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交語言的形式和原則1(3 / 3)

長期擔任周恩來總理英語翻譯的冀朝鑄認為,周總理說話曆來都是最誠信的。他回憶說:他自1957年結婚後,曆7年都沒有孩子。周總理一方麵請專家給他全麵檢查,一方麵安慰他說:"小冀啊!你沒有孩子,我也沒有孩子,咱們一起幹革命!"冀朝鑄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冀朝鑄為周總理擔任17年翻譯後的一天,周總理不無誠信地對他說:"小冀,不能一輩子當翻譯啊!40歲的年紀是轉行的時候了!"並要他去外語學院物色接班的人才。在1973年,冀朝鑄擔任了中國駐美國聯絡處的對內參讚。臨赴任前,周總理在請韓敘、冀朝鑄共進午餐時說:"你們也有白頭發了……"周總理的話盡管不多,卻強烈地讓人感受到他的誠信。

說話要條理分明

青年人說話,邏輯一定要嚴密,有條理,通過邏輯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說話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來。

說話首先要嚴格遵循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形式邏輯是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思維形式是指人們思考問題時所用的概念、判斷、推理。思維規律是我們在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維活動時必須遵守的規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這些規律要求人們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時,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兩可,要有充足的理由等。遵循這四條基本規律,是說話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總體表現和要求,必須貫穿於說話的全過程,體現在說話的每一個環節中。

概念明確

求同去異是同一律在說話中的具體運用。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與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也就是說,每一個概念、判斷都是確定的,是什麼就是什麼;一個判斷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一篇說活中必須有一個確定的思想,這個思想是貫穿整篇說話的中心,不準有另外的中心,否則就違犯了同一律。

說話中運用同一律要做到以下幾點:

1、概念必須明確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所用概念要有確定的內容,也就是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如果概念保持了確定性,那麼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也就可以保持確定性。相反,如果概念內容不確定,內涵和外延不明確,語言表述就難以做到準確、具體,就容易造成思想混亂。

某領導在一次會議上,要求領導幹部要切實加強學習。他說:"領導幹部要切實加強對社會科學、哲學、政治經濟學、曆史學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這句話就犯了邏輯錯誤。對社會科學、經濟學的概念不明確。經濟學、哲學、曆史等都包含在社會科學的外延內,不能並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也包含在政治經濟學的外延之內,也不能並用。正確的表述方法應該是:"領導幹部要切實加強對哲學、政治經濟學、曆史學等社會科學的學習,尤其要加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

有人說:"管理很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業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條件。"這句話的錯誤在於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條件。就是說無論管理水平高還是低,都能取得好效益。這顯然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提高管理水平,是企業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條件。"類似的邏輯錯誤在某些人日常說話中可能會經常出現。

2、不能隨意轉移說話主題

在一篇說話中要有一個確定的思想,這個思想必須是貫穿整篇說話的中心,不準有另外的中心,也不準隨意轉移中心。否則,一篇說話有好幾個中心,聽眾就不知道你在講什麼,你在表述什麼思想;隨意轉移中心話題,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分散聽眾注意力。一些青年人在說話時經常犯的錯誤就是脫離主題,任意發揮,海闊天空,想到哪裏說到哪裏,讓聽眾如墜雲霧,不知所雲。如在經濟運行分析上,說話的重點應該是深刻分析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造成的原因,今後應{亥采取什麼對策加快經濟發展。說話中談到經濟數據不實、虛假現象嚴重、水分多的問題是可以的。假如你離開經濟這個主體,對官僚主義、弄虛作假、報喜不報憂等問題展開進行痛斥,大談其危害和表現,這恐怕就離題太遠。聽眾的注意力就會被引導到一些枝節問題上,影響說話效果。

這就要求青年人在說話時,一定要心中裝著主題、想著主題,緊緊圍繞主題說。在圍繞某一具體問題展開講解時,也不能偏離這個大主題,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

3、不能混淆和偷換概念

概念和判斷的確定性,是指在同一時間、同一關係下對同一對象來說的。說話中不要轉移論題,偷換概念,否則就會犯詭辯論的錯誤。

古希臘的一個詭辯論者對他的朋友說:"你沒有失掉的東西,那麼你就有這件東西,是不是這樣?"對方回答說:"是這樣。"這個詭辯論者接著說:"你沒有失掉頭上的角吧?那麼你頭上就有角了。"

"沒有失掉的東西"應指原來就有現在還沒有失掉的東西,不是指從來就沒有的東兩。詭辯論者在第一句話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後一句"沒有失掉的東西"則變成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前後兩句"沒有失掉的東西"概念不同,從而得出了荒謬的結論。

