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五行說的發展、天人感應觀念的產生,道士符咒應運而生。符與咒有所不同。符是道教之神秘文書上所畫的文字,為甲骨文、金文、籀篆文與草書之屈曲組合,那是道士故意將漢字的古體(甲骨體、金文體、籀篆文、草體)變化來寫,使之神秘化。咒即咒語,有韻文、散文不同體裁。
圖8—1總壇式圖
道士畫符咒作法前,都要設壇行祭禮,有所謂“總壇式”,總壇式裏的總符咒寫了各種神明,表示道士們通常信仰的神祗(見圖8—1)。
這幅“總壇式”圖是掛在中央的。
此圖與《易》八卦九官方位及配屬有關。
道教符中有不少是直接采用太極、八卦圖的。如民間有一種“護房符”,直接畫了太極八卦圖。並貼在房上以求神靈保佑、化凶避邪。吉林省扶餘縣流傳一則民間故事:很久以前,兩個木匠給一家蓋房子,由於記錯了號碼,堂屋的正脊短了一截,無法上梁,後來,魯班師傅來了,將脊棟鋸斷後重新接上,並在接碴處貼上一張紙,上麵畫著陰陽魚和八卦,一點破綻也看不出來。兩個木匠將魯班接好的脊棟抬上去一按,不長不短正好。以後凡是蓋新房上梁時,人們總要畫一個太極八卦圖,貼在堂屋檁的正中間,以求吉利。
建築物
建築物是文化的物盾反映。中國傳統建築物反映了以《周易》為原點的中國傳統文化。
1北京城建築
明代北京城的設計和布局乃依陰陽八卦原理而定(圖8—2)。
(1)內城、外城
外城在南,為乾,為天,為陽;內城在北,為坤,為地,為陰。外城呈扁圓形,略寬;內城呈正方形,略窄;外城是內城的屏障。這是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的象征。外城東南角呈扁曲折突起狀;內城西北角呈窪陷狀;東南為兌卦的方位,兌為澤;西北為艮卦的方位,艮為山,這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的象征。
圖8—2明代北京城示意圖
1永定門2左安門3右安門4廣渠門5廣安門6東便門7西便門8正陽門9崇文門10宣武門11朝陽門12東直門13阜城門14西直門15安定門16德勝門17天壇18、地壇19日壇20、月壇21社覆壇
(2)城門
外城七門,即:永定、左安、右安、廣渠、廣安、東便、西便。七為少陽之數。內城九門:南三門稱正陽(俗稱“前門”),左崇文,右宣武:北二門為東安定,西德勝;東二門為南朝陽,北東直,西二門為南阜成、北西直。九為老陽之數。天子居“九五”之尊位,所以內主外從,內用九、外用七。內城的城門配置,南設三門,南為奇數,為陽,北設二門,北為偶數,為陰。內城的主門——正陽門的門高為九尺九寸,正是老陽之數的體現。
(3)主軸線
依洛書數理設計。主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鼓樓的南北垂直線,全長十五裏,縱貫北京城的中心。將北京城分為東、西兩部分;這條線長度取“十五”這個數字,是以洛書縱向配置的中間三個數字9、5、1之合數1 5為依據。
(4)五壇
即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社稷壇。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它的位置在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裏側,建築形狀是圓形的,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它的位置在北方,在內城的外側,建築形狀是方形的,體現了北為地、為坤、為陰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它們都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在內城的中央;日壇、月壇和社稷壇一樣,都是方形的。五壇的配置和設計,也是以《周易》乾、坤陰陽觀念為基礎的。
1987年地質礦產部遙感中心研究人員發現北京城內有兩條古龍形建築,一為古建築旱龍,由故宮建築群組成;一為古建築水龍,由中南等四海組成。
