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周易》之民俗、器物(1 / 3)

第十章《周易》之民俗、器物

《周易》與中國民俗

中國的民間風尚習俗代表中國文化的基本麵貌,代表中國人民生活深處的基本的民族特征。

中國民俗從某種角度說就是《周易》文化的折射。中國民俗中的卜卦風俗、看相風俗、算命風俗、符咒風俗、禁忌風俗、風水建築風俗、喪葬風俗、婚姻風俗、節日風俗等都或多或少與《易》有者種種關聯。

1卜卦、看相、算命風俗

這種風俗起源甚早。上古用龜甲占卜、用蓍草占筮,《尚書》、《詩經》等古籍均有記載。《周易》則可視為占筮專書。

上古時代有專門的卜官,周代掌管占卜的官叫“卜人”。《周禮》雲:“春官太卜之屬有卜人”;《禮記·王藻》雲:“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當時卜人地位形同國君。戰國時代的卜官叫“卜尹”,《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楚有卜尹觀。古代越往後,卜人的官方色彩逐漸地消逝。在周代時期已有人反對卜筮之迷信了,“武王伐紂”卜筮之逆,占用大凶。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論衡·卜筮》)所以到漢代卜筮逐漸不為官辦,而代之以民間的“卜工”,《後漢書·董宣傳》雲:“(公孫)丹新的居宅,而卜工以為當有死者。”到中古時代敦煌的卜人,已完全代之以民間的卜卦先生了。

上古時代卜的方式有:在用火灼龜甲之前,必先用量畫好,然後灼之,看其兆紋以預測吉凶。至中古的代,占卜方式已空前的多樣化和知識化,(1)鳥占:上古時已有,中古更為係統化知識化,《隋書·經籍誌》便記有《鳥情雜占》、《鳥鳴書》,而敦煌石室遺書也有《鳥占書》。(2)杯姣卜:珓唐代韓愈《渴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雲:“手持杯導我珓擲,雲此最吉餘難同。”可見此種占卜唐代已有。“杯珓”是占卜之器。用蚱殼或形似蚌殼的竹木做成,卜時將杯珓合攏,講完所卜的事情後,將它丟在麵前地下,觀其俯仰以決吉凶,兩片伏為陰,兩麵仰為陽,一仰一伏為勝,擲三次為效。(3)日月占:《隋書》載有《月暈占》、《日月食暈占》、《日月暈餌雲氣圖占》等。(4)風角占:《隋書》或有《風角要占》、《風角占候》等。(5)夢占:隋唐誌均有著錄,敦煌也描許多寫本。

由於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十分迷信,凡事都要用與卜夾問吉凶。因而占卜是多種多樣的。

即使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也有很多人相信占卦問卜。有些落後的地區還流行著自己的占卜方法。如四川彝族流行的“雷夫孜”,其法以左手取一束細竹棍或草棍,右手任意取出一部分,看左手所剩的竹棍或草根的數為奇數還是偶數,經過三次可得到八種答案,如為奇奇奇,則大勝或大敗(中平);偶偶偶,則不分勝負(中平);奇偶偶,必敗(下下);偶奇奇,不太順利(下);奇偶奇,必勝(上);偶奇偶,無大不利(中平);奇奇偶,無甚關係(平);偶偶奇,有勝利的希望(上)。

看相是占卜的派生物,它根據客觀物體的外部形狀,以推度和揣測人的命運之特殊方法。客觀物體既可以是人的自身,也可以是客觀世界的物品。看相以長期形成的傳統的民間風俗觀作為其基礎。

看相與占卜等在古代稱為“數術”,《漢書·藝術誌》將數術分為六類;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看相屬於形法。

看相分為看麵相、手相與看地理風水。前者一般稱為相術,後者稱為堪輿。

相術是觀察人的形貌以預言命運的方術。看相的書曰相書,《漢書·藝文誌》記有《相書》二十四卷。《隋書·經籍誌》載《相書》四十六卷、蕭吉撰《相經要錄》二卷。

《左傳》文公元年記載,公孫敖請內史叔服為自己兩個兒子看相的故事,說明當時看相是根據骨形長短大小,來猜度未來命運昌隆與否。《左傳》提出之相人,似不能僅僅理解為相麵,它應當是相發,拒軀幹、相頸項、相手,相足、相肚臍眼、相背、相胸、相臂膀,甚至相男女生殖器之總稱。

