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忌“少捧場” 1(3 / 3)

過了兩天,李績單獨謁見皇帝。李治問他:“我要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李績明白,反對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便說了一句滑頭的話:“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順從了皇帝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李治因此而下定了決心,武則天終於當上皇後。反對派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隻有李績官運一直亨通。

說好不說歹,報喜不報憂

郭鬆齡是張作霖手下的一名副軍長,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戰功顯赫,為奉軍獲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是個新派人物,很看不慣軍閥部隊內一些陳規陋習,不時要進言改革軍隊,這就觸怒了奉係的一些元老,張作霖和親信楊宇霆也對他百般挑剔,另眼看待。這可把郭鬆齡氣壞了,他於1924年11月23日在灤州召開軍事會議,以倡導和平為名,宣布回師奉天,準備兵諫。

張作霖在奉天得到消息後,又急又氣。要不要帶兵前去阻攔呢?他一時拿不定主意。他身穿便服,懷裏插了兩支手槍,臉色鐵青,兩眼通紅,獨自在書房裏來回踱步。副官和衛兵們站在門外,連個大氣也不敢出。突然,房內傳出張作霖的一聲命令:“傳包瞎子!”

這包瞎子是誰?原來是一個算命賣卦的先生。他其實不全瞎,左眼還能看,但算命要的是瞎子,所以他整天戴副大墨鏡。據說,他當年給張作霖推過“八門”,靈驗得很。所以,張作霖發跡後,每每遇到疑難,總要找他來求個簽問個卦。這樣,包瞎子也身價百倍,成了“鐵嘴神算”。

包瞎子一進帥府,立即感到氣氛緊張,也沒敢多說話,就將黃緞包袱放在紅木桌子上,解開來,把一大堆刻著“天幹地支”的卦子兒擺了起來。張作霖揮揮手道:“現在沒功夫等你擺弄這些玩藝兒了,抽個簽,問個吉凶禍福吧!”包瞎子連忙雙手捧過簽筒,張作霖虔誠地抽出一支簽。包瞎子接過簽條,念道:“烏雲遮月不長久,桃紅柳綠好風光;關公五關斬六將,誰是烏江楚霸王!”

張作霖聽不懂啥意思,兩眼一瞪,急問道:“別文縐縐地啦!快說是吉是凶?”

這是一條模棱兩可的簽文。包瞎子早摸透了張作霖的心理,隻能報喜,不能報憂,隻能說好,不能說歹。他也耳聞郭鬆齡起事,估計準是為了這件事,就連忙作了揖道:“大吉大利,上上簽!簽上說,郭鬆齡是烏雲遮月,大帥是洪福齊天!”

張作霖一聽,眨巴了兩個眼睛,認為大事不妨,就決定不再離開奉天了。

算命先生為了生計,對每一個問凶卜吉的顧客都要揣摩心理,讓你滿意,以便你心甘情願掏腰包。久而久之,練就了一身絕妙的捧場功夫。他們有一個屢試不爽的竅門:說好不說歹,報喜不報憂。對付張作霖這種人,實在是簡單得很。

有道是強將手下無弱兵,張作霖的親信楊宇霆也是一個特別喜歡被各路神仙吹捧的角色。

第二次奉直戰爭,奉軍總參議楊宇霆奉命隨軍進關,並參議軍事。他是一個剛愎自用並有野心的人,一旦掌握了軍權,就不可一世。他得意洋洋地從沈陽出發,隨身帶了他平日最信任的“張神仙”、“馬神仙”等四名術士,同乘一列專車。

楊宇霆雖驕縱橫蠻,卻篤信神道。凡是作戰措施,他都要先請四位“神仙”算卦占卜,選擇吉日青時,方始采取行動。當時,張學良是第三軍團長,和楊在一起,他是個有點新思想的人,對楊的這種迷信行為很不以為然,先是勸他“兵貴神速,不可安聽佞言”。但楊宇霆總把他看作是“小孩子”,而且,他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哪裏肯聽,隻因為是少帥,每次來勸時,都是婉言拒絕,還說:“神道是很靈驗的!”

有一天,楊的專車停在京漢線上的馬頭鎮車站。楊正在和四個術士喝茶聊天,突然,一隻白兔闖進車廂內,還沒等車上的人清醒過來,一瞬間,白兔逃得無影無蹤了。

“馬仙”,楊宇霆喝了一口釅茶,點燃了一支雪茄煙問一個穿著玄色道袍的長臉術士道:“這事兒,主什麼?”

那個“馬神仙”立即煞有介事地閉眼捏指,半晌,微微睜開眼道:“兔是卯,馬是西。車在馬頭鎮,白兔闖車,卯西相衝。下午酉時必有不幸的事發生。這隻兔是神兔,總參議是大富大貴之人,所以神仙派神兔來報信。這也是活該敵人的陰謀落空,請總參議立即下令,將車退出馬頭鎮!”

楊宇霆連連點頭,笑著問其他三個術士。這些江湖術士那個不是看風使舵的角色,而且四個人又是平日商議好的,一人說話三人附和。如今聽馬術士頭頭是道地說了一番玄而又玄的話,總參議又含笑點頭,哪有不讚同之理,個個點頭稱是,並道:“馬兄高見!馬兄高見!”楊宇霆立即傳令,將專車退出馬頭鎮。

算命先生的這種捧場,有時還會“瞎貓逮著死老鼠”。下午真的有一隊直軍騎兵衝人馬頭鎮車站,放火燒房。這事傳到楊宇霆的耳中,他得意非凡地拍拍張學良的肩膀道:“怎麼樣,老弟,這回要沒有神仙的妙算,老哥我就凶多吉少嘍!”張學良嘴裏敷衍,心中暗想:那樣的巧事,偏偏讓你碰到了!

經這事以後,楊宇霆越發狂妄,認為他有神機妙算的術士拱衛左右,決無禍患,這就滋長了他弄權的野心,種下了他想奪權獨霸東北而遭殺身的禍根。

由此可見,這種捧場容易將領導捧得迷迷糊糊,忘了東西南北而幹些不自量力的事,到頭來害了自己。我國的“大躍進”時期,正是因為報喜不報憂盛行,以至上欺下瞞,闖下大禍。糧食緊缺餓死無數平民,但那些弄虛作假的大小官員也沒什麼好酒好肉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