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近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1(2 / 3)

收到匿名信之後,普希金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和妻子的榮譽,毅然決定向丹特士發起挑戰——決鬥。對於普希金來說,榮譽高於一切。但丹特士的義父,荷蘭公使老格爾恩通過多方斡旋,安排了丹特士與娜塔麗婭的大姐葉卡捷林娜結婚,從而給普希金收回挑戰書下了一個台階,挽回了榮譽。然而,丹特士並未因此有所收斂,他利用自己是姐夫的合法身分,更加大膽放肆地追求娜塔麗婭。隻要哪裏有娜塔麗婭的身影,哪裏就有他丹特士。不僅如此,他還約娜塔麗婭與自己單獨約會,獨白自己的愛情,並用自殺來威脅對方接受它。在丹特士的進攻麵前,娜塔麗婭陷得越來越深,她沒有發現自己的這場遊戲有多危險及其嚴重的後果,她甚至不顧丈夫禁止她參加一切年輕人的聚會的命令,依然我行我素,四處招搖。最終致使詩人再次下了戰書並為此獻出了生命。

說法三:詩人的悲劇是由其妻娜塔麗婭一手策劃並與她的親朋共同實施的。

近來一些研究普希金的學者根據與詩人相濡以沫的岡察洛夫和謝列緬傑夫的回憶錄中講述的一個故事,和普希金最後一段時光的某些生活細節,對詩人之死的原因有了新發現。

據說,新婚燕爾時,普希金便對還沉浸在幸福中的嬌妻炫耀自己與眾多女友的交往,這對娜塔麗婭自然是一個很大的刺激。普希金逝世前曾在鄉下的秋日莊園逗留了一個半月,而且是在眾多女人的陪伴之下度過的。

普希金是個性情暴烈的人,而娜塔麗婭則是一個工於心計的美麗女人。岡察洛夫和謝列緬傑夫曾在回憶錄中講述到:一次,娜塔麗婭當著賓客們的麵,讓詩人在她的影集上寫上點什麼。普希金回答說,他不是在像冊上撰文的專家。娜塔麗婭聽後惱羞成怒,大喊大叫。詩人強壓怒火,同意為影冊題詞。第二天,在普希金家賓客如雲的聚會上,女主人拿出了有詩人題詞的影集,普希金讚美妻子的詩句被當場吟詠。詩人這首獻給妻子的情詩寫得相當華美。娜塔麗婭在聽詩時兩眼放光,流露出極度的滿足。一小時後,一位客人在反複吟詠後不禁高聲叫喊起來:“我的天,這是什麼?!”當這位客人將他的發現指點給女主人看時,娜塔麗婭憤怒地將影集拋向門外。原來,普希金在詩後並未寫上當天的日期,而是寫上了愚人節的日子——4月1日。

以娜塔麗婭的品性,她定要普希金為此付出代價。有人據此認為,詩人的悲劇是由其妻一手策劃並與她的親朋共同實施的。即使是在普希金死後,這個聖彼得堡的美女也未能掃除心中對詩人的仇恨。當她得知奧得薩一座詩人雕像落成後,狂叫著說,她要到奧得薩去,向普希金的雕像唾上一口。這一點也成為持上述看法者的證據。

事實到底如何,隻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對於世界而言,是過早地失去了一個偉大的詩人。讓我們用詩人在1815年寫的詩歌《我的墓銘》來結尾吧。

這兒埋下了普希金;他一生快樂,

盡伴著年輕的繆斯,慵懶和愛神;

他沒有做出好的事,不過老實說,

他從心眼裏卻是個好人。

德拉克洛瓦為何被稱為“浪漫獅子”

德拉克洛瓦生於1798年4月26日,從兒童時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滿藝術氣氛的環境裏,並且受過多方麵的教育。他的父親是律師和外交家,母親是家具工藝。家的女兒,非常喜愛音樂,德拉克洛瓦就是在音樂聲中成長起來的,他崇拜貝多芬,和肖邦、羅西尼等當代的音樂家都是很好的朋友。音樂給德拉克洛瓦的繪畫創作賦予了許多靈感,他曾自述到:當他聽到美妙的音樂時,就控製不住地想畫畫。德拉克洛瓦還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讀但丁、莎士比亞、拜倫等人的作品,後來還給歌德的《浮士德》作插圖,受到歌德的高度稱讚。他是一個富有激情和奔放個性的畫家,隻要一拿起畫筆,他的情感就會像火山噴發一樣,隨著畫筆流瀉而出。

