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第二座靠山何桂清的交往中,胡雪岩如法炮製,以禮尚往來,投桃報李的得意之作,巧惜“東風”,使自己的事業發展到了第二高峰期。
至於左宗棠則是胡雪岩在官場中的最大靠山。二人直接相交,是由於誤會所致,正所謂“不打不相識”。胡雪岩力陳事實,為自己滌盡惡名,再加上無償捐獻一萬石糧食,這雪中送炭之舉,令左宗棠尊顏大悅,頗有相見恨晚之感。自此,左宗棠待胡雪岩猶如座上賓。
依仗左宗棠的官勢和左宗棠對他的信任,胡雪岩的事業達到了鼎盛時期,他的錢莊、典當鋪,遍及南北各大城市,江南一帶的絲業、茶葉、軍火、桐油業等幾乎都在他的壟斷之中,他成了中國的頭號官商。
而他對左宗棠的幫助也不少,左宗棠南征北戰,特別是西伐撚軍,所需經費大都由胡雪岩籌集;左宗棠在福州開設的福州船舶局不僅主要由胡雪岩出資,而且還由他經營。
沒有這些人的幫助,可以說胡雪岩在商界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這也說明胡雪岩善於因人成事,而不是有勇無謀的孤軍奮戰。
胡雪岩事業的發展,與他能夠識人、用人不無關係。“他能在當時做到不以世俗標準判是非,而以才堪其用斷成敗,實屬難能可貴,這也是他事業發展中的成功之處。
但是,胡雪岩後期在商場中的失敗,盡管有其他諸多方麵的原因,用人不當卻是最重要的因素。
由於胡雪岩事業發展的麵太寬,雖然從表麵上看來平平安安,但實際上內部已經出現了漏洞,首當其衝的就是出現在典當行生意上。
胡雪岩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典當行有二十二家之多,這是胡雪岩的一大基業,盡管每年的生意不差,但盈餘卻不多,胡雪岩也察覺了其中必有問題。
當時他的朋友古應春幫他出了一個整頓典當行的好主意,那就是通過各店總管互調的方式,在辦理移交手續的時候,帳目便自然清楚了。
然而還沒有來得及采取行動,口風就泄漏出去了。杭州典當行的總管一聽說這事後,心裏麵便七上八下,很不踏實,因為在他任總管的這幾年裏吃了胡雪岩二十多萬銀兩的虧空,這一調動,豈不就露餡了。他萬不得已,串通了自己的姨太太,使出美人計。
結果胡雪岩中了計,於是隻好取消整頓典當行的計劃,各店總管又原封不動地任職。自此以後,典當行中的漏洞更是有增無減,那些總管做起吃“虧空”的事來,更加肆無忌憚。
在胡雪岩的另外一大事業錢莊上,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以宓本常為首的錢莊總管,不僅貪汙挪用錢莊裏的錢,而且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當胡雪岩需要運轉資金的時候,還從中作梗。
正是出現了杭州典當行總管和芯本常這樣的不忠之輩,胡雪岩的兩大基業:錢莊和典當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直接威脅到他的整個事業,這也是構成胡雪岩事業大廈最後整個分崩離析的重要原因。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手下職員的才能與素質對於整個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視他們在其中的地位和影響,對此,當今之日本企業尤為重視。在一次鬆下公司招考員工時,一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因未被錄取而自殺,後來發現是計算機出了故障,鬆下人事主管深感痛惜。但鬆下幸之助先生卻說:“沒有錄取這位學生,倒是公司的大幸。”這句話頗令人回味,心理素質如此之差的人,即使才學卓著,也無法適應在競爭中求生存的企業環境,也就無法與企業風雨同舟。對這種人,最好采取“忍痛割愛”的態度;同樣,對那種功高蓋主,善弄權術的小人,更應避而遠之,或及早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