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嬰幼兒飲食宜忌1(2 / 3)

那麼嬰兒每天應喝多少水為宜呢?一般說來,每天應給嬰兒喂水3~4次,參考每次喂水量是:

新生兒每1周30毫升,第二周時45毫升;

1個月時50~60毫升;

3個月時60~75毫升;

4個月時75~90毫升;

6個月時90~100毫升;

8個月時100~120毫升。

喂水量應隨氣候不同而增減。千萬不要給嬰兒喂過量的水,如果水攝入過多能造成水中毒。因為嬰兒腎功能發育尚不完全,水進入體內過多可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低,導致中樞神經係統出現一係列症狀,如行為異常、嗜睡、凝視、神誌混亂、肌肉軟弱,甚至昏迷。

新生兒忌躺著吃奶

新生兒不會坐,不會走,父母隻好讓其整天躺在床上,甚至吃奶也不抱起來,這是不對的。就吃奶這件事說,新生兒胃的形狀和成人不同。成人的胃呈魚鉤形,胃上部有個泡狀的胃底,當進食時隨食物進入胃的空氣存留到胃底,不會引起嘔吐。新生兒的胃呈水平狀,胃的入口鬆,如果臥位吃奶,正好胃的上口通向外界的空氣,空氣隨吃奶大量進入胃內,引起嬰兒吐奶、腹脹。嚴重時,吐的奶又吸入肺內引起窒息。所以給嬰兒吃奶,一定要使孩子頭部略高,吃完奶後抱起拍背,讓胃內氣體排出。

嬰兒斷奶忌太遲

要知道嬰兒在斷奶後如果仍繼續使用奶瓶,甚至喝開水也用奶瓶,這樣就帶來了再斷奶瓶的麻煩。使用奶瓶如果不注意嬰兒姿勢和奶瓶位置,會嚴重影響牙齒發育。直立位使用奶瓶,或奶瓶位置過高,使下頜骨過高前伸,從而造成麵型凹陷,前牙反咬。空吸奶瓶奶頭,將空氣不斷吸入胃內造成腹脹。因此,嬰幼兒斷奶後忌長期再用奶瓶喂養。

嬰兒忌喝可口可樂

確實,可口可樂是人們喜愛的飲料,但嬰幼兒最好不要飲用。

因為一瓶可口可樂大約含咖啡因50~80毫克。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藥。服用量超過1000毫克者便可能出現煩躁不安、呼吸加快、失眠、心跳過速、耳鳴、眼花、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成年人對咖啡因排泄的非常快,適量喝可口可樂不致發生什麼不良後果。但嬰幼兒對咖啡因特別敏感,容易造成中毒。

嬰兒忌用滋補藥

要知道嬰兒在服用滋補藥後,常常鼻孔出血、口幹舌燥、大便不暢,時間長了,反而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嬰兒忌常服鈣片

要知道鈣在人乳中的含量,通常可以滿足嬰兒的要求。單純服用或長期服用鈣片是沒有必要的。服鈣片過量會嚴重損害嬰兒的腎髒。

不要嬰兒一吐奶就認為是消化道有病

有時,孩子吃奶以後不久就把奶汁吐出,甚至會全部吐出來,家長們認為:和成人的嘔吐一樣,嬰兒是有消化道疾病才發生嘔吐,是疾病的表現。

從成人的角度看,消化係統是一個入口與出口嚴格分開的管道係統。從口腔進入的食物,再從口腔吐出,當然是不正常的。許多消化係統疾病可導致嘔吐。但如果從嬰兒的角度看,事情並不是這樣絕對。

孩子出生以後不久,胃還是水平狀的,防止食物從胃返流的“賁門”,還不能很好地執行自己的使命;孩子這時的胃容積很小,如果吃奶過程中咽下了一定量的空氣,有可能把胃內撐滿,在運動、哭鬧時可能把吃下的奶擠回到食管,再經口吐出。這種情況應該稱為“漾奶”,不是疾病造成的。

