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曆史名人趣事1(3 / 3)

香風迷倒乾隆爺

如此可人的奇女子,偏又與風流成性的乾隆爺扯上了關係,難怪曆代學人都對她念念不忘,情有獨鍾。

關於香妃,百餘年來,民間廣泛流傳著她的傳奇性的故事,野史中也有許多文筆哀豔的記述。大意是說,清乾隆年間,遠處祖國邊陲的新疆天山南路,有一位回部王妃,長得非常美麗,身上還散發出一種異香,因此被人稱為“香妃”。乾隆中葉,清兵人回疆,定邊將軍兆惠將香妃俘獲後,送往京師。乾隆帝有意將她納入後宮,但這位豔如桃李的王妃對乾隆帝卻冷若冰霜。她身上藏著一柄匕首,表示寧死不屈。乾隆帝對她無可奈何,經常到她的住所小坐,希望她能回心轉意,但她絲毫不動心。年複一年,香妃思鄉心切,每逢時令佳節,不禁淒然淚下。她想一死了之,但左右監視她的人寸步不離,無隙可乘。皇太後知道這件事後,勸皇帝說:“她不肯相從,不如殺了以成全她的名節,或者把她送回鄉裏。”乾隆帝明知香妃誌不可屈,又不忍加害。有一天,乾隆帝為了到天壇圜丘祭天,先住到齋宮齋戒。這時,皇太後急速使人把香妃召來,對她說:“你不肯屈誌,究竟作何打算?”香妃回答說:“唯死而已。”太後說:“那麼今日就賜你一死。”香妃聽了大喜,再拜頓首,說:“太後這樣成全我,真是恩情天高地厚,我死之後,在九泉之下也感激您,”說罷泣下數行。太後乃命人引入旁室中將其縊死。乾隆帝在齋宮聞知,急忙趕來,見太後寢宮大門已下鍵,在門外痛哭失聲一俟門啟時,香妃已經氣絕,然而膚色如生,麵猶含笑。乾隆帝乃厚其棺殮,以妃禮送往新疆安葬。

就是這則淒惻動人的故事,長期以來,引起不少文墨之士的雅興,從野史、小說到詩詞、畫卷,以及戲曲說唱,繪聲繪影,大肆渲染,竟使不少人以為確有此事。隻是到了近年,這個關於香妃之謎才解開。

清東陵埋葬乾隆帝的裕陵附近,有一座裕妃寢園,是乾隆帝30多位妃嬪的墓葬群。

1979年10月,在其中的容妃墓中出土一批殘碎物品。考證這批物品,並和傳世的史料相對照,可以證實乾隆帝確實有一位回妃,她就是容妃和卓氏,但和“香妃”毫不相幹。

和卓氏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她世居葉爾羌,屬和卓旗,因此稱和卓氏。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定邊將軍兆惠平定回部振旅凱旋,她的親屬因受封隨同到京師定居,屢次受到皇帝賞賜。以後,和卓氏被選入宮。乾隆二十五年六月,福建巡撫吳士功進獻的18棵荔枝樹結了200多個荔枝,弘曆賞賜給後妃們品嚐,和卓氏當時是貴人,年27歲,也按例分到一份。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乾隆帝奉太後諭旨,冊封和貴人為容嬪,時年29歲。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太後命升容嬪為妃,這時她已經35歲了。

容妃深得乾隆帝的寵愛。她曾隨同乾隆帝南巡江浙,東巡到泰山、曲阜,也到過盛京(今沈陽)拜謁清太祖的福陵。她在宮中被允許穿著本民族的服裝。在封妃前夕,特地給她製作全部妃子冠服,如天鵝絨朝冠、染貂朝冠、吉服袍褂以及項圈、耳墜、數珠等飾物。為尊重她的民族習慣,宮內專為她設有回族廚師。容妃多次把回族廚師的拿手名菜呈獻給乾隆帝品嚐,乾隆帝也深知容妃的喜愛,每逢宮內賞賜哈蜜瓜時,總是把最上等的花皮回子瓜單賞紿她,其次妃嬪則賞給二等青皮瓜。容妃50歲生日時,賞給古玩、錦緞、銀元寶、藏香等物。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容妃病逝,終年55歲。死後,以妃禮入葬。她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在棺木上特地刻有《古蘭經》的經文。

清朝皇帝的妃嬪本來是滿、蒙、漢各族都有。乾隆帝有後妃36人,隻有這一名回妃。野史上傳說“香妃”在宮中身藏匕首,最後遭到太後賜死,與容妃的真實史料不符,純屬無稽之談。容妃死後葬在清東陵的妃子寢園,也是確鑿無疑的。當時宮闈各種定製極為苛嚴,皇帝的妃子也不可能在死後送往萬裏之外的新疆下葬。

傳奇性的故事不能代替真正的曆史。那麼,關於香妃的傳說是什麼人編造的呢?是怎樣流傳開來的?編造這一傳奇性的故事用意何在?這仍然是未解開的謎。

賣身葬父換來佳人愛

《天仙配》的故事家喻戶曉,為了追求名人效應,各地紛紛宣布自己這兒才是孝子之鄉,即便七仙女再世,恐怕也會犯難了。

《天仙配》中的董永,以賣身葬父的孝心,感動了天女下凡,與之結為夫妻,為債主織錦頂債。當傭工期滿,夫妻二人剛要雙雙還家過幸福生活的時候,最高統治者的化身——玉帝,強逼這對青年生離死別。