古建築旱龍,從南邊的前門到北端的鍾鼓樓,長達475公裏。天安門似龍嘴,金水橋是頜虯,東西長安街為龍髯,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如龍眼。天安門到午門的甬道,一如龍鼻骨。作為龍身的故宮,其四個角樓恰似伸向八方的龍爪,太和殿是居中寶座,煤山(今景山公園)為龍後身隆起部,一條脊椎骨,直通龍尾的鍾鼓樓。登景山之巔南望,故宮的金色琉璃瓦恰似龍鱗閃爍,正陽門的甕城,正如龍戲耍的明珠(按:正陽門的甕城已拆去)。
古建築水龍,位於古建築旱龍西側,半圓形南海酷似龍頭,圓圓的瀛台島如晶瑩的龍眼,中海與北海連成龍身,前窄後寬,中海中的一座半島和北海的瓊島,分布勻當,形似龍的雙爪部分,而什刹海作為龍尾,擺向西北方向。水龍也有兩條髯,一條是東金水河,另一條是西金水河,現在已經消失了。這一發現充實了古建築與《周易》關係。《周易》乾卦以“龍”為喻,《周易·說卦》“乾為天,為君”。將皇城造為龍形蓋淵源於此。
北京紫禁城皇宮不僅設計、布局依據陰陽八卦易理而定,而且取色亦依據五行、卦象說。皇宮建築上取青、黃、赤三色,以示大吉大利。青,屬木,為震卦,萬物始生,草木萌芽,為春,位東。黃,屬土,為坤卦,厚德載物,為長夏,位中。赤,屬火,為離卦,明照四方,為夏、位南。均為吉祥色,另色為:白,為兌卦,為秋,位西,象日落,黑,為坎卦,有險,為冬,位北,象深淵。均不吉,故為皇宮所不取。為祈求幸福和富貴而設計的宮牆全用赤紅色,為祝祈平安則用青色,黃色是黃帝專用的顏色。封建皇帝的宮殿全以黃色釉瓦為屋頂,內部裝飾也多以黃色或黃金作的金箔粘貼於宮內各方,因為黃色是中央之色,所以就成為皇帝專用的顏色。皇太子的宮殿叫東宮,用青色釉瓦蓋宮頂。因為青為震卦之色,居處東方,屬春,春天是萬物的初始,象征著朝氣向上之意。震又為長男卦,正指皇太子。
北京城內的建築物大都體現易理。如天壇圓丘台,其砌石用九的倍數遞加,表示從地達天的含義。據稱乃依易卦而定。《周易·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乾·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今人認為八卦純如以二進位換算,則恰好以九的倍數遞進。坤000000=0;艮001001=9;坎010010=18;巽011011=27;震100100=36,離101101=45;兌110110=54;乾111111=63。表示從坤地而至乾天。
2長安未央宮與長安六坡
未央宮是西漢長安城(今西安)宮殿之一,位於城中西南隅,為諸宮的主體。考西漢長安城遺址,其建築符合北鬥、南鬥之象。《史記·天官書》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製四方”。“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漢高祖劉邦十月入主鹹陽:漢元年十月又有“五星連珠”的受命之符,故漢曆以十月為首。此時北鬥星之鬥柄西北指,因而長安城西北建為北鬥極。南麵相應退為南鬥形以應天象。城內有長樂、未央、北宮、桂宮等宮殿,以未央宮為主體,漢人稱之為“紫宮”,象征北極星周圍的“紫微垣”(參見《漢書·李尋傳》),在後天八卦方位中,乾天,對應西北方,坤地,對應西南方。天之紫微因其在天而與乾對應,人之宮闕因其在地而與坤相通,故未央宮建於長安城西南隅。又按十二地支順序,子為北方,午為南方,至未為西南方,故漢宮主體以“未”字命名。皇帝為人之主,必居於地之中“央”,“未”所在的西南方為坤,為地,地之中央,名為“未央”(參見陳江風《天文與人文》)。
長安六坡,是隋唐京都長安六條東西向高坡的建築。當時建築師巧妙地把《周易》中的乾卦與長安六坡地形緊密地結合,賦予數字以時空涵義。以六坡象征乾卦六爻,從北向南按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等抽象的順序排列下來,布設各種建築物,顯示出不同的特殊功能,使現實地形和理想化了的設計思想達到奇妙統一。據《元和郡縣圖誌》記載:“隋氏營都,宇文愷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條高坡,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及興善寺以鎮之。”當時長安城內的宮殿,省司廳堂、重要寺觀和勳戚貴官的住宅,大都分布在這六條高坡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3中國傳統房屋亭台構造
