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才實戰 2(1 / 3)

第二章 口才實戰 2

演講中的美學意境

演講是語言的藝術,藝術是美的集中表現,而詩情、畫意、哲理的三位一體與其說是演講語言的藝術風采,不如說是演講語言的美學境界。的確,演講語言僅有準確、通暢是不夠的,再加上形象生動還是不夠的,演講的語言應該充滿詩歌般的情感美、畫一樣的意境美、哲學那樣的理性美。

詩、畫、哲鼎立的三足為講壇支撐起一片藍色的天空;

情、形、理交織的三環為聽眾翻轉出多重豐富的美感。

例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士無不表示對他的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沉痛的悼念之情催人淚下,肅穆的葬禮場景撼人心肺,崇高的生命意義啟人深思。此刻,詩情、畫意、哲理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魯迅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會上作了一次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他依次講了中國大地上隻有打仗的聲音、外國人的聲音、反對革新的聲音,接著要求“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順勢一轉要求青年“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因為“隻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拳拳的憂心,切切的憂憤,醞釀於雷電行空般的思維,噴發於金石鏗鏘樣的口舌;魯迅以政治家的敏銳,思想家的深邃和文學家的才華,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聲處喚驚雷!

詩情、畫意、哲理的統一就是演講語言最完美的美學境界。毫無疑問,這應成為一切演講者所奮鬥的目標。那麼怎樣在演講實踐中做到三者的統一呢?

演講離不開各種情感的抒發,而演講的抒情絕不是那種歇斯底裏的發作和飛流直下的宣泄。演講的抒情最好的方式應是借助客觀的形象來再現主觀的情感,滲透理性的思維來升華感性的情感。1935年12月毛澤東主席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激情滿懷地讚頌了紅一方麵軍長征的勝利,他說:

長征是曆史記錄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三皇五帝到如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裏,縱橫十一個省。

為了抒發勝利者的喜悅、豪邁之情,毛主席連用三個比喻,寓情感於形象,接著用一個反問直抒胸臆,又用描寫、記敘的方式將前句直抒的自豪情感具體化,促使人們思索工農紅軍是在什麼精神激勵下完成這一偉大壯舉的。

運用這種以情入手,形象再現,理性升華的方法,要注意:①抒發的情感必須是強烈而充沛,必要時也可直接抒情。②展示的形象以描寫、比喻、借代為主,也可間之以記敘。③揭示的意義要突出象征意義,或以情入理、情理一體,或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如果說演講是藝術,它就離不開形象性,而演講中的藝術形象,絕不僅是描寫式的再現,它應該是滲透著演講者情感的一種主客一體的意境,有了這種意境,其哲理意義便蘊含其中了。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創始人,又是一個著名的演講家,他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演講中這樣展示國運的“艱難”的:

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千裏。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於其間,曲折回環,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展,其經曆亦複如是。

形象的描繪,直觀的說明,再加上昂揚的氣勢、激越的情感,給人一種美感,構成一種情隨景生、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最後由自然到人文,點明“民族生命的進展,其經曆亦複如是”,從而高揚出了具有悲壯色彩的“雄健精神”的理性美。

運用以形入手,情感渲染,理性開掘的方式,要注意:①展示的形象須是具體直觀,生動鮮明,多用白描、鋪陳,且突出景物特征。②抒發的情感一定要與景物類型吻合,或觸景生情,或融情入景。③揭示的意義不宜先聲奪人,一般是“形象”在前作鋪墊,“情感”在後作開掘。

“形者文之容,情者文之經,理者文之魂”,演講亦如是。一次成功的演講不一定處處都充滿詩情畫意,但必須有二三包含哲理的警句,有一二揭示主題的關鍵段落,整個演講亦應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其中不乏深刻的哲理,如此,方能進入演講藝術的美學殿堂。

古希臘雅典民主派政治家、演講家伯裏克公元前431年冬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的演講中沉痛而堅定地說:

偉大的人物是把整個地球作為他們的紀念物,這不僅僅是讓人們從他們的墳墓上指出他們的銘刻,他們的英名早已鐫刻在人們的心靈中,而不是雕刻在有形的石碑上。你們努力以他們為榜樣,你們要下定決心: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用形象、凝煉的語言,抒發沉痛、深摯的悼念之情;用墳墓、碑文的物象,表達讚頌、褒揚的思想意義;化無盡的悲痛為巨大的力量,變隆重的葬禮為奮進的戰鬥動員;勇敢地追求幸福、實現自由!在形象的烘托中,在情感的激活下,理性的力量是那樣強大而不可戰勝。

運用以理入手、形象襯托、情感激活的方式,要注意:①揭示的哲理語言要精煉而流暢,含義要明朗而深刻。②展示的形象一般不宜鋪陳,選取一二含義豐富的物象起好襯托作用則可。③抒發的情感既要與形象的含義有關,又要同揭示的哲理一脈相承,切忌“情”與“理”的分離。

貼心提示:

詩歌、繪畫、哲學的溝通之處就是演講語言的美學天堂;

情感、形象、思辯的交融之時就是演講藝術的美學春天。

演講中的雙向思維

雙向思維是從相對或相反的兩個角度認識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它是辯證法在演講中的具體運用,並貫穿演講全過程。如果把演講智能結構化作花朵的話,雙向思維能力就好比花朵的花心。縱觀古今中外的著名演講,無不閃爍著雙向思維的光華。因此,對它在演講中的運用問題應作認真研究。

那麼,雙向思維用於演講有哪些特點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有退有進,欲伸先屈

要使演講取得好的效果,就不能作“直頭布袋”,有退有進,欲伸先屈更能造成情感波瀾,抓住並感染聽眾。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是他在為紀念葛底斯堡戰役中陣亡將士而舉行的公墓落成儀式上的講話。他沒直講將士們的功績,也不談建公墓的意義,而是先退一步說:“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使奉獻的這片土地更加神聖和更加尊嚴。”正當聽眾陷於迷惑不解時,他卻轉退為進地說:“因為,那些勇敢的人們,活著的和死去的,他們在這裏奮鬥,已經使這塊土地神聖了。”如退去的海水重新湧來,在聽眾的心裏卷起千堆雪。接著他又退一步說:“世界上的人們不太會注意,更不會長久地記得我們在此地所說的話。”聽眾情緒隨演講者話語轉為平靜並急等下文,這時他將話鋒一轉說:“但他們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些人在這裏所做的事。”聽眾心裏不由得又掀起熱浪。演講者這一退一進,一屈一伸,如同把拳頭收回來又打出去一樣,簡潔有力地表達了演講主旨。不可否認,這之中就有著雙向思維的作用。

(2)左提右挈,對比成趣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毛澤東也指出:“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對比術這種雙向思維用在演講中可表現為縱比、橫比、不同領域的對比等。用得好,可起到鑒別劑、催化劑的作用。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把“國之老少”同“人之老少”作不同領域的對比,為更有力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他又把老年人同少年人作橫對比:“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用11組對比句形象說明了“人固有之,國亦宜然”的道理。在《教育家的自家田地》中,為了闡明“樂哉教育”的觀點,更是左提右挈,多處設比。他把“誨人的快”同種花卉的快樂作比,將“東邊鄰舍張老三”如何升官發財,“西邊鄰舍李老四”如何出門坐汽車,同教育家錢少、吃不飽、弄不好要挨罵作比,接著又把那些人物質上的享受同教育家“精神上的快活”作正反對比,比出了教育者的樂趣和信心,令人由衷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