防止漾奶,可以在孩子吃飽以後,把他豎直抱起來,頭伏在母親肩上。母親用手掌拍孩子後背幾下,讓他(她)打出嗝(把吞進的空氣吐出來),再放平或稍向右傾斜。一般不再有吐奶的危險。

如果孩子吐奶伴以下情況,就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的:

(1)從第一次吃奶起,每次必吐;

(2)嘔吐嚴重,吐出物除奶外還有血絲、奶塊、胃液;

(3)伴哭鬧、煩躁;

(4)口鼻同時有奶汁溢出,孩子表現呼吸困難,口唇發紫;

(5)上腹有腫塊和蠕動波;

若孩子出現了這幾種表現,就要及時帶他去醫院檢查。

不要過量服食魚肝油

魚肝油主要含維生素D,現在多用來喂嬰幼兒,以補充維生素D,增加鈣的吸收,預防佝僂病。有關專家指出,從新生兒生後第15天起,就可以每天喂服魚肝油,這對減少嬰兒佝僂病發生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魚肝油畢竟是一種藥物,要嚴格限製喂食量才能安全有效。有些家長不明這個道理,以為吃魚肝油可以防止孩子缺鈣、促進小兒骨骼發育,認為多多益善,就超量給小兒吃。事實上,魚肝油缺乏和過量,對孩子都是有害的。

維生素D屬脂溶性維生素,人體的維生素D來源有兩條:一食入,包括吃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髒、乳類、蛋類等及口服維生素D製劑(如魚肝油);二是皮膚合成,在陽光中紫外線照射之下,人類自身就可以合成維生素D3。國外資料表明,在陽光直曬下的皮膚,每平方厘米半小時就可以產生維生素D20國際單位,而發育中每天維生素D的需要量約400國際單位。兒科專家認為,兒童每日曬太陽(指室外、陽光直曬下)2小時,就足夠每天的維生素D需要。但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過玻璃時大多被吸收,因而在室內曬太陽無效。

維生素D具有增加肌體對鈣的吸收,促進骨骼鈣磷代謝的作用,並能夠防止鈣排出和促進鈣向胃內轉移,因而對骨骼正常生長有促進作用。小兒由於飲食單調,戶外曬太陽的機會少(冬天尤其如此),如果不注意補充維生素D,會發生維生素D缺乏,身體對鈣的吸收及骨骼的鈣磷代謝障礙,小兒表現出全身骨骼發育遲緩及胸廓、頭骨發育異常,醫學上稱為佝僂病,俗稱“軟骨病”。但維生素D食入過多,小兒也會有中毒表現。如因怕孩子缺鈣,長期超量喂孩子魚肝油或一次大量補充維生素D,也有的孩子已打了維生素D針劑,家長又給孩子每天喂服魚肝油,就會造成中毒。

維生素D中毒以後,孩子往往產生一些症狀,如煩躁不安、拒奶或厭食、多尿、多汗、低熱或消瘦,嚴重者還會有高燒和嘔吐。這些表現與佝僂病初期症狀十分相似。此時,家長應認真反思一下,孩子是否吃多了魚肝油而中毒。因為再增加維生素D就無異於“雪上加霜”了。另外,魚肝油中含有大量維生素,多服魚肝油還可引起維生素中毒。維生素中毒的表現為頭痛、嘔吐、皮癢、毛發枯幹、脫發和厭食等。在停藥後1~2周可恢複。

所以,魚肝油也好,維生素D針劑也好,都不是越多越好的。我們建議孩子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促進皮膚中維生素D的合成。對每天服用魚肝油的小兒,應嚴格限製劑量,家長不可“拔苗助長”。也不能因小兒喜歡吃魚肝油的味道就把魚肝油作為“零食”讓小兒隨便吃。已出現中毒表現者,要盡快到醫院診治。

另外,有些家長聽說服用維生素D會中毒,就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僅僅給小兒單純補鈣,服用大量的鈣片,以為這樣就可以補充體內的鈣滿足了。其實飲食正常的孩子,攝入鈣已夠生長發育的需要了。適當補鈣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通過維生素D的作用才能吸收。無論是服用魚肝油,還是補鈣,都應該聽從醫生的囑咐,做到科學合理。