戰國末期有四大相術家,即苟子提到的“許負、唐舉、鄧通、條侯,此四公皆善相。”

漢代相術成為貴族服務的工具。據《史記》、《藝文類聚》等記載,宮庭貴族間很流行相術,相工說話很有威信。東漢時看相已重看骨。

魏晉南北朝盛行相術。並出現了頗為細致的看相理論。如王朗、曹植各有《相論》,陶弘景、劉孝標各有《相經序》。

唐代出現大相術家表天綱。並出現瞎子摸相術。

此後相術大為流行。

相術的理論基礎是《周易》義理、象數。算命的風俗由來很早。所謂“命”即命運,它既包括永生的命,也包括暫時的運氣,但是它主要是指“命”。

春秋時代孔子是信命的,他在《論語·顏淵》中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他在《論語·憲問》中甚至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他還強調:“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列子在《力命篇》中認定天下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

莊子認為“知不可奈何,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

漢代淮南子、揚雄甚至王充也都相信命。

至唐代產生算命術。出現著名的命理學家李虛中。

宋代是算命的成熟年代。宋代的算命大師徐子平對算命術的重大突破,是他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為四柱,配合幹支,合為八字,用來推算人的命運的好壞。這種算命的八字說有深遠影響,從此後世便把算命稱為“看八字”,而把徐子平創造的這種算命術稱為“子平術”。

此後算命風俗一直在民間乃至上層流行。

算命風俗的產生思想、理論基礎也是《周易》。

幹支、五行、四時、五方、生肖,是算命術形成的五大思想支柱。

2禁忌、喜慶風俗

禁忌,在歐美民俗學中稱為塔布(英文taboo或tabu的音譯。)禁忌是在許多原始民族中都有的類似的民俗觀念。所謂“禁忌”,指禁止同“神聖”的東西,或者是“不潔”的人們和事物等接近,否則就會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懲罰。

中國民間禁忌很多。不同民族、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禁忌。

與《易》有關的禁忌有:

婦女禁忌——在婦女禁忌裏,月經以及產子出血均被古人認為是“不潔”之物。敦煌禁忌也有這方麵內容。“婦女月水下,裁衣煞夫。”古人對月經不可理解,故以為月經是危險而不吉利的。敦煌民間流傳著產婦在室外分娩的風俗。伯二七O五尾題上,便有“日遊在內,產婦不直屋內安產帳”之記載。

婦女禁忌是男尊女卑觀念的反映。《周易》主張崇陽抑陰,強調男性要有陽剛之德,女性要有柔順之德。婦道在於順隨夫道,並將婦道是否柔順作為“善”與“不善”的價值判斷的標準,流露出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識。

幹支日、建除日禁忌——這是中國特有的禁忌。在敦煌文獻伯二六六一背《諸雜略得要抄子》中就有用幹支記日與建除記日的禁忌。如天幹禁忌:“甲不開藏,乙不納財,丙不指灰,丁不剃頭,戊不度口,己不伐樹,庚辛不作醬,壬不書家,癸不買履。”地支禁忌:“子不卜問,醜不冠帶、又不買牛,寅不召客,卯不穿井,辰不哭泣、不遠行,巳不取仆,午不蓋屋。未不服藥,申不裁衣、不遠行,酉不會客,戌不祠祀,亥不呼婦。”建除禁忌:“建不治頭,除不治眼,滿不治腹,平不治背,定不治腳,執不治手,破不治口,危不治鼻,成不治胃,收不治眉,開不治耳,閉不治目。”

與禁忌相對的是喜慶、喜好。

中國文化深受《周易》八卦的影響,“八”成為一個最具神秘色彩、用途最廣的數字。稱人物的有:八仙、唐宋八大家、竟陵八友、帝俊八於、揚州八怪、八士、八公、八君子、八神、八儒、八母,等,稱地名的有;八方、八維、八垠、八荒、八極、八景、八陵、八道、八寨、八閩、八大處、八關、八公山、八達嶺、八激、八衛、八中洲,等;表明天天曆法的有:八節、八風、八魁,等;表民俗政事的有;八蠟、八字、八政、八門、八命、八戒、八股文,等,表物品的有:八穀、八珍、八駿、八矢、八石,等;其他如:八綱、八議、八體、八識、八法、八格、八座、八子、八世、八代、八及、八能、八絕、八狄、八材、八采、八眉、八柄、八刑、八邪、八苦、八病、八統、八徵、八龍、八難、八璽、八正道、八字軍、八仙桌、八段錦、八拜之交、八字憲法、奇經八脈、靈龜八法、水字八法、八小時工作製、八種基本粒子、八類物質元素、元素穩定狀態最外層電子數為八,等。