這個民間神話故事,從漢代開始便有記載。以後,晉、唐、宋、明、清曆代都有改編和補充。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變文、雜劇、傳奇、小曲、評話、彈詞、地方戲等,無所不有。2000年來,故事傳遍了大江南北的家家戶戶,其影響非常深遠。

董永的故事,歌頌了勞動人民,歌頌了男女自主的婚姻,反映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激烈階級矛盾。曆代統治者都想解釋這個故事,納入宣傳封建道德規範。黃梅戲《天仙配》、川劇《槐蔭記》都在傳統劇本的基礎上,從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麵作了加工整理,使它成了戲曲百花中一朵嬌豔的鮮花。

這個董永,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學術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辭海》編者認為董永是“文學故事人物”,並說:“其事始見於曹植《靈芝篇》,《搜神記》亦有記載,當為魏晉間流行故事。”

讚成這個觀點的人說,董永的故事越到後來越詳細、具體,而且各種記載又不盡相同。譬如仙女織錦,有的說10日織百匹,有的說1月織300匹。這些歧異,顯然是人們的編造,不是真人真事。

有人指出,董永不僅是作為文學作品唐人《董永行孝變文》、明人《織錦記》、《百日緣》傳奇等所描寫的藝術典型人物,而且曆史上確有其人。漢代劉向《孝子圖》、唐代李翰《蒙求》、元代郭居業《二十四孝》、清代《曆代孝子錄編》及《中國人名大辭典》等都有記載。董永為漢代千乘人。漢代提倡孝道,統治階級標榜“以孝治天下”,孝子董永賣身葬父便成了統治者極力表彰的典型。以後,曆代統治者都把“孝”作為普遍遵循的道德規範,董永故事也就久傳不衰。

漢代劉向《孝子圖》僅僅記載了故事的梗概。《孝子圖》雖已失傳,但唐初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和北宋《太平禦覽》兩書中都有摘引,內容基本相同。這說明:這個故事在劉向所處的西漢末年便已流行。董永應為前漢或西漢人。

東晉幹寶《搜神記》記載這個故事,就比較豐滿,情節、人物也有所發展,為以後各種文學藝術作品所汲取的創作案材。《搜神記》也說董永是漢代千乘人。漢之幹乘縣和千乘郡,都屬青州管轄。《山東通誌》、《博興縣誌》都記載博興縣陳戶鎮舊有董永墓和董永祠。

有人說,《太平禦覽》所引的《孝子圖》,把董永寫為前漢人,不像是劉向的口氣,從而說董永是後漢或東漢人。

湖北《孝感縣誌》也記載著董永的故事,說董永是東漢末年人。東漢靈帝中平年間,山東青州黃巾起義,渤海地方騷動,董永和父親從幹乘遷至安陸(即今湖北省孝感市),靠為人傭耕生活。父死,貸富人裴氏錢安葬之,相約以身為奴償還。孝感市內今建有董永公園和孝子祠。《中國人名大辭典》等也都是說董永為後漢人,並說董永從千乘先到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然後又到了安陸。據《汝南縣誌》記載,汝南縣也有董永墓和董永祠。清代《古今孝子所見錄》也說董永是東漢青州人。

五代時蜀人杜光庭撰《錄異記》,還記載了董永與仙女生了兒子。《中國人名大辭典》說董永之子名董仲,自幼靈異,數次書符鎮妖。河南《汝寧府誌》記載汝南縣有仙女墓,為董仲思念母親,追葬母親衣冠之所。仙女生子故事,完全是虛構的神話傳說,不可能實有其事。

山東嘉祥縣東漢武氏墓石刻,也有董永的石刻畫。畫麵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約供田間飲水。一個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大概是招呼兒子休息。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父親。身旁刻“董永,千乘人也”。字上空中有一人,身穿花邊衣,肩有翼,其袖作飛舞狀,可能是仙女。

武氏墓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是東漢武氏家族墓地。武氏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史無記載。據石闕銘文記載,武氏祠建於東漢桓、靈時期,始建於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數10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於公元200年。黃巾起義開始於靈帝中乎元年(184年),晚於董永故事的產生。武氏墓石刻便否定了董永因避黃巾戰亂而南遷汝南、安陸的說法。

據江蘇《東台縣誌》記載,董永為東台西溪人。還說西溪鎮之董永墓及其父墓並存。山東《魚台縣誌》也記載,縣西南30裏有董永墓。清雍正年間山東《樂安縣誌》(今廣饒縣)則說,城西南15裏太和莊外有董永墓,墓旁有董永祠,“子孫至今永祀不乏”。

這麼多的地方,都有董永的傳說古跡,說明董永的故事自古以來就在全國各地流傳,人們忘記了他的籍貫,而把他作為自己家鄉的人。

認為曆史上真有其人的觀點是,孝子董永賣身葬父實有其事,遇仙女及仙女生子則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從而虛構了這些情節。我們不能以藝術典型的董永否定曆史上的董永。同時指出,最早的董永故事是在山東及黃河流域傳布。魏晉時代,北方人避亂南遷,這個故事隨著流傳到了長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