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選擇理想的職業1(1 / 3)

第二章 選擇理想的職業1

走向“熱門”行業

即使沒有保障的工作,也有人不顧親友的忠告,誓死不渝。投身一個熱門行業,有如戀愛,“情人眼裏出西施”,大腦完全不受理智、邏輯或是既定法則所指揮。

卡耐基把半個世紀以來給求職者的“金玉良言”濃縮成一句:“要選就要選工作機會多、飛快成長的行業。”很早時候,就有許多人倡導人們,要選擇市場上急需的熱門行業,並暗示:“有為者亦若是”。電視喜劇裏,不也常看到為人父母對兒女諄諄教誨,希望他們不要辜負父母養育之恩,要努力用功,將來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等“人上人”,一生不愁吃穿、可享盡榮華富貴……

長期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難,才能有莫逆之交。

——[古羅馬]西塞羅父母們對未來子女的將來幹什麼都相當操心,再開明的父母都會過問孩子未來的誌向。卡耐基本人,也苦口婆心地勸那演員兒子,拍電影或演舞台劇都要有三餐不繼的心理準備。結果呢?他一口不停地咬著三明治,把卡耐基的話當作耳旁風……

即使沒有保障的工作,也有人不顧親友的忠告,誓死不渝。投身一個熱門行業,有如戀愛,“情人眼裏出西施”,大腦完全不受理智、邏輯或是既定法則所指揮。通常,未來愈不可預期,愈令人覺得興奮、刺激。行業的選擇,好比你也不知將來會出現什麼樣,而不得不使你為此去冒險。

不要每下一個決定就等著驗收成果。也許短期看來不錯,從長遠範圍來看,就會不管未來學派如何斷言,還是沒有人知道明天會如何。錯誤總是在所難免——或許走錯了路,或是繞一大圈,但若你能忠於自己,隨時檢視自己所需,還是能一步步接近成功的目的地;假使你能注意市場動態,機會是唾手可得的。不要追循別人的做法,你應該走出與眾不同的路,也許這條路對你來說是對的,而不必看別人所走的路,那條路也許不適合你去走的。

卡耐基在檢視生涯之道後,看看現在最熱門及最冷門的行業,也瞧瞧一些創新的生涯之路。

若是在眼前有兩份條件相當的工作要你挑——一個熱門、發展迅速;另一個成長慢但已在轉變中,你會如何選擇?前者提供立即成功的機會,後者則有無限的潛力;一者為安定,一者為冒險,你要哪一個?卡耐基認為,寧可選擇成長較慢,但潛力無窮的行業。求職要有所獲,首先要憑著直覺,根據正確有益的資料,做出正確的決定。這種作法可以像商品買賣一樣科學。要是你不正視自己,錯失了時機。就後悔莫及了。

有一種憤世嫉俗的人看到任何新發明都嗤之以鼻,立體音響、彩色電視、個人電腦、激光唱片等,都不屑一顧。就拿有線電視來說,15年前剛起步時,隻有在傳播媒體中顯得是默默無聞,很少有人正視它的存在。然而,當時就有人預測“未來將是有線電視的天下”。

很快地,有線電視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當初的倡導者終於扳回了一成,露出欣慰的笑容。有線電視與廣播電視相比較,前者是比不上後者的,雖然二者普及、覆蓋率不一樣,然而這個行業的發展卻是不可限量的。正如《未來的衝擊》的作者托夫勒所言,未來的世界勢必走向分化,所謂的“大眾”,也將為許許多多的小眾所取代。一家先進的有線電視公司宣稱,其客戶很快將有500個以上的頻道可供選擇。

對一個由不同族群所組成的社會來說,還有比這更好的媒體嗎?要在懷疑、改變時才能有新的收獲。

好比流行服飾與熱門音樂,今天最受歡迎的,也許明天無人問津;以往,美國政府預算首重國防和太空計劃,但由於潮流演變,今天已紛紛遭到削減;當年以招攬公共工程大賺一筆的公司,時過境遷,政府也財政吃緊,暫時也不再雇用人員……這些消息一傳到理工學院,馬上掀起一陣“大旋風”,天天有人轉係——航空、機械工程跌停,電機和化學工程的行情又大為提高——這種“一窩蜂”搶搭熱門列車的做法,實在是錯得離譜。

以贈品收買朋友,則他也可能被他人收買。

——[英]莎士比亞許多公司也許正緊縮預算,但不會一直不雇用人員。久久不雇用新人,很快就會發生人員短缺現象,就如同原本供過於求的工程師,一瞬間會變成熱門的專業人才。

同樣地,經濟不景氣常常導致房地產交易冷清,價格跌幅可能達到50%。房地產若一蹶不振,相關行業諸如建築、水電、家具、裝潢等行業也會與房地產一樣“同病相憐”。然而房地產經紀人、建築業者、承包商等是不是別無生機了?有的愈挫愈勇,工時延長並更加賣力,發現了以往不曾想過的生存之道,等到暴風雨一過,比起從前一路順風之時能力更強。經過一段艱苦的磨難,又在無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技能水平。

