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考畢,回到舅父家去等待朝廷發榜。誰知剛進舅父家門,隻見昨天那位老家人早已在那裏恭候:“哎喲,相公昨天我找你好半天,今天才打聽到你住在這裏,快去快去,我家員外等急啦。”一麵說,一麵拉著王安石就走。
馬家員外一見王安石,急忙施禮讓座,取出筆墨紙硯文房四寶,請他寫答下聯,王安石就將剛才主考大人的上聯,揮筆寫上:“龍王設宴,月燭星燈,山食海酒,地為媒。”馬員外看他寫得龍飛鳳舞,下筆如神,十分滿意。便吩咐丫環拿給女兒去看。馬小姐一看,字體遒勁,對仗工整,含羞應承。馬員外大喜,便對王安石說明:“此上聯是我獨生女為選婿而出,已懸掛半年,至今尚無人應對,現在,為王相公對出,聯句成對,姻緣成雙。”馬員外當即征得王安石舅父同意,就擇在三日後吉日良辰,為他們兩人完婚。
到了第三天,結婚喜日。忽然,大門外人歡馬叫,兩個報子高聲前來報道:“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題名,頭名狀元,明日一早,皇上親自召見,請赴瓊林宴!”
王安石喜上加喜,頓時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與馬小姐拜過天地,進入洞房,新娘笑著對王安石說:“王郎才高學廣,一舉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燭,真是‘大登科’與‘小登科’,雙喜臨門。”王安石聽後,哈哈大笑,便將此事經過敘述了一遍,說:“全仗娘子出得好聯,下官何功之有!”說罷,提筆在紅紙上寫了個鬥大的紅雙喜,貼在門上。又吟詩一首說:
巧對聯成紅雙喜,天媒地證結絲羅;
金榜題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從此,結婚貼紅雙喜,就流傳開來,成為喜慶吉祥的標誌:不僅中堂上掛個“囍”,大門外貼對“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頭上也要繡上“囍”,以得吉祥如意的彩頭。
結婚分紅喜蛋的習俗
結婚要分紅喜蛋,而且不論親友或陌生人,都可以跟新娘子要,孩子就更不用說了,有時老年人也會來湊湊熱鬧,名堂叫作“討紅喜蛋”。作為新婚人家,當然是笑臉相迎,來者不拒。這一風俗習慣,在江南據說流傳已有悠久曆史了。在浙江,不但解放前是這樣,就是現在也還很流行。盡管現在不少人在結婚時已用喜糖代替,可名堂還是叫:“討紅喜蛋”。
結婚為什麼一定要分紅喜蛋呢?在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劉備招親”是東吳都督周瑜用的計謀。周瑜想用假招親、真扣留的計策,拿劉備當人質,要他交還荊州。不料這一計策早就被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識破。諸葛亮設下了“錦囊妙計”,其中有一條就是“紅喜蛋計”。原來諸葛亮讓劉備去東吳時,帶上大量染紅的雞蛋,一到東吳,不論宮廷內外,大小官吏和將士,逢人便分,一無遺漏。並說這是皇室禮儀,十分隆重。於是被分到紅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榮,沒分到的,還紛紛到劉備住的賓館去討。劉備更是來者不拒,一般來客讓手下人分,頭麵人物還親自動手分,大造了招親輿論。東吳本來沒有這種風俗習慣,都覺得新鮮,便一傳十,十傳百,弄得家家戶戶都知道東吳公主孫尚香與皇叔劉備即將成親了。結果,假戲真做,劉備得了個好夫人,歡天喜地;周瑜隻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從此,江南添了個婚俗習慣,每逢結婚便分紅喜蛋,人人都可以討紅喜蛋,象征著新婚人家“龍鳳呈祥”。
婚前打聽經期的舊俗
