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一次意外的發現,使這座道教聖墓成了一個謎。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間,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門為了遷建永樂宮,對呂祖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這項工作當時就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誰也沒有想到,被打開的呂祖墓,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幅使人百思難得其解的圖畫。
在墓室內僅有的一具鬆木棺槨中,考古工作者們看到了兩具屍骨,雖然屍骨由於年代久遠已經腐朽,但是,很容易就鑒定出,這是一男一女的兩具屍體。左為男、右為女,都是仰身直體而臥,頭向著北方。工作人員在女屍的口中和屍體的周圍還發現了7枚銅錢。
這結果實在使人驚詫不已。世代相傳的呂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而根據我國的民俗,隻有夫妻死後才能合葬。那麼,墓中男人若為道士就不好解釋了,甚至有辱道家的聲名。可是經考古研究人員的研究和考證,這座墓不像是二次遷葬墓,那麼當年他們是一同人土的。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呂洞賓的墓。當然,僅僅是可能。
在古墓中發現的銅錢,更使人如墮迷霧之中,這些古錢都是宋代流通的貨幣。其中,有開關通寶4枚;祥符通寶2枚;女屍口中所含的1枚是天聖通寶。這實際上是在告訴世人,墓室的主人隻能是在宋代天聖年間(1023~1031年)或者是在那以後才下葬的,這個時間與唐代呂洞賓活動的那段時間相隔了近200年。如果墓中真是呂洞賓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活了200多歲。這可能嗎?
這些發現都使呂洞賓這個人物更富有神秘感了,同時又似乎在告訴後人,這座呂祖墓是名不副實的。
在呂祖墓附近,考古工作者還發掘了元代全真教知名領袖宋德方(披雲真人)和永樂宮主持潘德衝(衝和真人)的墓。從墓誌銘到墓葬形製等方麵考證,都沒有發現有什麼出入。看來永樂宮周圍確實是道教先師的喪葬之地。這就使問題複雜了。在這塊道教的聖地上,怎麼會出現男女合葬墓?如果根據從古墓中得到的發現否定這座古墓是呂祖墓一說,那麼,此地的舊方誌中卻記載了永樂鎮在唐代就修建了呂公桐,而且還記錄了唐以後曆朝曆代,包括宋和元兩代所進行的祭祀。這些難道都是假的?結論確實不能輕易地下。因為我們畢竟得承認,我們對這個世界了解得還太少,認識得還很膚淺,有些思維的習慣不一定真的符合事物發展的真實情況。
現在,我們誰都無法肯定地說:人的生命的極限不能達到或者超過200年。所以,用年齡問題去排除呂祖墓中有呂祖是說服不了人的。
而墓中女屍也完全有可能是二次遷葬,因為完全有可能在遷葬時把一切工作做得很細致、認真,讓後人看不出破綻。而且,實際上還是有些可疑之處的。比如,銅錢都是從女屍身上和周圍找到的,男屍身上或周圍為什麼沒有?這就完全有可能是男、女屍不是同一時代的人,或者喪葬習俗不同。那麼,也很有可能這座呂祖墓中就真的埋葬的是呂洞賓。至於女屍是誰和為什麼放進去很可能另有別情。
當然,這些論斷的“可能”、“也許”用得太多了,因為呂祖墓現在畢竟還是一個謎。雖然不能輕易地否定它,但是,要肯定它的真實性現在也是很難做到的。看來,“神仙”的墓還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武則天與“無字碑”
則天女皇的風流豔事數不勝數,這恐怕也是她能夠永葆青春的一大秘訣。雖然生首獲得了無盡的快感與高潮,死後難免為人詬病,矛盾重重的則天女皇是否因此故弄玄虛?無字碑
在陝西省乾縣西北80千米處的梁山上,埋葬著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她的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墓道兩旁聳立著一排排高大的石人石馬,十分壯觀。然而,作為一位赫赫有名的女皇帝,其高達6.3米的巨型墓碑上,卻一個字也沒有,這是武則天臨死前在遺囑裏親自交代的,後人稱它為“無字碑”。
一位堂堂皇皇的武則天,為什麼死後隻樹碑而不立傳?1000多年來,人們紛紛猜測,莫衷一是,至今仍成為一個未解開的謎。
有人說,武則天在位21年間,做了不少好事,立下了豐功偉績,例發中重用人才,重視教育,獎勵生產等。她親自下令規定,凡是積極開荒種田,發展耕地,提高產量,家家有餘糧的地方,當地的地方官要受到嘉獎。如果生產搞不好,百姓生活不安定,年終考核時地方官要被解除職務。