給嬰兒喂奶四忌

(1)忌提前哺乳

嬰兒吃奶後約需3小時在胃裏消化才能轉入腸道。如果經過消化的食糜還沒有進入小腸,又有未消化的乳汁進入胃中,兩者混合進入小腸,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必然會影響養料的吸收,同時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2)忌喂而不飽

一次喂不飽,就很難使孩子吃奶有規律,特別是托在乳兒室的孩子,一次不喂飽,到下次喂奶時,孩子早就因餓而哭得很累了,吃幾口就又要睡覺。如此形成惡性循環,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3)忌喂奶時間過長

倘使母奶不足,即使喂奶時間再長嬰兒也不會吃飽,而且,孩子也不能得到合理的營養,因為乳房每次先分泌出的乳汁裏含蛋白質多,含脂肪少,以後越吃含脂肪就越多。嬰兒對較高的脂肪不能適應,會出現消化不良。

(4)忌長期食母奶

六個月以上的嬰兒如果單純吃母乳而不添加其他輔助食物,則有可能熱能和營養素供應相對不足,出現生長發育遲緩的現象。但是,天氣炎熱或嬰兒患病時,不宜添加食物,避免引起消化不良。嬰兒10個月到一歲半時就該斷奶,假使到年齡還不斷奶,孩子總想吃母奶,輔食就喂不進去。應該注意的是,切忌突然斷奶,這樣會因其他食品還吃不進去而影響健康。炎熱的夏季和孩子患病時,消化功能減弱,也不宜斷奶。

嬰兒忌喂米麵等澱粉食物

有的嬰兒胃口較大,一些母親在牛奶裏加些米麵食物,以延長奶在胃裏停留的時間,這是不好的。因為嬰兒體內缺乏消化澱粉的酶,不能消化吸收這種食物,時間長了造成蛋白質缺乏,形成虛胖,影響孩子體力智力發育。因此,不宜給嬰兒喂米麵等澱粉食物。

嬰兒用的奶嘴孔不宜過大或過小

橡皮奶頭的孔隙可用大縫衣針燒紅燙刺,大小要適當,一般應燙三個孔。過大,奶流的太衝,容易嗆奶;太小,吸奶費力。奶頭孔過大或過小,吃奶時過急,還可使空氣吸入嬰兒胃裏。如果不及時立起拍背放出空氣,會引起嬰兒嘔吐。另外,橡皮奶頭用久易變形使孔隙增大,應隨時更換。

嬰兒食物忌太鹹

嬰兒食品大多是按成人的鹹淡味覺為準的,這樣就產生了嬰兒攝入鹽分過多的問題。

食鹽是由鈉和氯兩種元素構成的,過多的鈉對嬰兒是有害的。因為嬰兒腎髒發育還不成熟,腎小球的皮細胞多,血管少,濾尿麵積小,而且因為腎小管發育不良,容易小,濃縮尿液能力差,因而沒有能力排除血中過多的鈉,很容易受到食鹽過多的損害,而此種損害是很難恢複的。嬰兒年紀越小,受到食鹽過多的損害也就越嚴重。其結果是在孩子年紀輕時就可能出現高血壓或中風。攝入的鹽分過多還會導致體內鉀質大量隨尿排出。鉀質對於人體活動時肌肉(包括心髒肌肉)的收縮、放鬆是必需的,鉀質如損失過多還能引起心髒肌肉的衰弱。年輕的父母千萬不能疏忽大意。

嬰兒忌吃雞蛋白

雞蛋營養豐富,對健康大有裨益,然而,並非人人皆宜。因為不足六個月的嬰兒,其消化係統的發育很不完善,腸壁很薄,通透性很高,而雞蛋白中的蛋白分子又特別小,可以直接通過腸黏膜的消化屏障,進入血液中,使嬰兒肌體對異性蛋白分子發生原抗體反應,於是,對異體蛋白分子產生過敏反應,可導致蕁麻疹、濕疹等變態反應性疾病。另外,嬰兒食用蛋清也不易消化,還容易引起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