兒的體溫調節能力較差,體溫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在室溫較高時,體溫可隨之上升。據統計,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體內水分就會蒸發掉109/6,加之奶液中含蛋白質豐富,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造成體內細胞脫水,給身體帶來不良的影響。缺水明顯的孩子往往體溫升高,煩躁不安,哭鬧,睡眠不足,嚴重時可引起驚厥,甚至造成嚴重後果,因此,平時要給小兒適量喂白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