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為說明某人工作開展緩慢,可說:"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動。"為了說明自己沒有能力辦這件事,可說:"我是丫環帶鑰匙--當家不做主。"為了說明辦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可說:"我辦的這事真是'公公背兒媳'--費力不討好。"等。
毛澤東精通群眾語言,說話時善於運用這些精美的群眾語言,來深入淺出地宣講革命道理。所以,人民群眾非常喜歡聽他的說話,愛讀他的文章。"任何人都要有人支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對牛彈琴","瞎子摸魚",等等。讓人聽後生動有趣,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3、說實在話
青年人說話要說符合實際的話,使聽者能夠接受的話,不要故弄玄虛,用虛話蒙蔽人。
(1)心平氣和,實話實說
國慶前,某菜場,一個女青年營業員小徐,接連氣走了三個顧客,這三個顧客一氣之下到辦公室告狀。菜場領導知道後,並沒有草率地對小徐進行批評,而是將心比心地同她談:"小徐,最近身體不舒服?""沒有。""看上去你瘦子些,臉色不好!""有點累,還有點操心。家裏隻有我和弟弟兩人了,弟弟下班什麼也不幹,隻知吃玩,一切家務全壓在我身上,累得我精疲力竭,可真氣壞我了。"這時小徐暴露了自己的思想:一肚子氣沒處發,結果在顧客身上發了。菜場領導聽到這些就問小徐:"顧客對你的態度有意見,你看怎麼解決好呢?"小徐講:"我這就去賠禮道歉,組織上如何處理我都成,以後再有什麼毛病,請您老提個醒,我會聽您的。"
這種處理方法就達到了最佳效果。即教育了職工,又樹立了權威--"以後我聽您的"。
(2)不擺架子,樸素平易
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任天津市長期間,有一次到天津大學和大學生對話座談。當時,北京、西安等地的一些大學生因國際問題上街遊行,對各大學都有些影響。怎樣取得座談的效果,即怎樣達到穩定大學生情緒進而維護社會安定的領導目的?李瑞環同誌決定放下架子,平等對話,他開門見山地說:"我今天來,一是聽聽你們的意見;二是和你們共同探討一些你們關心的問題。我希望你們有什麼說什麼,我也有什麼說什麼。"幾句話,打破了領導與大學生之間的界限。這裏沒有市長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家權力平等、地位一樣,共同商榷問題。有人提出"怎樣看待大學生的價值問題",李瑞環同誌是這樣發言的:"人們怎麼看你們,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自己怎麼看自己。你們看沒看到未來是屬於你們的?……大學生自己認識沒認識到自己的地位?認識沒認識到將來肩負的曆史重任?要叫別人看重自己,首先自己看重自己。大學生要把自己擺在未來主人的位置上來要求,要有使命感。""上大學是很不容易的,想擠進天津大學的有多少人?家裏對你們寄予多大的希望?你們要珍惜時間,集中精力,認真讀書學習,為將來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打下雄厚的基礎。"在這兩段話中,李瑞環同誌的第一段話著重談大學生應該怎樣認識自己的價值,說的是十分淺顯的"大學生是未來主人"的客觀規律,雖有政策色彩,但語言乎樸懇切,寓深刻的人生哲理於平凡的語言中,沒有任何說教的氣氛。第二段話簡直是在嘮家常,學生聽來十分親切。這些平易的話語,也表現出李瑞環同誌樸素、和藹的工作作風,同時,也正是由於李瑞環同誌具備樸實的作風,才能說出這段平易的話語。
語言的客觀性
就是按照事物或問題的本來麵目實事求是地去認識、去反映,不誇大,也不縮小,不是從說話人自己的立場感情出發去表達。
忌謙虛過分
《尹文子-大道》中就有這麼一件事:
齊國一個姓黃的老漢有兩個天姿國色的女兒。黃老漢非常謙虛,每當別人問起他的女兒,他都說:"醜死啦,不知怎麼嫁得出去呀!"那時姑娘很少出門,人們隻能聽黃老漢傳遞信息。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你添油,我加醋,很快全國都知道他的兩個女兒是出奇的醜八怪。這就使得兩個女兒都過了出嫁的年齡而全國皆無人問聘。拖了許久,還是衛國一個實在取不到老婆的老光棍冒冒失失地娶了大女兒去,這才發覺黃老漢原來是謙虛過分了。經老光棍解說,別人才知道真相,於是紛紛爭聘小女兒。
黃老漢的表達不依規矩,不尊重事實,沒有分寸,結果深深地害了自己的女兒,教訓不可謂不深。
說話人不管自己對某一事物、某一問題有何種認識和看法,最起碼不能違反事物、問題的本來麵目。是白不能說成是黑;是進步,不能稱之為反動。要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那隻能在交際中碰壁。現實生活中,別有用心不實事求是,昧著良心說話的人是有的,但他們在本質上根本無法與接受者溝通、交流,當然更無法實現自己交際的目的。
要實事求是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是一個非常講究客觀的人。他在建國後曾經被打倒過兩次,"文革"中慘遭迫害,被斥為全國"第二號走資派",全國批判。他複出後,接受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的采訪。當問到如何評價毛主席時,他說:"我們要對毛主席一生的功過作客觀的評價。我們將肯定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當問到周恩來時,他肯定了周恩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指出:"也說了好多違心話,做了好多違心事。但人民原諒他。"功過分明,客觀公正。當問到長期以來一直被中國人視為洪水猛獸的資本主義是否都是壞的時,他肯定了資本主義要比封建主義優越,指出有些東西,如科學、技術、管理是值得學習的。當問到一直在中國羞於啟齒的個人利益是否承認時,他肯定地回答說:"承認。"
