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曆史,源遠流長。,文明燦爛。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蒼桑,曆盡了數不盡的悲涼與歡喜。
當我讀到誇父逐日,感覺到誇父那種恒心,那種毅力,那種胸懷深深地打動了我;當我讀到蘇武牧時,雙又想到他真偉大,有著無比的愛國心,足以讓每一位炎黃子孫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當我讀到後來喪權辱條約的簽訂時,更不由覺得心寒,中國如此任欺淩,心中不由感慨萬萬千……
中華漫漫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世界之最和令人歎為觀之的奇跡。在外太空僅能見的兩大工程之一萬裏長城,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藥書《本草綱目》,還有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那都是凝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與智慧的結晶啊!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一起來看中國的曆史,看那源遠流長的文化。曆史是麵鏡子,上麵映的是成功和失敗,榮譽與恥辱。我心潮澎湃,心想:“今天我以祖國為榮,明天祖國會這我而自豪,我今後一定要努力學習……”!
種瓜得豆
她,一個普通職員,丈夫和她一樣,也是普通職員。他們老實本分,拿著不高的工資,過著量入為出的日子。但他們一點都不羨慕突然間就莫名其妙發大財的各路人物,因為他們有一個非常爭氣的女兒。從小學開始直到博士生,女兒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無論什麼測驗、考試,從來沒有難倒過她。這樣一個家庭在別人眼裏似乎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三口之家,可是今天當我懷著沉重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博士女兒的背後》這篇近5000字的文章後,才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對年近50的夫妻,他們有一位博士女兒,由於女兒從小基礎就好,在她的學習生涯中沒有遇到坎坷,先是一帆風順的考上大學,四年後又順利地考進另一所著名大學讀研究生,直到最後,總算是功德圓滿,又成為了博士生。成績好,自然的就得到了父母的加倍嗬護,成了家中的貴賓,皇帝、太陽,因此,對父母從沒有多想一點,甚至普通的校友都要比父母重要幾百倍。終於有一天,父親得了可怕的病——腦瘤。可當母親告訴女兒時,她卻說:“夫唱婦隨,那麼夫病也應該婦隨,你的丈夫病了關我什麼事?”此刻,母親突然產生了一種從來沒有的衝動,恨不得扇女兒一巴掌,把她打醒,但她挪不動腳步。
讀到這些地方,我的眼睛突然濕潤了,不禁思緒萬千。當今社會,成績好就是好孩子的標尺,好孩子打著燈籠也難找。無數的父母為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無數的家庭因孩子的分數不夠卻又希望就讀一所好學校而繳納大筆的費用,這些家庭不得不省吃儉用,降低生活質量。而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很多不懂得孝敬父母,認為自己說一,父母就不能說二,從小不幹家務活,自主能力就不如別人強。我作為一名成績比較好的孩子,曾經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但自從讀了《博士女兒的背後》,我便立誌自己的事自己幹,培養自己自主自立,不再讓家長操心。
“不經曆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可以不付出就收獲成功。在一名成功者的背後,是無數的關懷。有多少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省吃儉用;有多少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心力交瘁;又有多少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含辛茹苦。那一雙大手,一棵棵“大樹”都是千千萬萬的父母親啊。
我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一位母親帶著4歲的女兒乘車,車上許多人給她讓座,可都被母親一一謝絕了,她說:“她已經到了可以站的年齡,就讓她站著吧!”這名話感動了當場所有人。現在回想起來,這位母親做得對極了,她從小就鍛煉女兒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她在以後人生中不受欺負、茁壯成長,多麼令人感動。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現在多少家庭已將這名話變成了“種瓜得豆。”在此,我想對全天下的父母親呼籲一句:“不要太溺愛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多吃一點苦吧!”
現實與幻想的對比―――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以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被文章中的可憐的小女孩深深地打動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小女孩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呢?我認為是文章中現實與幻想的強烈對比。
這篇文章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著名的童話,它描寫了在一個寒冷的大年夜,一個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她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但她又冷又餓,當時沒有一個人買過她的一根火柴,沒有一個人給過她一個錢。她出現過五次幻想,每一次幻想都出現了美好的景物,與她現實中的痛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以喜寫悲,悲更悲。”現實中的她已經很可憐了:她在寒冷的雪天穿著單薄的衣服,赤著腳在路上行走,她十分饑餓,又得不到家庭的幸福,唯一疼她的姐姐已經去世了,而爸爸又很凶,不顧她的死活。但作者卻又向我們展示了她看到的多麼美麗的景象:有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和慈愛的奶奶,這些美好的景物是多麼的讓人羨慕,但它們卻永遠都不可能實現,這就讓我們對小女孩更加同情。她對美好生活是那麼的渴望,讓我們在她的現實生活和幻想的對比中更深刻體會到了她那悲慘的命運,這就是對比的效果。因為她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些願望,反映了資本社會的冷漠和殘酷,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
從這篇文章中,我體會到了在描寫中我們用描寫歡樂的氣氛來襯托悲哀的場麵,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讀《一夜的工作》有感(修改)
上個星期我學了我國著名詩人何其芳同誌寫的一篇關於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文章——《一夜的工作》,讀了以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去周總理辦公室送稿子看到的辦公室是由一張寫字台、兩把小轉椅和一盞台燈。晚上看到周總理認真地批改文件,又看到總理的夜宵是綠茶和花生米,在回來的路上作者不斷的發出感慨。
當我讀到“他指著寫字台上……”時我不禁一愣,一疊一尺高,天哪,那該有多少啊,最少也有個100多份,然而總理不是馬馬虎虎看完就算了而是一句一句的看,看完一句還做了記號,可見總理為人民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
當我又讀到“一張不大的寫字台,兩把小轉椅,一盞台燈,如此而已。”時我大吃一驚,周總理的辦公室陳設竟然如此簡單,一般人的辦公室有電話、桌子、燈……然而總理這麼高貴的人物他的辦公室居然是這樣的,從這裏我覺得周總理非常的簡樸。
當我再讀到“花生米並不多,可以數的清顆數,好像並沒有因為多一個人而增加了份量。”時我又驚住了,總理怎麼隻吃這麼一點兒東西呢?當時還有作者在那裏,警衛員知道多了一個人才增加了花生米的顆數,如果是總理一個人的話吃的不就更加的少了嗎?
最後我讀到“我也站起來……裏麵去了。”時覺得周總理既細心又平易近人,作者不小心把椅子上部帶歪了他沒有發火而是自己把它扶正,此時我覺得周總理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高大了!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也想對全世界的人說,想對周總理說:“周總理,您真是我們的好總理,您工作那麼的勞苦但是您沒有放棄而是一絲不苟的工作,生活也非常簡樸,您的夜宵隻有一杯綠茶和一小碟花生米。您真偉大!我敬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