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袁崇煥蒙冤4(3 / 3)

蒲鬆齡一生著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詞集》、《聊齋俚曲集》、《戲曲三出》等,最著名的還是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是一部能夠顯示他自身特性的偉大作品。蒲鬆齡生活的時代,是各種矛盾特別尖銳的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給了蒲鬆齡以震撼。他以自己豐富奇特的想象,變化多端的筆法,曲折地展示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以其非凡的藝術生命力成為人們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幅活畫,被推崇為漢語世界裏的《天方夜譚》。

康熙四十八年,蒲鬆齡垂垂老矣,對八股進身也已心灰意冷,撤帳回家,度過了他的晚年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蒲鬆齡已是75歲的老人。此時,夫人病逝的痛苦,兄弟死別的悲傷,幾個孫子連續夭折的厄運,一起衝擊著他的心靈。但這位老人仍然關心人民群眾的事。第二年,蒲鬆齡臨窗危坐而卒,一代文傑隕落了。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居土、板橋道人,晚年署作板橋老人。因排行第一,常自稱鄭大、鄭大郎。江蘇興化人。我國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鄭板橋先世原居蘇州,後遷至興化定居。他家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家庭,父親鄭之本,以開館授徒為生。母親汪氏,端莊聰慧,可惜在鄭板橋3歲時就去世了,因此鄭板橋從小由乳母費氏撫養長大。鄭板橋從小與勞動人民接觸很多,有很深的感情。

鄭板橋在家裏跟著父親接受完啟蒙教育,在十七八歲時離開家鄉到真州(今儀征)求學。鄭板橋勤奮刻苦、才氣橫溢,二十多歲已在四鄉頗負盛名。

為了謀生,鄭板橋26歲時,開始設塾授課,招收生徒。在教書生涯之外,他還寫字著文,賦詩作畫。鄭板橋認為,詩文書畫應該表達自己的高尚誌趣,應該從中體察出民間的疾苦,而他也是這麼做的。

鄭板橋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也想通過科舉之途救時濟世。然而他的應試道路並不順暢,幾次赴考,均名落孫山,直到40歲那年才中了個舉人。後來鄭板橋發奮苦讀,44歲時總算中了進士。所以他為自己刻了一枚印章,曰“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鄭板橋中進士後並未得到什麼官職,為此他兩度進京,終於在49歲時被選為七品縣令,去山東範縣就任。此後鄭板橋度過了12年的官場生涯:範縣五年,濰縣七年,都是縣令,未被提升,直到罷官而去。

鄭板橋任父母官,愛民如子,關心民間疾苦。特別是在濰縣,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民不聊生,四出逃荒,居然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鄭板橋冒著坐牢獄的危險,開倉放糧,救濟災民。與此同時,他還修城鑿池,招收遠近饑民作工就食,並命令城內富戶開粥廠施粥。鄭板橋所做的這一切,救活了不少災民,但同時也得罪了上司。

在多年的官場生涯中,由於鄭板橋為人耿直,為民做主,因此屢次觸犯上級。而鄭板橋也認識到官府並不是為民謀利所在,是個是非之地。他61歲時,終於去官回鄉。,鄭板橋為官清廉,離開濰縣時隻有兩頭驢子馱著些簡單的行李和書而已。

由於多年為官並無積蓄,因此鄭板橋回到家鄉後隻能重操舊業,以賣畫為生。此時的鄭板橋名聲已經很大,遠近官紳土民,都以能得到鄭板橋的畫為榮。鄭板橋自定了酬金,並賦詩一首:“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隻當秋風過耳邊。”但是,這不說明鄭板橋是個貪財的人。對於那些豪門富商,鄭板橋無論他們出多少錢,都是置之不理;對於貧苦老百姓,鄭板橋經常免費為他們作畫。

鄭板橋作畫,偏愛蘭竹石,這是因為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恰好表現了鄭板橋的高風亮節。

鄭板橋在書法上也自成一家。他以真、草、隸、篆四體相參,創造出“六分半書”,給後世書法藝術以深遠影響。

鄭板橋的印章也很著名,被後人列為金石名家。同時他還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書劄等文學作品。他的作品頗多民間疾苦,有感而發,言之有物,感人至深。