舊俗擇訂結婚日期,必先打聽新娘月經期,因為結婚那天碰到經期,就犯了“騎馬拜堂,家敗人亡”的惡兆,所以擇在經期前後遠一點的日期才安全。迎娶都在中午前,除了送新娘衣服首飾外,定要送一對鵝,女家聽到鵝鳴鑼鼓聲,就曉得迎親到了,一定要在中午前趕到交拜,路遠的就得前一日動身。新郎布置妥當,門是鎖著的,等花轎到來,由新郎去開鎖,打開新房,琳琅滿目的家具,但四眼人(懷孕女人)毛臉人(未婚小姐)不歡迎進新房參觀,苟入新房,日後新娘多災難。花轎到來,由一位福壽雙全的老婦人掀開轎簾,摻扶新娘出轎門,從衣袖裏掉出銅錢、紅花生果,小孩們搶拾喜錢,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宗,夫婦交拜,攜入洞房。拜客宴客一如其他各地。客人散後,婆婆來摸箱,摸出銀兩或銀元,象征日後富有。午後拜灶,因廚房是主婦家事場所,一日三餐都在廚房裏。開桶小便必先由小孩撒尿,自己才能用,不然以後生子會變成畸形。
台灣的吵新娘習俗
“吵新娘,”又叫做“鬧洞房”,就是在結婚的當夜,眾客人戲弄新娘的風俗。據說蘇東坡的胞妹蘇小妹嫁給秦少遊時,因為少遊的很多朋友在洞房一直鬧到夜半,還不肯回去,所以少遊托詩罵他們的無禮。這故事以後就慢慢地成為“鬧洞房”的風俗了。
當吃了喜酒以後,眾客人便向新郎要求“看新娘”。於是新郎就開放洞房請大家進去,這時眾人就要在門口說好話,普通都是念四句。假如洞房容納不下,就在正廳吵新娘。眾人坐齊了以後,“新娘撐”(是幫新娘應付眾人的老太婆,普通都是媒婆。)就扶著新娘走出來向眾人請甜茶,同時介紹新娘。當新娘把甜茶的茶甌,交給主客的時候,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讓給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樣的再讓給他的隔坐。這樣,新娘盡管在房內踱來踱去,大家還是不理她,於是吵新娘也就開始了。有的說笑,有的扮小醜,有的化裝跳舞,有的戲弄新婚的兩個,為的是要新娘笑。這時候新娘絕對不肯笑,同時接受“新娘撐”的幫助應付八麵的攻擊。以後又來一次“絞冬瓜”,客人故意好幾次要冬瓜,使新娘拿著茶盤來回好幾次。
最後來了一次所謂“壓茶甌”。這是將偶數的錢包在紅紙裏,放在茶甌裏給新娘,這時還要說四句。“娶嫁”是隨著新郎去接新娘的人,他們可以在這時候向新娘索取身邊的東西,比如手帕、織花等物。
總之,“吵新娘”是為祝福新娘而做的,所以在這時候,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大鬧一頓。對於新人倆,這當然是很大的麻煩,不過也不得不接受這種“慶賀”。
燒豬與廣州婚俗
燒豬,在廣州的舊式婚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舊俗把結婚的次早,叫做“三朝”,新娘要入廚房煎粉團(俗叫“薄撐”),然後就做妥後,回房更衣,然後就回家去了。是日男家必須備辦許多的燒豬,送到女家去,這才證明新娘是白璧的處女!(按:“燒豬”在廣州風俗中,具有特殊的含義:女子的貞與否,全視有沒燒豬吃;沒有燒豬的,還會鬧起糾紛來。對於男女雙方這是一件很難過的事。因而,就有一種婆子,專門配製一種藥給女子吃,叫做“裝豬”。)俞溥臣的《荷廊筆記》說:
廣州婚禮,於成禮後三日返父母家,必以燒豬隨行,其豬數之多寡,視夫家之豐瘠,若無之,則婦為不貞矣!餘有嶺南雜詠,內一絕雲:
閭巷誰教臂印紅,
洞房花影總朦朧;
何人為定青廬禮,
三日燒豬代守宮。
刁勉之先生說:
三朝回門,乃是新娘必要歸寧的風俗,男家要燒生豬數頭伴她歸去,以表示此方對她是滿意了,她的確是守身如玉的處女了。豬之多少,視人情門第而定。倘若沒有豬,那是有了亂子了,新婦一定不是一位處女了。關於證明新婦之是否處女,以第一次的性交,女的有無血液滴下為準、或者是處女膜之破否為斷,其他枝節管不著的。所以倘新婦或處女之被稱為“唔食得豬”的,那就是指她曾經偷過漢子於前,致性交時再不會流血於後的意思。不消說這樣的證明,是無需乎和靠不住了,過去的許多不幸和悲慘的事實,已從這“食豬”法中交付給人間地獄的深處去了。
過去在廣州一般婦女們,她們重視這個,比學生們重視畢業頭銜:學士、碩士、博士還要緊;父母對於女兒,翁姑們對於媳婦,重視這個,比重視男孩的身榮高貴,還厲害。有許多人說,廣州人從前嫁女兒,從她上轎以後,一直到她歸寧的這段時間裏,一直都是惴惴不安;要等到她回來時,豬子一同來了,他們才能放下心來。要是沒有豬的,可就要出大亂子了!