德拉克洛瓦是在1807年9歲時開始學習素描,1816年進美術學院格倫畫室學習。在格倫畫室學習的時候,德拉克洛瓦認識了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熱裏柯,熱裏柯對德拉克洛瓦一生的創作影響很大。熱裏柯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創始人。法國浪漫主義的藝術,興起於19世紀20至30年代。拿破侖下台以後,波旁王朝的王公貴族們又回來執掌國家大權;當年推翻王權的革命黨與拿破侖黨,都受到迫害和鎮壓,這是一個腐敗、混亂和倒退的年代。在這個年代出現的浪漫主義藝術,一開始就帶有呼喚革命風暴的氣魄。熱裏柯的《梅陀薩之筏》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先導的第一張繪畫。它是一幅描寫現實題材的浪漫主義繪畫作品。1816年夏“梅陀薩號”帆船戰艦從法國開往美國,由於法國政府的過失,7月7日帆船觸礁沉沒,大部分船員乘救生艇得救,來不及乘救生艇的一百四十九名船員乘木筏由救生艇拖曳著,後來由於纜繩斷裂,木筏在海上漂了11個晝夜,最後隻有十幾個人生還。法國政府逃避承擔責任,嚴禁輿論聲張。26歲的年輕畫家熱裏柯勇敢地麵對現實,用了18個月的時間創作了這幅大畫,震動了整個法國。作為浪漫主義的開山之作,首先是畫中洋溢著的激情,同遵循穩重的古典主義藝術是截然不同的。古典主義偏愛水平和垂直線,而這幅畫的構圖卻是三角形的,木筏是斜著的,給人的第一視覺就是一種緊張感。古典繪畫的色彩是柔和均勻的,而這幅畫中的每個人物,都因強烈的明暗對比顯得形體凸出,人物的造型也擺脫了古羅馬雕刻式的標準形式,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奔放的姿態,增強了觀者對每個人物的聯想和想象。

當熱裏柯創作《梅陀薩之筏》時,德拉克洛瓦為這幅畫作了模特。他深受熱裏柯創作激情的感染,以致每次走出畫室時,心情都難以平靜,隻能像瘋了一樣跑回家,來宣泄自己的緊張情緒。受《梅陀薩之筏》的啟發,德拉克洛瓦1822年創作了《但丁的小舟》,這幅畫取材於但丁《神曲》的第一部(地獄)第八篇。描寫了意大利詩人維吉爾引導著但丁乘船遊地獄的情景,表達了在險惡的政治氣候下人們所感受到的重壓和苦悶。德拉克洛瓦不但在色彩上運用了熱裏柯的暗色,在畫麵構思和人物形象的安排與表情上也受到了《梅陀薩之筏》的影響。畫麵上鬱悶的環境和凝重的色調所形成的緊張、恐怖的氣氛,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當這幅挑戰性的作品在沙龍中展出時,引起了巴黎藝術界的巨大震動。圍繞著這幅作品,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給那種隻重類型不重個性、隻重形式不重感情和隻重素描不重色彩的官方學院派古典主義藝術以有力的衝擊,給法國的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但德拉克洛瓦對他的這幅作品並不十分滿意。1824年他又創作了《希阿島的屠殺》,這是1821年爆發的希臘人和土耳其人戰爭的真實再現。在這幅畫裏,在金字塔形的兩組人物中間有規律地交錯著明暗對比,作者為了表現痛苦的情感和緊張的氣氛,在畫麵的底子上先塗上一層陰暗的基調,然後再在上麵加上明朗的色彩,加上光影的巧妙處理,使人物的情緒對比效果更加鮮明。

1815年,拿破侖被歐洲聯合起來的封建勢力趕下台,逃亡在外的路易十八重返法國登上王位,這就是曆史上的波旁王朝複辟。1824年路易十八病死,其弟查理十世即位。1830年7月26日,查理十世頒布法令,即臭名昭著的“七月赦令”:解散議會,禁止群眾集會,取消出版自由;並規定隻有封建貴族才有選舉權。把幾十億法郎發給革命時被沒收了土地的地主,作為補償金。這一係列的法令,是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全麵清算,嚴重侵犯了廣大人民的權利。“七月赦令”剛一公布,整個法國都被激怒了,7月28日,巴黎的工人、手工業者、學生、商人等八萬人在街上築起街壘,拿起武器,和國王的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7月31日,人民占領了王宮,查理十世逃往英國。這就是法國曆史上有名的“七月革命”。

1830年7月23日,作家大仲馬在街上遇到過德拉克洛瓦,大仲馬回憶說:“激烈的事變,使年輕的畫家十分震驚。”人民英勇行為和封建王朝的崩潰,深深激動了畫家,因此德拉克洛瓦於當年就完成了《自由領導人民前進》的創作。在這幅畫中,畫家大膽地把寓意和現實結合起來,使得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有機地交織在一起,畫麵中心是虛構的自由女神,她一手握著槍、一手揮舞著象征共和的三色旗,色彩鮮明,氣氛強烈。她的腳下是彈痕累累塌倒的街壘,同她並肩前進的有高舉戰刀的工人、雙手拿槍、高喊前進的男孩和知識分子;在自由女神的右邊是一個受傷的女正在與死亡搏鬥,仰望著自由女神。畫麵的中景是隱現於煙霧中的洶湧澎湃的向前衝擊的人群,背景是彌漫著硝煙的天空。《自由領導人民前進》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加上死者一共才七八個。但由於相互掩映、有虛有實,加上光暗的對比效果,突現陰影的造型手法,使畫麵產生了遍地烽煙的宏大氣魄。人和物的界限都有虛寫的地方,加以背景的煙霧騰騰,在畫麵上產生了一種“氣氛”,它不僅使畫麵增強了真實感,而且有助於運動感和情緒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