在揚州賣畫期間,鄭板橋與當時的名畫家李鮮、李方膺、金農等結下了很深的情誼。而以他們八人為主的“揚州八怪”畫派代表了清代畫壇的最高水平。“揚州八怪”拋棄傳統的束縛,卓然成家。他們將畫、書、詩、印有機結合的趨向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鄭板橋則是揚州畫派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人物。

乾隆三十年(1765年)冬天,鄭板橋與世長辭。鄭板橋的書畫,早在晚清已載譽中外,聞名於世。隨著時間的推移,鄭板橋的藝術、文學將越來越顯示出它不朽的魅力。

文學豐碑曹雪芹

曹雪芹,名露,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滿洲正白旗“包衣”人。我國偉大的文學家。他的長篇巨著《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藝術成就的最高峰。

曹雪芹的先世本是漢人,後來淪為滿人的家奴。從曹雪芹的曾祖曹璽開始,曹家開始飛黃騰達起來。曹雪芹的曾祖曹璽和祖父曹寅連續擔任江寧織造一職,充當皇帝在地方的耳目。曹寅死後,曹家開始從極盛的峰頂向下滑。盡管如此,曹雪芹的父親曹顒和叔父曹頫還是相繼擔任江寧織造一職。幼年和少年時代曹雪芹過的是錦衣玉食的貴族少爺的生活。

少午時期的曹雪芹是個不愛讀書的孩童,他不喜歡讀的是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但是對優秀的文學作品,曹雪芹喜歡到了癡迷的程度。祖父曹寅的藏書給年幼的曹雪芹展現了一個廣闊浩瀚的知識海洋,令他沉醉其中,激起他旺盛的求知欲。

雍正五年,曹雪芹13歲,一場彌天大禍突然降臨在曹家,改變了曹雪芹的命運。曹頫因為接連出錯,受到雍正責罰,更由於他在押送禦用龍衣進京時向沿途地方官索取銀兩被告發,觸怒了雍正帝,被處於罷官、抄沒家產的處罰。承受滅頂之災的曹家舉家北上,告別了山青水秀的江南,曹雪芹也告別了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

敗落後的曹家渴望能夠中興,因此作為長房長孫的曹雪芹被迫學習“四書五經”,以期在科舉中振興曹門。曹雪芹與曹頫之間長期隱伏著的矛盾漸漸表麵化了,曹雪芹對統治階級視為天經地義的原則不感興趣,他要走一條自己的路。

曹雪芹30歲時,曹家的經濟狀況更加惡化。這時候,曹雪芹離開曹頫,另立門戶。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在右翼宗學裏當一名小職員,前後大約五年的時光。在宗學裏,曹雪芹結識了敦敏、郭誠等幾位摯友,並開始將他以前寫成的《風月寶鑒》改寫為《紅樓夢》。

在宗學任職的這段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曆的加深,曹雪芹逐漸對封建大家族的榮衰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逐漸擺脫了哀歎個人身世的局限,將個人命運同廣闊的曆史潮流聯係起來,他將自己對現實日益深刻的認識,溶入《紅樓夢》構思創作的一點一滴中,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光照千古的現實主義傑作。

曹雪芹日益感到宗學的工作壓抑著他的心靈,就結束了在京城的生活,從城內遷居到城外,把家搬到荒僻的西山。

在西山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由於曹雪芹的傲岸不馴,他被內務府開除了旗籍,取消了微薄卻很關鍵的生活補助,隻有靠賣畫來維持一家的生計。曹雪芹沒有被貧困所壓垮,在物質生活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他一直堅持著《紅樓夢》的創作。

《紅樓夢》是一部宏偉的史詩,包含有豐厚深廣的曆史內容,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階級和封建製度的罪惡和腐朽,熱情地歌頌了真摯的情感和對封建社會的反抗。曹雪芹繼承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但又創造性地發展了這個傳統,可以說,《紅樓夢》標誌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

晚年的曹雪芹又遭遇了人生的一大不幸:在他48歲的時候,他惟一的兒子夭殤了。使他堅持著活了下來的,就是《紅樓夢》。但是極度的打擊已使他無法再繼續從事創作了,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曹雪芹在西山淒涼地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