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別人有工作,才可問他的職業,這樣就可以談他的工作範圍內的事情。如果不知對方有沒有職業,或確知對方為失業者,那麼還是談別的話題為佳。
(2)使對方話語滔滔不絕
你如具有一定的常識,那麼即使你沒有各種專長的學問,也足以應付各式各樣的人了。因為你雖然不能應答如流,但你總該能提出問題。
問話是使對方開口的良策。
假如對方是醫生,你對醫學雖是門外漢,你就可以用"問"的方法來打開局麵。"近年感冒又開始流行了,貴院大概又要忙一陣子了吧?"一句和時令或新聞有關,同時又貼近對方工作的話題,是最得體的問題。這樣一來,對方的金口就開了。由此可以打開話匣,從感冒的症狀談到氣候,談到藥和補品……隻要你不厭煩,你可以一直引他談下去。遇到做生意的人,你可以問他近來生意如何,哪些東西好賣?遇到教師則問他學校的情況,學生的素質和傾向。總之,問話是打開對方話匣的最好方法。 問話時要注意的是問對方在行的問題。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是否內行,那麼就以不問為佳。譬如問一個警員"三年本市發生的車禍有多少起?"這是一般人不容易記清的事,要是對方回答"不太清楚",這樣就這不但使回答者有失體麵,而且雙方都感到沒趣,這樣就不能一擊而中,使對方話語滔滔如決堤。
其次,關於政治見解不宜問,除非對方是一位政治家或權威人物。因為普通人的政見有很大的差異,他不知道你有無成見。聰明的人一般不會開誠布公地回答這種問題,所以最好還是不問為佳。
(3)適可而止的問話
有些問題,當你得不到滿意的答複時,是可以繼續問下去的,但有一些問題就不宜再問。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裏,他如果隻說地區而不說具體地址,你就不宜再問在某路某號。如果他願意讓你知道的話,他一定會自動詳細說明的,而且還會補充上一句,邀請你去坐坐;否則便是不想讓別人知道,你也不必再追問了。舉一反三,其他諸如此類的問題,如年齡、收入等也一樣不宜追問,以免引起對方不快。
不可問對方同行的營業情況。同行相忌,這是一般人的毛病。因為他回答你時,若不是對其同行過於謙遜的讚揚,便是惡意的詆毀。在一個人麵前提及另外一個和他站在對立地位的人或事總是不明智的。
此外,在日常交際中要知道的是:一般來說,不宜問及別人衣飾的價錢;不宜問女子的年齡(除非她是6歲或60歲左右的時候);不宜問別人的收入;不宜詳問別人的家世;不宜問別人用錢的方法;不宜問別人工作的秘密,如化學品之製造方法等等。
凡別人不知道或不願意讓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詢問。問話的目的在於引起雙方的興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沒趣。若能令答者起勁,同時也能增加你的見聞,那是使用問話的最高本領。
一位社交家說:"倘若我不能在任何一個見麵的人那裏學到一點東西,那就是我的處世的失敗。"
這句話很發人深省,因為虛懷若穀的人,往往是受人歡迎的。記住,問話不僅能打開對方的話匣,而且你可以從中增加學問。
(4)道人之短,即己之短
世間沒有完人,凡人皆有他的短處,也必有他的長處。在與人談話中,你要盡量避免談論別人的短處;否則不僅使別人的聲望受損害,而且也足以表明你為人的卑鄙。
第一,不可在談話中借機刺探別人的隱私;
第二,不可僅知道別人的一點點短處就逢人宣揚。
宇宙之大,談話的題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何必一定要把別人的短處當作話題?你所知道的關於別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許另外還有許多隱情非你所詳悉。若貿然拿你所聽到的片麵之辭宣揚出去,不亞於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說出去的話收不回來,當事後完全了解真相時,你還能更正嗎?