中國傳統房屋、亭台構造的翹簷、四麵、八角均體現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圖8—3傳統房室亭台結構示意圖包彬《易玩》:“上言戶者,尾之屍也,此言太極者,即屋在極中,以為喻也。太極生兩儀,如屋有相背兩麵;兩儀生四象,如屋之四麵也:四象生八卦,如極之四麵有四正四隅也。”沈祖綿《三易新論》載有三圖,其頂皆作凹凸曲線,簷不作水平,每端翻而向上,源於天幕說,是逐水草而居的遠古時代天幕遺忘在建築上的體現。其屋頂正麵朝南一麵為陽、背麵朝北一麵為陰;以四麵視之是發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其八角亭頂配以先天八卦,乾居下,可與地氣相接,坤居上,可與天氣相接(見圖8—3)。
4泉州清淨寺
清淨寺,為北宋祥符年間創建的伊斯蘭教寺。位於福建泉州。寺中石碑記載;“清淨之數流入中土,自隋開皇始……相傳宋紹興間,茲喜魯丁自撒那威來泉所造……文廟青龍之左…有上下層,以西向為尊,臨街之門從南入,砌石三圜以象天三,左右壁各六合,若九門追琢皆九九數,取蒼穹天圓之義,內圓頂象天為望月,台下兩門相峙而中方取地方象,入門轉西級而上,曰下樓石壁門,從東入正西之座曰奉天壇,中圜象太極,左右兩門象兩儀,西四門象四角,南八門象八卦,北一門以象乾元,天開柱子,故曰天門。柱十有二象十二月,上樓之正東曰視聖亭,亭之南為塔,四圓柱於石城設十二窗,象二十四氣。”可見其建築乃取象於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其數亦依據易數。
中國建築物有很多與《周易》象數有關,還有更多是直接以“八卦”、“太極”命名。
5伏羲陵與畫卦台
伏羲陵又名“太昊陵”。在今河南省淮陽縣,是伏羲畫卦處。畫卦台為一下方上圓的土堆,象征天圓地方。據《路史·禪通紀》:“今宛丘北一裏,有伏羲廟、八卦壇。”另據《環宇記》載:“伏羲於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有長史張齊賢處,李邕易之。然《九域誌》陳、蔡俱有八卦壇,此後人之附會。”《元和誌》記載“古者,伏羲氏始畫八卦於此。故名,古時宋國陳留縣(今河南陳州睢寧縣西南三裏許)有八卦台。”此處並生長推演卦象的蓍草。陵前原為伏羲女媧廟,有先天門、太極門、兩儀門、三才門、四象門、八卦門等建築。《太平禦覽》引《壬子年拾遺記》:“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據《淮陽縣誌》記載:“伏羲於蔡水得白龜蓄池而養之。”傳說伏羲畫八卦是受到亭前池水中白色烏龜背部圖案的啟示。
近年此處釣到一隻白龜,通體乳白,龜板上的紋路顯現“五行八卦二十四節氣”圖案。據鑒定此龜已有五百餘年龜齡。
6伏羲廟
伏羲廟,俗稱“人祖廟”。在甘肅天水市西關。明弘治三年(1490年)建,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相傳古時伏羲神農部落聚集在渭水流域的天水,後人修廟祭祀。廟臨街,兩門三進,自南向北有:牌坊三間,單簷歇三頂,矗立在高三米的台基上,周圍以磚徹勾欄,大門五間,通長176米,進深兩間,懸山式,中央置寶瓶;儀門麵闊五間,進深兩間。主體建築為太極殿,屹立於長264米、寬13米、高1.8米的月台上,麵闊七間,進深五間,通長266米。重簷歇山頂,琉璃瓦頂,飾螭首。脊飾纏枝牡丹、龍、獸、鴟尾,鬥拱五鋪,三抄,三平昂,剡卷雲和龍頭。門扇飾透花金線艾葉文。圓宙透花,刻二龍一珠,障水板刻鬆鹿圖,雕刻精美。展身為雙槽十架椽減柱結構,內有金柱兩拌八根,上部繪河圖,藻井頂棚等分六十四格,繪六十四卦。內有伏羲泥塑彩繪像。後有先天殿,原祀神農,麵闊五間,進深四間,通長194米,單簷歇山頂。側有朝房、碑房、廡殿、鼓樂亭。廟原東北有池,跨池有橋,池畔有亭,名為見易。院內植古柏、古槐幾十株,綠蔭蔽天,生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