武則天還破格提拔一大批人才,鼓勵下麵向上級推薦人才,並在京城裏設立檢舉箱、意見箱,讓群眾反映情況,舉報貪官汙吏,並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此外,她還對手中掌握有權勢的豪門貴族進行限製與打擊,使政治開明。因此,她的功勞很大,一時很難用文字來表述她的豐功偉績。
有的人說,武則天在位期間,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打擊豪門貴族,卻也在自己身邊拉攏了一批新的官僚,形成了新的特權集團,他們排斥異己,濫用權力,培植黨羽。這樣,便給奸臣以可乘之機,利用機會誣告人,動不動就給忠臣好人扣上“謀反”的罪名,並設立殘酷的刑法,實行恐怖政策。這樣一來,盡管武則天個人的權力大大加強了,可卻造成了許多冤案慘案,錯殺了許多人,甚至誅連幾家,一次殺死1咖多人:於是,武則天在臨死前,感到不得人心,怕後人唾罵,隻好立無字碑了。
有的人以為,武則天當皇帝以後,特別是到了晚年,生活奢侈浪費十分嚴重,大肆揮霍國家財產,大建寺院與享樂場所,使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政治也日益腐敗,引起了全國上下的不滿,所以死後無臉為自己撰文立傳。
有的人認為,武則天一生有功也有過,功勞很大,而罪惡也很多,一時很難作出恰當時評價,隻好讓碑文空著,讓後人去下結論。
還有人認為,武則天作為女皇帝,死後不給自己留碑文,是一種謙虛的表現,有“自知之明”。
以上這些都是後人的種種猜測而已,無字碑的真正用意是什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或者這些說法全都不正確,而可能還有另外的含義?這一切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詩仙墜凡塵
水中捉月,跨鯨神遊,一代詩仙自此可以無拘無束地暢遊於煙波之上了,多麼淒美的結局啊,我寧願相信它是真實的。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貧病交困,到安徽南部的當塗,投靠在那兒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這顆詩壇上的一代巨星隕落了,享年僅六十有二。關於李白之死,後人有多種說法,但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其一認為是死於“腐脅疾”,即病卒說;其一認為是死於“攬月落水”,即溺水說。
說李白是病卒的,最早見於李陽冰為李白詩結集寫的《草堂集序》,以後的碑碣著述多持此說。範傳正寫的《墓銘》,說“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寧審乎壽終百年”。李白嗜酒成性,特別到了晚年,“狂飲”更是他生活中的一大特征,所以醉而致疾致命的可能極大。晚唐詩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詩》(《七愛詩》之一)也說“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這就明確無誤地說李白因醉得疾,他的靈魂是帶著醉意升天的。郭沫若以他諳於醫道的口吻說,李白61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曆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曾決計從軍,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返。此為“腐脅疾”之初期,估計當為膿胸症。又說,他62歲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為“腐脅疾”。十一月卒於當塗。
說李白是溺死的,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李白著宮錦袍,遊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宋代洪邁《容齋五筆》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在前麵冠以·世俗言”三字。所謂“世俗言”者,就是說它是民間的一種出於美好的想象而產生的傳說。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富有浪漫氣息的民間傳說的出現,並不是在王定保或洪邁的記述之時;而是在李白去世不久的時候就已廣為流傳了。到了元代,王伯成編《李太白流夜郎》雜劇,其中有白入水中,為龍王所迎去之說。雖然藝術不等於現實,但對李白的死因,更釉上了一層奪目的神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