"王某借了李某的錢不肯還,這真是豈有此理!"昨天你對一個朋友說,這是從李某那裏聽來的,他當然把自己說得頭頭是道。人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你明白了人類的這一弱點,你就不會詆毀王某。因為你若有機會見到王某,他也會告訴你,他雖借了李某一筆錢,但有一張房契押在李某手裏。因房租跌價,到期款未清還,隻好延長押期。而李某則急於拿回現款,王某一則無法立即清付,再則借據上寫著若房租因環境關係而減租時,可以延長押期,至李某將該款全數收回為止,所以不能說他是賴債。由此看來,雙方皆有道理。人與人的種種關係大半如此複雜,你若不知內情,就不宜胡說八道。
社會上有一種人,專好推波助瀾,把別人的是非編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逢人便說。世間不知有多少悲劇由此而生。你雖不是這種人,但偶然談論別人的短處,也許無意中就為別人種下了惡果。而這種惡果的滋長,是你所料想不到的。
請你為自己定下一條戒律,除了頌揚別人的美德以外,永不在背後議論別人的短處;否則你將沾汙自己的人格,永遠找不到一個願意和你親近的朋友。
要是別人向你說某人短處的時候,你惟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沒聽一樣。像別人告訴你的秘密一樣,謹緘金口,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不要深信這片麵之詞,更不要記在心上。
同談論別人的短處一樣,不可就片麵的觀察便在背後批評別人,除非這是善意的批評。說壞人的好處,別人聽了最多認為你是無知;把一個好人說壞了,人們就會認為你居心不良了。
(5)笑的最高境界
說笑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用巧妙的語句,化陳腐為新奇。雖然輕描淡寫,卻已感到興味盎然,這就是幽默式的說笑法。其次是利用滑稽的語言、滑稽的表情,講一件輕鬆的寓言,這是戲劇式的說笑法。再次,引用幾件相反的事例做一個對照,顯出其中可笑的矛盾,這是諷刺式的說笑法。最後,把一件事實繪聲繪色、盡量粗俗、不知忌諱地說出來,這是小醜式的說笑法。
至於揭露他人的隱私,任意攻擊對方,以圖一快,這不是說笑;針對一件事或一個人,冷嘲熱諷,無所不及,這也不是說笑。說笑一定要無損他人,並且有益於他人。
你應該說笑,但不應該隨便說笑。你說笑,先得學習說笑的技巧,研究說笑的方式。在不會說笑之前,還是先聽聽別人如何說笑,做個聽眾,不要做說客。"未能登車而射獵,其傷實多。"因說笑不當而損害友情的事例很多,不一一列舉。
好口才拒絕謊言
也許我們可以拿《仙履奇緣》的故事打個比方:心中無誠意者,就像灰姑娘的兩個姊姊,華服豔妝其表,仍未能掩其原來的缺點;以赤誠之心生活著,即使汙垢其麵如灰姑娘,也有揮之不去的好運道,人見人憐。
我們看過一些雄辯家的演說集,覺得文章篇篇精彩,令人拍案叫絕。但三言兩語便見熟悉的語調,到最後抽去那些個眼熟的詞調,竟似一盤散沙,不知從何拚湊起來?給我們的感覺就像豪華大餐中虛有其表的美食,索然無味:那些書不過是名人名句的排列組合罷了。就像濃裝豔抹的摩登小姐,卸去妝時衣衫與層層彩裝,是不是如平凡女子般,毫無特色?你一定聽過東施效顰的故事。在此還有一個鮮活事例:
有位先生應邀到某大學演講,開場白的第一句話:
"某某大學是我心儀已久的最高學府,也是我的第二故鄉。"
當他說出"某某大學是我的第二故鄉"後,一時之間像流行感冒般,極其風行。大家知道這個人是此校校友,當他舊地重遊時,穿過校園一草一木,確實感到青年時代的種種已成過雲,令大家也認為這是一間相當精彩的話。
然而這位先生此後每到母校,都會說:"某某大學是我的第二故鄉"。據說他至少重複30次以上,
