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把握分寸,留有餘地 1(1 / 3)

第三章 把握分寸,留有餘地 1

日常說話,要根據各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作不同的處理,把握好分寸,留有餘地。讚揚不要過分,謙虛也應適當。

一些人常常將剛演了出好戲的青年演員稱為“崛起的新星”;剛發表了一首小詩便謂之“著名詩人”,這種讚揚有些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但水已潑出,誰又會來草草收場呢?同樣,謙虛也該實事求是。有則笑話,說一個人過分謙虛。有人到他家誇他家花瓶漂亮,他說不過是一個粗瓶;人讚他衣服好,他又說不過是件粗衣。當客人對丹飲酒,道:“好一輪明月。”他忙拱手說:“澉,不敢,不過是我家一輪粗丹。”這種謙虛便近乎迂腐,以致令人覺得不真誠。

說話留有餘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製性詞語。開口“當然”,閉口“絕對”,會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實際上是虛張聲勢,往往使自己陷入被的境地。

科學史上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裏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示自己的雄心壯誌,說:“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愛迪生便問他:“那麼你想用什麼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詰他了。

即使詞用對了,修飾程度不同,說起來分寸就不一樣。如“好”一詞,可以修飾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這些比較級的使用要慎重。如果你沒聽天氣預報,即使聽了,明天還沒到,便不可以說:“明天一定會下雨。”一個人的文章寫得一般,客氣地說也隻能是“還好”,怎麼能說“非常好”呢?

有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裏它用了“沒有”、“最好”,又用了“更”,烘托出該產品精益求精的品質,展現了該企業不斷進取,勇於開拓的良好形象,不失為一條“絕妙”的廣告詞,比如今的“極品”“世界一流”真實,有力度。

好的修飾詞使意思表達完整,恰到好處;過於誇張或過於縮小的修飾詞,則會與客觀實際相衝突,陷入兩難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說《羅亭》中,皮卡索夫與羅亭有一段對話:

羅:妙極了!那麼照您這樣說,就沒有什麼信念之類的東西了?

皮:沒有,根本不存在。

羅:您就是這樣確信的嗎?

皮:對。

羅:那麼,您怎麼能說沒有信念這種東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個。

皮卡索夫在此用一個“根本”,把話說絕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寧可多用“可能”、“也許”、“或者”、“大概”、“一般”等表模糊意義的詞,使自己的判斷留有餘地。

毛病點撥:列寧說過:“隻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日常生活中,對於不同的語言環境和對象,應靈活處理,掌握不同的分寸,才能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巧

一個人是多說話好?還是沉默好?絕對地說這好那不好,豈不犯了說話不留餘地的錯誤。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有兩種訓練是不可少的——沉默和優美而文雅的談吐。

常說“沉默是金”,人之言語那是他行動的影子。我們常因言多而傷人。言語傷人,勝於刀槍,刀傷易愈,舌傷難痊。

一個冷靜的傾聽者,不但到處受人歡迎,且會逐漸知道許多事情,而一個喋喋不休的人,像一隻漏水的船,每個搭客都紛紛逃離。

有道德的人,絕不泛言;有信又者,必不多言;有才謀者,不必多言。我們說話也要適量,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開口,尤其當有陌生人比我們有經驗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坐時。因為我們多說了,便是不打自招,揭露了自己的弱點,並失去了一個獲得智慧和經驗的機會。

少說話固然有好處,但人既在社會中,要與人交流,就應該說話。若要說話,就應當掌握說話的技巧,研究說話的藝術。

在任何場合,說話要言之有物,否則便應少說。要說,則說自己經驗過的感慨之話,說心靈深處衷心之話,說自己有把握的話,說能夠啟迪人的話,說能警戒人的話,說能教育人的話,說能溫暖人的話,說能為人解憂解苦的話。自己無把握的話不要說,言不由衷的話不要說,傷刺人的話不要說,無中生有的話不要說,惡言惡語不要說,傷感情的話不要說,造謠中傷的話不要說,粗言腐語不要說。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說話的量,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更要注意做到言簡意駭,不要誇誇其談,滔滔不絕。例如限製時間的會議或會談。尤其在涉及到國家機密的問題時,不僅少說還要巧說。陳毅元帥妙答西方記者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西方的新聞記者向當時外交部長陳毅發問:“最近中國打下了美國製V-型高空偵察機,請問用的是什麼武器?是導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