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交語言的形式和原則1(1 / 3)

第九章 社交語言的形式和原則1

語言的邏輯規則很重要

說話的人在以言辭進行交際的時候,必須遵循語言的邏輯規則,否則就有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

違反語言邏輯規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含糊其辭

就是故意把話說得不清楚,不明白,含含混混,讓聽者不得要領或無從深究。如《宋史·嶽飛傳》中所載:嶽飛被害後,"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英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秦檜殺害了嶽飛,麵對質問,無以作答,隻好含糊其辭地搪塞。"莫須有"就是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表達。

模棱兩可

模棱兩可又稱模棱兩不可,就是對同一事物或問題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麵,都認為可以或不可以。如某人有個知心朋友是律師,一天他偶遇一直在外奔波勞碌的律師朋友,對他說道:"嗨,你成天窮忙個啥?其實我看哪。律師這工作不能說它沒用,但也不能說它有用。要是被告真有罪,你再為他怎麼辯,他還是有罪;要是被告本身就無罪,你還為他辯什麼呢?"此話就是模棱兩不可的表現。律師工作要麼有用,要麼無用,某人對兩方麵都認為不可,因而是錯誤的。

言行不一

就是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與說的相矛盾的一套,即所謂言行不一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這種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他們為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假以美言,說得很好聽,以蒙騙聽者,然後再施以醜行。因此對那種誇誇其談,自我標榜、高標自置的表達,應提高警惕。

背離中心

就是本來說的是這件事、這個問題,但說著說著,話題競跑到另一個上麵去了,出現了前後不一現象。英國大主教威爾勃福斯在科學協會作反對達爾文進化論的長篇演說。當說得最起勁時,突然攻擊起支持達爾文學說的赫胥黎來:"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邊,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撕成碎片,因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變的嘛!不過我倒要問問:這個猴子子孫的資格,到底是從祖母那裏得來的,還是從祖父那裏得來的呢?"大主教的人身攻擊就完全是背離主題的。這叫做前言不達後語。

偷換概念

就是故意拿不同的概念來換掉原來確定的概念,以造成混亂。如某建築工人上班忘戴安全帽,安檢員不準他進入施工現場。他指著圍欄門上掛著的一個牌子說:"我是按規定才不戴安全帽來上班的。你看,這不寫著'非工作人員不得入內'嗎?安全帽當然是'非工作人員',我怎麼能夠戴著它人內呢?"這裏,"非工作人員"的概念就是被該工作人員偷換了的。

混淆概念

就是把本來不是相同的概念當成相同的概念來使用。或者是把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含義下混同使用。如一個學生砸壞子教室的窗玻璃,老師批評他不愛護人民財產,要他賠償。他說:"人民財產,人民都有份,我是人民,我砸爛的是我那一份,我賠給誰?"學生將"人民"這個概念在集合意義下的使用同在非集合意義下的使用混同起來了。"人民"是所有人的集合體,其性質是不為它的組成分子(即每一個具體的人)所具有的。

語言的表現應規範要求

語言規矩是指說話人在言辭交際過程中,必須遵守語言規範的要求,不能因為語言表達的混亂、不完整而詞不達意,讓人不知所雲。

語言的規矩主要包括兩方麵:

語音清晰準確

說話人要表達什麼,必須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說出來,讓接受者一聽就明,一聽就懂。這樣,表達才有作用,交際的目的才能實現。

做好下列三個方麵,有助於達到語音清晰準確的要求。

第一、與非本方言區的接受者交談,最好不要用方言。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千差萬別。如果都屬北方方言區域,交流基本沒有問題。而其他區域就有些麻煩。像長沙、南昌、上海、廣州、福州、寧波等城市以及這些省份的人,與外區域的人交談就大成問題。比如用普通話說:"你看這是什麼"。上海話則成了"儂窺窺逮個司撒莫資",福州話則成了"女看最篩先鬧"。不僅語音完全不同,連用詞也有很大差別,這叫外地人如何明白!

第二、遇到容易產生歧義的讀音,應予以適當解釋。

比如貴陽人:"雨","魚"。貴陽人說"我上街買藝",外地人真不知是買啥玩意兒。貴州思南人分不清"前"與"情"、"建"與"進"、"軍"與"娟"等等。一次,一位年紀不輕的思南籍女士介紹身邊一男士說:"這是我的情夫。"其同事吃驚不小:世界竟開化到如此地步!許久才弄明白,是她早已離婚了的前夫。像這類不清晰的語音,如不適當補充、解釋,是非常影響交際效果的。第三、對一些關鍵字詞的發音,盡量說得慢一些,說快了、急了,容易產生聲音共振而使語音含混,讓人聽不清楚,或產生誤聽。

語句通順明了

主要指用詞前後協調準確、意思完整,不多餘、不錯亂等。

要做到語句通順明了,以下兩方麵應該注意:

第一、不生造詞語。生造,是指按照自己的意願杜撰、編造出誰也不懂的語詞。雖然語詞在人民群眾的交際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但它的產生應有一定社會基的人,與外區域的人交談就大成問題。比如用普通話說:"你看這是什麼"。上海話則成了"儂窺窺逮個司撒莫資",福州話則成了"女看最篩先鬧"。不僅語音完全不同,連用詞也有很大差別,這叫外地人如何明白!

