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到“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時,我體會到父親堅韌、有責任感、信守諾言的品格。同時,兒子的話也讓我深深的感動,“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隻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事,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我的爸爸也很關心我。記得在我二年級的一天,下著大雨,我上學又沒帶傘,爸爸來接我,回到家,我沒被淋著雨,而爸爸的褲腳全弄濕了。
世間的父母都是很關心自己的孩子的,難道不是嗎?
讀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有感
上四年級的時候,我就讀過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的《背影》、《匆匆》、《春》等作品都是我喜歡的。尤其是《荷塘月色》一文更令我愛不釋手,我幾乎背下了文章的每個段落。暑假,當我走進清華大學,再次捧讀先生的這篇抒情散文時,竟感到自己離朱自清老先生那麼近,心裏也頗不平靜。
那天,我依舊和媽媽來到清華園,坐在池塘邊我拿出朱自清的散文集,輕聲地為媽媽朗讀《荷塘月色》。“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著讀著,我似乎覺得陰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月光下顯得不再令人害怕,作者一邊獨處,一邊欣賞美麗而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一陣微風吹過,淡淡的荷花香也令我為之一振,放眼望去池塘中那一大片盛開的荷花,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嫵媚動人。我仿佛又聽到了作者的聲音“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著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作者用光與荷花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栩栩如生,淋漓盡致。我不僅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而且還置身其中,我陶醉了……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著蓊蓊鬱鬱的樹,樹間透著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仿佛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朱自清在先訴說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汙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征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篇文章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現實生活的厭惡和憎恨。他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學習、奮發向上。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使人暫時忘記憂愁,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拉進了我和作者的距離。希望以後我再與荷塘相見時,已能真正讀懂作者不寧靜的內心了。
《秋天的懷念》讀後感
我們學的第四課是:《秋天的懷念》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鐵生。她講的是一位母親無私、偉大的母愛。兒子癱瘓以後,脾氣就變得暴躁無常。這使母親的心靈非常痛苦,她一直要帶兒子去北海看菊花,鼓勵兒子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像菊花那樣不畏艱難。可就在母親要陪兒子看菊花的那一天,她卻突然去世了,臨死前還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
我學了這篇文章以後,被這位母親深深地打動了。多麼偉大、無私的母愛啊!於是,我想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的媽媽也是多麼地愛我呀!雖然有時候我會嫌她太羅嗦了,但這不正是母愛的表現嗎?
記得上二年級的時候,那個多雨的秋天。早上上學前,我隻穿了一件內衣和一件外套。因為那天很晴朗,可誰知,剛到學校就下起了毛毛細雨,一陣風吹來,鑽進了我的袖口裏。凍得我嗦嗦發抖。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學,我本來想風一般地跑回家去。可剛走到校門口,我就看見媽媽一手打著傘,一手拿著毛衣。她笑著說:“你自己也不知道多穿件衣服,快穿上,下次我可不給你帶了啊!”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渾身暖烘烘的。
這就是所謂的母愛,她不求回報,她無私奉獻,她義無反顧,她像什麼?她像甘泉,她像清風,她更像一團火。
其實母愛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是母親覺得這樣做對孩子好她們才會去做的。親愛的媽媽,如果長大了我是詩人,我一定會讚美你;如果我是歌手,我一定會歌頌你!
筆落驚風雨——讀《李白傳記》有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的詩總是那麼氣勢澎湃,氣宇非凡,像閃電,穿越千年的風雨,震憾著我的心。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又是何等的豪放!
李白是個豪放的詩人,但也不乏柔情衷腸,他的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竟也讓人黯然神傷:“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難怪孟浩然聽了這首詩後傷感得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我一直弄不清是什麼力量造就了曠世奇才李白。讀了《李白傳記》後才明白,李白是以生命在寫詩,所以才有了不朽的詩文。他那坎坷曲折的一生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浪漫詩人。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白的爺爺因逃難來到了西域胡地。李白在胡地長大,父親李客卻依然教他讀書寫字,以及一些大唐禮節。公元710年,李白十歲,這一年李白一家才返回大唐。生性頑皮的小李白,還是一樣愛玩,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個磨鐵杵的老婆婆,悟出了“隻要工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的道理,才開始發憤讀書。十二歲那年,李白就作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樣的不朽之作。十五歲時,李白就告別家人,上大康山拜師趙征。二十歲又上峨眉山師從東岩子。五年後,李白告別東岩子,此後便浪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