當有人說歐諦德漠說謊時,他狡辯地說:"誰說謊,誰就是說不存在的東西;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因此沒有人說謊。"

歐諦德謨在這裏是故意混淆了概念。他講"誰說謊,誰就是說不存在的東西",這個"不存在的東西"是指說謊者所說的話不符合本實,同實際的東西不相符合;而他講"不存在的東西是無法說的,因此沒有人說謊。",這裏所說的"不存在的東西"則是指那種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因而在思維中也根本想象不到,當然也就無法加以述說的東西。前後兩個"不存在的東西"所表達的涵義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判斷準確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反對或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真,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假的,或兩個都是假的。如果同時為真,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在一篇說話中所確定的思想必須首尾一貫,前後一致,不允許兩個相互矛盾或對立的觀點同時存在。

現實生活中,某些青年人在說話中經常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見"。這句話就違反了矛盾律的錯誤。"基本上"與"完全"是兩個有著不同邏輯意義的詞語。"基本上"具有"絕大部分但不完全"的涵義。這句話表達了"我既不完全、但又完全同意他的意見"的意思,這就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同一對象作出了兩個互相矛盾的斷定。

再如"如果大家都動手大搞衛生,那麼我們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健康"與"疾病"是兩個涵義相反的概念,不可能同時都有了保障,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戰國時期,《韓非子·難勢》中說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說的是一個賣矛和盾的人,鼓吹自己的矛和盾是如何的好,"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旁邊的人戲之:"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賣者頓時啞口無言。賣者的話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違反了矛盾律的規則。

在辯論中抓住對方言論中自楣矛盾的地方予以駁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皖南事變"發生後,1941年1月22日,毛澤東發表評論說:"至於重慶軍委會發言人所說的那一篇,隻好拿'自相矛盾'四個字批評它。既在重慶軍委會的通令中說新四軍'叛變',又在發言人的談話中說新四軍的目的在於開到京、滬、杭三角地區創立根據地。就照他這樣說吧,難道開到京、滬、杭三角地區算是'叛變'嗎?愚蠢的重慶發言人沒有想一想,究竟到那裏去叛變誰呢?那裏不是日本占領的地方嗎?你們為什麼不讓它到那裏去,要在皖南就消滅它呢?啊,是了,替日本帝國主義盡忠的人原來應該如此。"毛澤東通過對重慶發言人的談話和重慶軍委會的通令之間自相矛盾的分析,深刻揭露了國民黨勾結日寇、反共反人民的真麵目,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觀點鮮明

排中律要求二者必居其一。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不能同時都假,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排中律要求在說話中表述的思想觀點必須鮮明,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折中騎牆。

排中律要求在說話中肯定什麼,反對什麼,讚成什麼,批評什麼,必須旗幟鮮明,決不能模棱兩可。

如某單位在研究是否給某人紀律處分時,有位領導說:"我是不讚成給他處分的,但也不讚成不給他處分,我認為適當給予處分也是必要的。"這位領導的話顯然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讚成給他處分"與"讚成不給他處分"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對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時加以否定,既不讚成給他處分,也不讚成不給他處分,陷入了含糊其辭的境地,讓人無法琢磨,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態度。

論據充分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思維論證過程中,要確定一個判斷是真的,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在說話中尤為重要,以充足的理由證明所講的觀點,就是人們常說的言之有理?持之有據。青年說活貴在有理有據,提出一個觀點後,要有大量的、翔實的材料來論證,聽後讓人覺得很有說服力。

在說話中運用充足理由律,要求以:欠量的事實為論據來為說話主題服務。特別是運用的例子要真實、準確,經得起複踐的檢驗和推敲,不能引用差不多、大概、可能之類的資料,更不能胡編亂造,尤其是數據更要核準。隻有所用材料準確可靠,說話才能做到事真、情真、理真,才能令人信服。如果你引用的資料被聽眾發現有失實或錯誤之處,那麼你所使用的全部資料都將被聽眾懷疑,整個說話也將被大打折扣。有些青年人說話無內容、無觀點、無新意,從根本上說是掌握材料少的緣故。沒有翔實的材料,而硬要加些優美的語言,那肯定是空洞無物的囈語;如果隻有虛假平庸的材料,那隻能是一些騙人的謊言和俗不可耐的說教。縱使有華麗的辭藻,也會讓人感到蒼白無力。

青年人說話隻有和群眾有共鳴點,才能被群眾所理解和接受。那麼怎樣產生共鳴點呢?關鍵是觀點正確,論據充分,論證有力。給人一種樸素實在、無可辯駁的感覺。其實,共鳴點就蘊藏在實實在在的材料中。這就要求平時注意多收集實踐中的活材料,豐富說話論據,增強說話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