再來看看美國的銀行、投資業,大起大落有如上天下地。經過60年代的擴展期後,步入70年代的穩固期,到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狂跌,5000億美元票值頓時化為烏有,之後才又慢慢攀升至1991年中的繁華。

這個教訓必須牢牢記住。

不要認為某種工作有著“近功近利”的機會而不顧一切去從事,請找一個屬於那種有幫助性、有促進你的才智的工作,達到發揮你才能的工作機會。即使是最競爭的行業,永遠有空下來的位子;難就難在如何尋覓。某些領域機會較多,而這些領域則需奮力競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通常令人矚目的行業,諸如新聞、廣播、電影、電視、廣告、時裝等,都不易打人,但若有幸成為其中一員,不難“飛上枝頭做鳳凰”。競爭激烈並不代表你永遠都沒有機會;不戰而退最令人惋惜。

以馬拉鬆比賽為例,是否所有的參賽者都有像健美先生那樣的身材、機器人那樣的耐力?果真如此的話,你是不是脫下跑步鞋,回家算了?假使你已為這場比賽練習了很久,轉身離去則是懦夫的行為。充滿激烈的競爭行就如“馬拉鬆比賽”那樣,重要的是你敢否參於和堅強的毅力你有嗎?如果自認有才華、衝勁、創造力,卻連一試的勇氣都沒有就放棄了,也是一種“罪大惡極”,沒有人會同情你的;不要隻感歎“我本來可以……”像是馬龍白蘭度在1954年的電影經典之伯《在水邊》含混不清地吐出那句名言:“俺本該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在當世並不是你所認識的那樣自己好比是“千裏馬”,而哀歎世上無“伯樂”,這樣坐空長歎又有何用。不要動不動就自怨自艾:“要是當初我不計較報酬,今天早成為出色的文案高手了。”或者說:“當年我為什麼不肯屈就呢?不然現在就是傑出的廣播節目製作人,用不著在這兒聽他們電台的爛節目。”這些都是空洞的借口,批評別人總是不必費什麼工夫,難的是你有為此而必需的勇氣和膽識嗎?

不管工作是否具有挑戰性、需求人員是多是寡,隻有努力不懈的求職者能獲得最後的勝利。除了漸漸沒落的農業,許多產業成長雖慢,但工作機會卻讓人感到欣慰。據美國勞工部的報告,製造業到了2005年,將會減少60萬個工作,但是該業在全美工作人口總數仍占14%強。而銀行業、服務業等現在雖然還有工作機會,未來仍不甚樂觀,因為十年後,許多工作想必都要為電腦所取代了。

科技進步,使得許多人喪失了工作機會,另一方麵也造成了一些非主流行業的興盛,比方說家庭用品、健康食品等。在反體製流行的60年代,數以千計的大學生瞧不起世間的價值標準,想要做“自己愛做的事”,推銷健康食品就成了這些“化外之民”最樂從事的行業。這種行業選擇是對傳統擇來觀念的一大衝擊。過去的嬉皮士,多半無心插柳柳成蔭,成為今日卓然有成的企業家,積累了驚人的財富。現實情況並非理想那麼美妙,常使一些“超俗脫離”之理想主義者不得不務實地看待自己和社會行業。

既不請求別人也不答應別人去做卑鄙的事情,為友誼的一項原則。

——[古羅馬]西塞羅60年代,叛產逆之風大行,也啟迪了不少求職的年輕人。到了今天,許多人都能在求生存與個人的理想之間找到上個平衡的支點。以前的那種選擇一種工作就滿足了的觀念被現實衝垮了。機會的大門為你而開,你可以選擇任何一條路,勇敢前行!

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必須充實知識、收集資訊以及不斷地自我訓練。有家印刷公司的總裁說:“科技愈來愈精進,要常常自我訓練。並且再訓練,才能適應挑戰,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他並表示,教育和訓練就是今天美國企業維持競爭力的法寶。

為了迎頭趕上,美國企業在人員培訓方麵不惜投入大量資金。現在一般的美國工人若隻有原來的技級,在下一個世紀必遭淘汰。根據美國訓練發展協會的研究,到了10年代中期,美國已花了300億美元在正式的訓練課程,在非正式的種種在職訓練上也投資了1800億美元。美國勞工部統計處估計員工培訓費用約占所有員工薪資的1.5%。然而這還不夠,訓練發展協會(ASTD)的專家強調,要達到2%至4%才算理想。

哈德遜研究所,也證實工作已日趨複雜。他們在研究報告《2000年的生產力》中指出,在1980年中期不需專業技能的工作尚有40%,到了21世紀大概僅剩27%。未來大約有41%的新工作,需要更加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人才。

努力學習專業性很強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更新、更有影響力的科技以迎向未來,才有機會抓住理想中的工作。不要等外界改變了才行動,要注意每一刻的變化並時時學習。

人生一世,是否取得成就,關鍵你是能否抓住時機,勤奮學習知識和技術。不要滿足一時的工作成就,如今激烈變幻的世界中,放眼未來,適應競爭莫測世界中,最重要充實你的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