頗令人懷疑的是他說話時的心態。也許頭一次確實有"某某大學是我第二故鄉"的感覺,可是重複到第30次時,未免流於造作,難道每一次返校,心情仍是初回校園的新鮮感嗎?我們敢說再三地反複,絕非由衷之言。雖然一度成為所謂的"名言",但過分使用會使人感覺麻木,變成脫口而出的台詞,聽者亦將之當做陳腔濫調般,左耳進右耳出,毫無感動之情。
不誠實的語句,就像蠶蛻下的皮一般,沒有任何生命力。
每當有人問起偉大的演說者是誰,我們都會毫不遲疑地回答:"美國總統林肯"。
平心而論,林肯不是能言善辯者,他不像一般雄辯家可滔滔不絕的講,也不會天南地北東拉西扯以表示他的博聞強記。但當你用心讀林肯的演說集,即可發現他最珍貴的特長是樸實,在簡樸言論中,洋溢著無限真誠。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論,並非為了使演講動聽而刻意想出來的,這幾句話是林肯祭吊美國無名英雄之墓時,有感而發。
當他站到演說台上時,先放眼四周在場人士,男男女女聚集了幾千人,這些人有失去丈夫的新寡者,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傷心老爹,還有失去慈父的孩童……看到這些人,他內心之憂無以名狀,不知不覺就道出發自心靈深處的話:
"我們從政者,到底要做哪些事情?所謂政治,究竟指何而言?大家選出我們來為各位謀幸福,為人民爭取幸福,乃是我們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的政府,應該做到民有、民治、民享,才是真正的政治……。"
在這曆史性的一刻,新聞記者隻是漫不經心地記下一字一句,以完成例行公事。但當他們回報館整理時,卻注意到這些言詞有股奧妙的深意,鏗鏘有力而令記者們歎服不已。
民主主義這個名詞,已被人用過千百萬遍,林肯總統這篇精辟演講詞,卻足以視為闡述民主主義的說明書。可以說一直到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諾言,才言簡意賅地點出民主主義的本質。
真正的語言來自於肺腑,來自於真誠與誠實,有的人會欺騙人,但永遠欺騙不了所有的人,一言戳穿,人格便蕩然無存,不管詞語多麼華麗最終還是會失去朋友。
每當我們到高組商場或餐廳去,總可在電梯口或門口看到穿著製服的小姐,不斷地說:"歡迎光臨",或離開時說:"謝謝"。聽在耳朵裏,是否會想:他們真的誠心歡迎我們?
不管來賓如何反應,她們依舊重複著"歡迎光臨""歡迎光臨""歡迎光臨",連瞄都不瞄你一眼。她們甚至像在對自己的腳尖說話,如機器一般反射著四個字。
我們試舉這麼一串話:
"歡迎光臨,今晚要吃點什麼菜?歡迎光臨!買條毛毯吧!歡迎光臨,你瞧那張苦瓜臉般的人又來了!歡迎光臨,好啊!吃份生菜沙拉也好。歡迎光臨……"
讓人搞不懂她們對誰說話,也許真沒有顧客聽進去的誠意。她們以為顧客充耳不聞,想說:會有多少人來花錢的呢?要不是為了這份薪水,才不向他們低頭呢!許多公司的展示小姐,多半會熱心拉攏顧客,希望客人多買其產品,以收取更多利潤。事實上,她們甚至不清楚產品的特性,隻是公司請來的年輕貌美的小姐而已。
有一次,有個兼職的學生到公司辦公室來推銷文具。他說:
"我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所以想兼職賺些生活費。可是走了一上午,都沒有人願意買這些東西,因此才來到您這裏試試看。如果有人買一個,我就可賺10塊錢。我經常啃麵包度日子,有時賺了點錢也想吃兩碗牛肉麵,打打牙祭。"
他毫不掩飾的自白,給人一個良好印象。恰巧公司這方麵的物品剛用完,因為他的誠懇,買下他帶的全部文具,他滿心驚喜的連聲稱謝而去。如果他這麼說:
"我是求知欲強烈的人,我之所以出來兼職,是想多買幾本書,多吸取些社會經驗,好為人類奉獻一生,做個有用之材,為社會服務。"會有人買他的文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