第二、遇到容易產生歧義的讀音,應予以適當解釋。

比如貴陽人:"雨","魚"。貴陽人說"我上街買藝",外地人真不知是買啥玩意兒。貴州思南人分不清"前"與"情"、"建"與"進"、"軍"與"娟"等等。一次,一位年紀不輕的思南籍女士介紹身邊一男士說:"這是我的情夫。"其同事吃驚不小:世風競開化到如此地步!許久才弄明白,是她早已離婚了的前夫。像這類不清晰的語音,如不適當補充、解釋,是非常影響交際效果的。第三、對一些關鍵字詞的發音,盡量說得慢一些,說快了、急了,容易產生聲音共振而使語音含混,讓人聽不清楚,或產生誤聽。

語意明白易懂

說話的通俗性,是指說出的話不但要生動,巧妙,而且還要明白,易懂,使人樂於接受。

1、說明白話

所謂明白話,就是講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意思容易懂,道理好明白。

毛澤東說話非常注意語言技巧。他說話的鮮明特點是:簡明通俗,深入淺出,善於把深奧複雜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話講得明白透徹。

例如,他在著名的哲學著作《矛盾論》中解釋什麼是矛盾同一性時說:

為什麼雞蛋能轉化為雞子,而石頭不能轉化為雞子呢?為什麼戰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麼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條件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

這裏毛澤東用雞蛋、雞子、石頭等極為普通常見的詞語,把非常抽象、難懂的哲學道理,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連沒有任何哲學基礎的人也能聽懂。

1965年7月1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接見隨同李宗仁夫婦從海外歸來的程思遠。交談間,毛澤東問程思遠:"你為什麼取名叫思遠呢?"程思遠略略思考後說:"思遠就是思得遠,看到了未來。正因為思得遠看得遠,才回來跟毛主席和共產黨走嘛!"毛澤東笑了笑又進一步問道:"你有別名嗎?""沒有。"程說。"那好。"毛澤東馬上說:"我來給你取個別名。"毛澤東想了一下說:"你姓程,名思遠,字近之。思遠是要看得遠,近之,行動上要從現在做起。"程思遠高興地點了點頭。毛澤東這席話使程思遠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溫暖,從而進一步堅定了居住大陸和共產黨真誠合作的決心。

毛澤東的這種超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來源於毛澤東那通俗明白乎易近人的見麵語。

2、說大眾話

大眾語言來自於人民大眾,是人民群眾發明創造的。它包括俗語、諺語、歇後語等。在說話中巧妙地運用,能夠增強說話的感染力。

俗語是通俗而廣流行的定型語句,簡練形象。恰當的引用俗語,可以增強說話或演講中的幽默感和說服力。

抗戰勝利後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傳出陣陣觀笑,原來,畫家張大幹要返回四川,他的學生們為他送行。梅蘭芳等名流也到場作陪。宴會開始,張大千和梅蘭芳敬酒,說:"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眾賓客都愣住了,梅蘭芳也不解其意,笑詢問:"此話作何解釋?"張大千笑著朗聲答道:"你是君子--動口;我是小人--動手!"滿堂來賓,笑聲不止。宴會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張大千簡單的幾句話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於他靈活運用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一俗語。

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語言,經曆了千百年長期傳誦,千錘百煉,凝結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具有寓意深長、語言精煉、朗朗上口、便於記憶的特點。諺語和俗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

1985年5月,美國總統裏根到前蘇聯訪問,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在歡迎儀式上,前蘇聯領導戈爾巴喬夫說:"總統先生,你很喜歡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

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裏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裏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裏根政府不急於和前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兩國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於是在說話中用諺語提醒:"言必信,行必果。"裏根也送給戈爾巴喬夫一句諺語:"三聖齊努力,森林就茂密。"

兩位領導人都是說話高手,巧妙地運用諺語進行磋商,收到了其他語言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歇後語也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語言,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歇後語一般由前後兩半截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麵,後半截解說,像謎底。在談話中恰當運用歇後語,可以增強談話的趣味性,增力口語言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