“八”還是一個吉祥數字,為中外很多地方的人們所喜愛。我國普通話“八”與“發”讀音相近(廣東話更相近)。許多人為在電話號碼、汽車牌號、門牌號、辦事日期時間含有數字“8”而高興。故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便成為一個難得吉祥的日子。阿拉伯數字“8”由兩個數字零組成,被認為對兩性有特殊意義,同時又是穩定與和諧的神秘符號。

3婚、喪風俗

《周易·屯卦》描述了我國最初搶婚的習俗。屯卦六四;“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匪寇婚媾。”粱啟超解釋此句;“寇與婚媾截然二事,何至相混?得無古代婚媾所取之手段與寇無大異哉?”(梁啟超《中國文化史·社會組織篇》第二章)。寇、婚並提,似說上古社會存在掠奪婚姻形式。所謂掠奪婚,是指男子未取得女子及其親屬的同意,掠奪婦女強娶為妻,而這隻有在昏暗的黑夜才能得手。“婚姻”在中國古籍中本作“昏姻”或“昏因”。說明結婚和黃昏有密切關係。

《周易》雖以男尊女卑、崇陽抑陰為基本思想,但在具體婚姻問題上,仍采取現實主義態度。如主張夫妻關係宜長久,不要輕易離異。在《恒卦》中就有:“不恒其德,或承其羞。”而《序卦》則解釋說;“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主張婚姻年齡要合適。《大過卦》中說:“枯楊生稀,老夫得其女妻。”“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這是把男女婚姻年齡相差太大比作枯楊複生,是一種不正常的怪現象。主張男女分工有別。《周易·家人卦》說:“家人,利女貞。”《象》解釋:“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強調主婦在家庭中的主要性,家道以女子保持正位為貴這就是“貞”,而男子在外也要守本分而盡其力。

在喪葬方麵,南方一帶流行“八卦米”風俗。八卦米指置於墓穴內的白米。古代漢族民間喪葬習俗靈樞下葬前,墓穴內用白米在八方布置,其後道土按方布卦,並誦吉詳語祝之。故把墓穴中的白米稱作“八卦米”。清同治五年《長陽縣誌》卷一:“柩已至井內,用白米八方布置曰‘八卦米’。”

4節日風俗

漢族農曆中有許多傳統佳節。如重陽節。據考“重陽”之說來自《易經》。《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而“九”為陽之極數,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故名“重陽”,又稱“重九”。魏文帝《與鍾繇書》載,“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故曰重陽。”南朝·梁·王筠詩:“重九惟嘉節,抱一應元貞。”自漢以降,重陽節即逐漸盛行,至今仍為民間所重。重陽節有很多風俗,其主要在各地流行的習俗,為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賞菊、吃糕等。

5風水建築風俗

我國建築風俗淵遠流長。在上古時代,據《易經》所稱,是“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蓋取諸大壯。”因此在神話中,有相當多的神是住在山洞中的,西王母神就是這樣。

古代的人由於迷信,每逢蓋房以前,總要用占卜來決定到底住在何處。叫做卜宅或卜居,卜宅始於上古。至中古依然流行,至南北朝仍叫做“卜宇”。

古代的人由於對自己房屋非常重視,故而有寫《宅經》之風俗。內容包括很廣泛,涉及如何建宅,選擇時日,為宅相風水,相宅問卜,考尋吉凶。《宅經》不純粹是方士迷信,它總結了曆代民間建築之風俗。

6符咒風俗

符咒在我國遠古神話時代即已有關於它的傳說故事了。據《龍魚河圖》,黃帝與蚩尤作戰時,曾得到西王母神符,從中可見在黃帝時候便有立壇,求神、授符等一整套符咒風俗。周代有“門關用符節”風習記載,當時已將寫有籀篆文的竹片或木片或金屬片叫做“符節”,用作進出門的憑證。這與後世道士將符用作驅鬼的工具一樣,符不過是符節衍化之形態。至戰國時代,陰陽五行說的發展,導致天人感應思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