潮汕看新娘的鬧劇
春節元宵,潮汕有看新娘、做“四句”風俗。新娘裝扮一新,頭戴龍圍鳳冠,梳板刀髻,現代改為戴文明冠,身著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廳堂讓人觀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麵,看客做了“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臉。“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內容,也有作謔者做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詩。那麼伴娘、青娘便不讓新娘放扇露臉,隻是敬煙,敬茶,請作佳句,婉轉調和;如果調和不了,那麼專賺這一門飯吃的喜娘(又稱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領,作詩“回敬”,往往反令作謔者敗北。畢竟這些喜娘是民間詩界的老將,吃慣千家萬戶飯,是“牛角晤尖晤敢過嶺”的人,往往有贏無輸。也有作謔者是故意弄巧的,作“四句”時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麵似桃花紅,在家尚會交摻人。”這“交摻人”三字,潮俗有二種含義:一是能聯係人,團結人,屬褒義,一是與人搞不正當關係,屬貶義,當喜娘聽到這種疑句時,立即警惕,盯眼睛,準備回擊,忽又聽唱道:“所‘摻’同寅好姐妹,學文學武學針工。”便裝笑臉,哈腰敬茶。還有先念二句“好句”穩住喜娘然後作謔的,如“新娘娶進來,十年生九個。”“這十年生九個”,對於喜歡千子萬孫的人來說,是不嫌多的,故也以為是“妙辭”,忽聽唱道:“五個抽鴉片,四個賭紙牌。”作謔者唱後拔腳即溜。這時喜娘也有不客氣地“祭”呀!“潑”呀!咒罵起來的。惡語傷人本來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譴責。如果作謔者乘機諷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鬥歌”。(俗稱鬥邪歌)。如有看新娘者諷刺喜娘道:“會做青娘不會做詩,會做豬母不會撬籬,帶個布袋來裝米,帶個肚兜來裝錢。”喜娘便回擊道:“飼著豬母好到奇,一肚都是好男兒,一胎生你這一隻,飼大市上好賣錢。”碰到這種情況,主人家往往趁勢敬煙敬茶,防止胡鬧,造成冷場。
粵東饒平婚俗
昔時,聚居粵東的饒平人的嫁娶,也脫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羈絆。但在婚姻習俗的繁文縟節中,卻包含著追求幸福、繁衍嗣續、悅親睦鄰等美好祝願。
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稱心如意的丈夫。元宵節夜就是她們向父母表示爭取自己選偶權益的時機。她們跑到菜園裏,將嫩生生的芥菜(俗稱“大菜”)做坐墊,虔誠地禱告:“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兒婿。”
如果做父母的焦急著子女的婚配,那就須向別人家討求一條捆縛煙葉的草索(被求的農民自會慷慨相贈),帶回家門口時,須當念念有詞:“阿奴個姻星浮了。”
倘使女兒的婚事屢議不就,做母親的就要將一根“掃帚草”(一種茅草)編入女兒的辮子裏,一邊暗暗祝誦:“緶掃帚草,出門人搶走。”
“相親”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場,多半倒是由父母或親屬代為目測。當“相親”而又雙方同意之後,男方就須擇日送聘金、聘禮。而女方回贈的禮物中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斷的豬肉,美其名為“鴛鴦肉”,以示“血肉相連”之意。
新娘子臨近出嫁前須擇日沐浴、更衣。這時又有一番講究。浴盆中須放入石榴等十二種植物的花或葉。浴畢,讓新娘子坐在浴盆裏吃下兩顆熟雞蛋,以祈婚後產育順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裏裏外外都不能縫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運帶走,今後全賴自己到夫家開創新局麵。
新娘子離開娘家時,要大哭一場,以表對父母親的孝心和對諸手足的骨肉情深。如果新娘子樂而忘“哭”,那麼伴娘就會偷偷擰她一下。新娘得到提示,當然就照哭如儀了。
如果成婚日是所謂“白虎日”,隻須在花轎前掛上一小塊豬肉,“白虎”得到賄賂,自然就不來擾亂了。實際享用這一賂物的卻是扛轎的苦力。
新娘上轎後須噴“紅花茉草水”以驅除邪氣,下轎後須跨過一束點燃冒煙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煙,明年生男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