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近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1(3 / 3)

在創作《自由領導人民前進》以後,年僅32歲的德拉克洛瓦已經是法國浪漫主義藝術的首領了。隻要拿起畫筆,他的浪漫主義激情就像火山一樣進發出來,發出巨大的呼嘯,他畫畫就像獅子吞食獵物一樣,一氣嗬成,所以人們稱他為“浪漫主義的獅子”。在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方麵,除去倫勃朗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在表達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麵,除去魯本斯外,很少有人能達到他那動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東西變成藝術形象上,除米開朗基羅外,沒人具有他那樣的才能。

1863年8月13日,這個“浪漫主義的獅子”在巴黎逝世。

浪漫主義文學領袖雨果之謎

維克多·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的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製“惡”,他的創作期長達六十年以上,作品包括二十六卷詩歌、二十卷小說、十二卷劇本、二十一卷哲理論著,合計七十九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

維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於法國南部的貝尚鬆城。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拿破侖帝國的鼎盛時期。他的祖父是木匠,父親是拿破侖部下的將軍,母親則擁護王室,兩人因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跟隨母親生活。他天資聰穎,喜歡讀書,10多歲就寫了成千上萬行的詩歌。由於母親保守思想的影響,雨果在青年時代同情保王黨,曾因寫詩歌頌王朝和天主教而獲獎。17歲時與兄長一起創辦了名為《文學保守者)的刊物。1822年出版了《頌詩集》,獲得路易十八賞賜的年金。1825年寫詩歌頌查理十世,得到國王的接見和贈品。父親是共和國軍隊的軍官,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銜,是這位西班牙國王的親信重臣。

雨果幾乎經曆了19世紀法國的一切重大事變。他從小崇拜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裏昂。1827年發表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劇本雖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卻被認為是法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成為文學史上劃時代的文獻,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在法蘭西大劇院上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確立了浪漫主義在法國文壇上的主導地位。

1831年,雨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卜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卜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美麗動人,舞姿也非常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對美麗的埃斯梅拉達著了迷,他內心燃燒著情欲之火,瘋狂地愛上了她。於是他命令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鍾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敲鍾人雖然外貌醜陋,內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鍾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麵跟著,出於嫉妒,

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內,弗羅洛趁機威脅吉卜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絕後,他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無辜的姑娘被絞死了。卡西莫多憤怒地把弗羅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擁抱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也死去了。

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與此同時,他出版了不少詩集和小說。其中有同情和支持希臘民族解放鬥爭、富於異國情調的《東方集》(1829),描寫家庭生活和內心感情、對貧苦受難者表示同情和憐憫的《秋葉集》(1831),歡呼七月革命和歌唱愛情的《黃昏歌集》(1835);諷刺富有階級、宣揚慈善主義的《心聲集》(1837),以及企圖在精神上引導民眾的《光與影集》(1840),這些詩集的內容涉及政治、哲理、祖國、家庭、愛情和雜感等種種題材,同時注重對詩句形式和語言的革新,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十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始時,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由於雨果始終在君主立憲製度與共和政體之間搖擺不定,所以也遭到迫害,被迫化裝成一個排字工人逃到了比利時,接著又先後居住在英國的澤西島和蓋納西島。在流亡國外的十九年期間,他寫出了《小拿破侖》等揭露拿破侖第三的檄文,同時緊密配合現實的政治鬥爭,發表了辛辣諷刺拿破侖第三背信棄義的《懲罰集》、題材多樣的《靜觀集》和大型史詩《曆代傳說》等詩篇,改抒個人之情為抒民族之情、抒愛國之情。流亡期間他還完成了他的傑作《悲慘世界》。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多次被拍成電影,在世界上廣為流傳,成為經典之作,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在色當兵敗之後,普魯士軍隊直逼巴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後回到了祖國。他到處發表演講,號召法國人民起來抗擊德國侵略者,保衛祖國。他還用他的著作和朗誦詩歌得來的報酬買了兩門大炮,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並不理解這次革命。但當公社失敗後,反動政府瘋狂鎮壓公社社員時,雨果又憤怒譴責反動派的獸行,他呼籲赦免全部公社社員,並在報紙上宣布將自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住宅提供給流亡的社員作避難所。為此,他的家遭到反動暴徒的襲擊,他自己險些喪命,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

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在雨果的小說中被稱為“石頭的交響樂”。

雨果在晚年仍堅持創作,在1877年完成了詩集《做祖父的藝術》、《曆代傳說》的二、三集等作品。1881年2月26日,六十萬巴黎人在他窗前遊行,慶賀他的八十壽辰。他在1883年的遺囑裏宣布給窮人五萬法郎,並希望用窮人的送葬馬車把他的靈柩送到墓地。1885年5月18日雨果因病去世,法國政府和人民為倦舉行了隆重的國葬,由來自法國和世界各地的兩百萬人排成的行列,把他的遺體送進了偉人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