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情況,陳毅元帥風趣幽默地舉起雙手在空中做了個動作,答道:“記者先生,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一句話,在場的人都笑了。
少說的另一種情況是會議快要結束時。誰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會議到了快要結束時,聽眾的心早飛出了會議室,偏偏台上仍有人唾沫紛飛,就要講完了還要有人“再補充兩句”,這樣的講話是最沒意義的,明智的做法是少說為妙,抓要點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校長時,經常參加宴會,並發表演說。
一次宴會上,他的說被排到最後一個,前麵的人都長篇大論,輪到他發女言時,時間已所剩不多了。他於是站起來首先提醒聽眾,每個演講不管什麼形式都應有標點符號。然後他正式並講:“今天晚上,我就是標點符號中的句號。”隨即使坐了下去。
毛病點撥:艾森豪威爾的做法很明智,若我們遇到類似情況,不妨多學學。
說服有方,金石為開
現代社會,要使別人接納你的意見、建議,不能威逼利誘,要使之心悅誠服,掌握說服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要說服對方先要了解對方,對症下藥,在說服過程中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勸說,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動用你三寸不爛之舌,耐心細致地說服對方。使他對你產生信賴感,並逐漸了解、讚同你的看法,這就大功告成。然而這隻是個基本途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下麵給你介紹一下說服對方的幾種技巧。
投巧法。它並不是指“巧言令色”、“花言巧語”,而是說者為了轉變、征服對方,有意識地;別出心裁地構思、設計所要說的內容,並以新穎、奇特、巧妙的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方法往往具備兩個特點:新,即巧言都有一個新穎別致的表達形式;奇,即它常別出心裁,與眾不同。有強烈的吸引力,能緊緊抓住對方。要熟練掌握這種方法,就要打破思維定勢,要常常“想入非非”、“異想天開”,才能出新言、出奇言,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但巧言法並非嘩眾取寵,它不是從頭腦中憑空產生,要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靈活的頭腦為條件。還要不斷從生活中獲取靈感。
巧言法有時確實能起到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位華僑老太太遊武夷山時,不小心把自己心愛的長裙劃破,頓時遊興大減,山路也不願走了。陪同她的女導遊見狀,和顏悅色地說:“您看,這是武夷山對您有情,不要您匆匆離開這兒,叫您多看幾眼呢?”老太太聽了,立即轉憂為喜,站起來繼續登山了。這位女導遊的話說的巧。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的兩方麵,看到積極的一麵,用巧言勸導、說服,令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變成件頗具喜劇色彩的小插曲,可見巧言魅力之大。
“旁敲側擊”法。生活中往往正麵的勸告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勸說不成,往往事得其反。這時不妨改變一下策略,另辟蹊徑,調換個方法來勸說,從側麵打開缺口,或許能事半功倍。此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
“六敲側擊”法一般多以人與人的感情媒介,人對新事物的興趣、注意力或以列舉有關事例為突破口,對其進行“攻心術”。
荷蘭物理學家彼得塞曼,大學一年級時十分貪玩,物理成績也不好。被人稱為浪蕩公子。他的母親為此很傷心。她勸告自己的兒子,沒有單純的說教,而是先講述有關他的家鄉的往事:家鄉位於西海岸的一個半島上,自古以來常被大海淹沒。年月日午夜,家鄉又遭到了大海的侵襲,一個孕婦在孤舟上漂流了幾天幾夜,產下了一個男孩——彼德?塞曼。幸虧鄉民救助,母子二人才得以平安無事。接著,塞母不無悲哀地說:“早知塞曼是個平庸的人,我當初就不必在海浪中拚捕努力了。”塞曼聽完母親的話,羞愧萬分。從此他改掉壞習性,努力學習,最終榮獲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類比、對比法。要增強話語的說服力,就要像中學生寫議論文那樣,運用類比、對比、舉例子、擺事實、列數字,以此支持自己的論證,使說服生動有力。
有一則笑話:一位老和尚本想向施主請求要兩根木頭,但恐怕那位施主不答應,於是他心生一計。他對施主說:“請給我一棟房子。”那位施主自然不肯答應,第二次老和尚又對施主說:“請給我兩根木頭。”施主對比上次一棟房子與這次兩根木頭,自然很爽快地答應了那位老和尚。
毛病點撥:生活中巧用心思,用類比、對比法勸說對方,也許一道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訓練有方,舌上蓮花
你是否因為不善與領導講話,向他陳述建議,而感到懷才不遇呢?你是否因為不善於周圍人講話而使鄰裏、同事關係淡漠呢?你是否因為感到自己口才不好,而常常處於被人忽視的境地呢?沒關係,“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超人的口才是可以修煉來的。隻需你一顆坦然的心去麵對!
許多人都有這種感覺。不要總以為自己說不好,說的話別人不愛聽,這樣隻會導致惡性循環,越不敢說就越不會說,越不會說就越不敢說。現在放下這一切包袱,大膽地“秀”一回。爭取在朋友、同事、領導麵前講話,哪怕嗑嗑巴巴,對自己都會是次鍛煉。同時可以多參加朗讀、演講比塞,增強你的膽量,恢複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