對說話人來說,客觀性原則也適用於對自己的評價。從社會現實說,評價自己是比較困難的。如果自我評價高了,聽者會認為你驕傲、狂妄、不謙虛、自吹自擂,影響交際效果。如果過於謙虛,自我評價低了,會讓別人看輕自己,也會給交際帶來負麵影響。最好的辦法隻有實事求是,不高也不低,自己是一個什麼狀況,就是什麼狀況,說出來,讓接受者去鑒定。
鄧小平也麵對過評價自己的問題。法拉奇就問過他:"你對自己怎麼評價?"他說:"我自己能夠對半開就不錯了。但有一點可以講,我一生問心無愧。你一定要記下我的話,我是犯了不少錯誤的,包括毛澤東同誌犯的有些錯誤,我也有份,隻是可以說,也是好心犯的錯誤。"。他雖然從未擔任過中共中央的主席,但他在同中央幾位負責同誌談話時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毛主席。……第二代實際上我是核心他的表達就是客觀的體現。可見客觀性原則於人、於己都是必需的。
保持語言的真實性
就是不隱瞞、不臆造,怎麼想就怎麼說。說話人所表達的,是他內心所想的,即"言為心聲",而不是心口不一或口是心非。簡單地說,真實也就是說真話,表真情,達真意。
說真話
在人際交往中,真實是贏得人心,獲得成功的保證。前外經貿部長吳儀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曾遇到過一個很棘手的私人問題。記者問:"請問吳儀部長,你為何至今還是獨身一人?"對此部長是無可奉告,還是避實就虛含糊了事?人們揣測著可能出現的各種回答方式。然而,吳儀的回答大出眾人意料,她既不回避,也不閃爍其辭。
她說:"我不信奉獨身主義。之所以單身,和年青時的思想片麵有關。一是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心裏有一個標準的男子漢形象,而這種人現實生活中沒有;二是總覺得應先立業後成家,而這個業又總覺得沒有立起來。然後就是在山溝裏一躲20年,接觸範圍有限,等走出山溝,年齡也大了,工作又忙,就算了吧。"
這一席坦率的回答使眾人感到吃驚、同時也使眾人大為感動。正是這種坦誠直率的大實話才使吳儀部長拉近了和大家的距離,也正是這種誠實的工作作風使她成為對外貿易談判中令對方豎指稱讚的女性。
一個不說真話的人,在事實上是不能與人溝通、交流的。即使在一段時間可能獲得某種交際效果,但最終還是要付出代價的。這正如林肯所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中國的孩子們都熟知的"狼來了"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在世界曆史上,一舉擊潰拿破侖大軍的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在俄國人民中具有極高的威望。卡捷琳娜公主曾問他究竟靠什麼魅力團聚著社交界如雲的朋友,他回答說:"真實、真情和真誠。"說真話也要靈活把握
在現實生活中,說真話,又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辦到的。特別是在交際環境不乇常時,更是如此。"文革"中,說真話、表真情、達真意者往往禍從口出,輕者批判鬥爭,重者下獄送命。以致造成普遍違心說假話的社會現象。林彪甚至荒唐地總結說:"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但慣說假話的林彪最終落得個可恥的下場。
口語表達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但並不等於說,任何時候,任何人所說的話都必須是真實的。有時完全真實,反倒會影響人際間的交往。比如一個年紀很輕,熱愛生活且又感情脆弱的人,醫生突然診斷出他患了不治之症,將不久於人世,親朋獲知這一信息,就不應當對他說真話,而要隱瞞真情,甚至編造出一些美言麗辭來安慰他。表麵看來,這確實違背真實性原則,但從實際交往需要來說,這又是合情合理的,必需的,這是對病人的關心和愛護。言辭表達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與接受者的溝通、交流。這種情況下,說真話不但不能實現溝通、交流,而且還可能造成接受者的精神崩潰,於是隻有不說真話才是上策。
有時,說話人受某種環境的製約,在進行言辭表達時,也可能在"真實"上打一些折扣。應當說,這是一種說話的策略,與我們所強調的真實性原則是有區別的。
保侍語言的誠信性
誠信,就是誠摯、信用。它要求說話人所表達的言辭是誠懇、真摯而又有信用的。
莊子說過:"至信辟金"。他認為,最大的誠信是不需要用金玉來作為信物的。孔子也主張"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俗話中也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說法。說話人如果能夠以誠信對待接受者,就會聯絡感情,贏得信賴,加強溝通,直至化解矛盾。而出口巧舌、嘩眾取寵、誇誇其談、浮泛聒噪、口惠而實不至,隻會令人反感,失去信任,使你溝通交流的願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