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才實戰 2(2 / 3)

值得注意的是,對比要有明確目的,並要從本質著眼,可比者比,應比者比,不能“風馬牛不相及”。

(3)有藏有露,明暗互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恩來總理在祝酒時說:“由於大家知道的原因,中美兩國隔絕了20年。”這句“欲說還休”的話語暗藏了隔絕的原因,既未傷害客人的麵子,又表達了我們的態度,有藏有露,耐人尋味。

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倫敦皇家學會的年宴會上,發表了題為《科學》的講話,為了避開同世俗觀點的直接碰撞,他把“科學”比喻成海龍,並把明喻變成暗喻:“這種動物如果你不去理它,它非常溫和”,而且還會對藝術這位小姐“表示最溫柔的尊敬”,“並看她快樂地成家,然後每年生下一大群我們四處都可看到的可愛的孩子。”緊接著他把演講引入正題,毫不含糊地亮出了自己的見解。一明一暗,深刻表明了科學和藝術的關係,贏得聽眾的笑聲和歡呼聲。用這種雙向思維形式,既可啟迪聽眾深思,又可呈現出“柳暗花明”的魅力。

(4)重“彈”輕“點”,詳略得體

雙向思維雖是從相對或相反的方麵認識和反映事物,但並非主次不分、輕重並舉。為了讓聽眾接受並理解演講主旨,應當如彈奏《十麵埋伏》那樣,重“彈”輕“點”,輕重為之,主次為之。切不可平均用力,像開中藥鋪似的甲乙丙丁羅列。

《1941年12月7日——一個遺臭萬年的日子》,是美國總統羅斯福針對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的演講。他冷靜而理智地詳談了事件的時間、背景、性質和海陸軍遭受的損害,揭露了日本政府的巨大陰謀。之後,他用6個排比句一口氣略談了6個事件:“昨夜,日本政府已發動了對馬來西亞的進攻。昨夜,日本軍隊進攻了香港……”一詳一略,把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野心和罪惡行徑揭露得淋漓盡致,內容博而不冗,聽眾情緒被激發到頂點。演講後半個小時就通過了對日宣戰決議。

(5)整散結合,錯落有致

演講是口頭表達,聽眾理解它全憑聽覺,要使演講入耳入腦,有吸引力、感染力,就不能忽視語句的變化。邵守義在《演講學》中指出:“一個想成功的演講者,應該調動起一切不同的句型,巧妙搭配,就像一個高超的琴師一樣,彈動不同的鍵鈕,奏出一曲優美動聽的樂章。”而語句的長短搭配、整散結合就是形成這美妙樂章的不同音符。

整句,是指整齊的對偶句和排比句等,這種句式結構相同、整齊勻稱,講起來富有節奏感;散句,指不受字數、韻律的束縛,表意上不拘一格,可自由運用的句式。演講中光用整句會顯得幹巴、做作;光有散句就會像一盤散沙,雜亂無章。隻有整散結合才能使演講語言產生斑斕多姿的錯落美、音樂美。

請讀下麵一段話:

“回避現實是毫無用處的。先生們會高喊:和平!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會將武器的鏗鏘回響送進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別人會如何行事;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

這是美國政治家、演講家帕特裏克·亨利發表的《不自由,毋寧死》中的最後一段。由於演講者注意將整散句巧妙搭配,讀來時勢如破竹之勢,給人以回腸蕩氣之感,如戰鼓和衝鋒號齊鳴,使整個演講達到高潮。

(6)台上台下,交流呼應

要獲得演講成功,還取決於主觀與客觀兩個因素完美的結合,這種結合必須借助雙向思維才能完成。演講者同聽眾是矛盾統一體中的兩個方麵,俗話說“孤掌難鳴”,演講者如果隻顧自己、一廂情願地在台上唱獨角戲,聽眾就會不買帳。為此,演講者除了設法用語言、表情、手勢等方式同台下聽眾交流呼應外,有時還要設身處地地現身說法。

當然,用這種思維方法要注意演講者與聽眾在職業、年齡、思想狀況方麵的不同,差別太大不宜使用這種方法。

貼心提示:

雙向思維在演講中可涉及多方麵,上述以外還有聲音的抑揚、布局的分合、語速的緩急等方麵。總的來說是要講究辯證藝術,使演講呈現出對比美、錯落美,增加演講的吸引力、感召力、說服力。

演講中思路的激發

誰都知道,演講時隻按講稿照本宣科,一定會失去聽眾,因為他隻“講”(實為讀)而不“演”,無法調動聽者的情緒從而達到共鳴。演,主要指情緒調動下的表情、神態、動作乃至音頻聲韻,而這一切都需要有在不受講稿拘囿下的靈活思維和清晰思路。麵對聽眾,如何在現場激活思路呢?

(1)扣一詞而發揮

好的演講,能抓住聽眾心弦的演講,主要靠中心的明確、內容的實在和環環相扣,至於形式方麵,都得服從於此。

19世紀意大利資產階級革命家馬爾斯,終生為意大利的統一而鬥爭,他的著名演講《把你們的熱血獻給國家吧》和《愛是靈魂通往上帝的階梯》,都是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都緊扣一個“愛”字展開聯想,大加發揮。尤其是後一篇,本來是談“熱愛你的國家,你的雙親安息在這塊土地上”,在這裏,他用狂熱的心以所熱愛的語言說出第一個“愛”字,即從“同誌間傳播真理及愛”到愛你的家人愛那些與你相親相愛的人談起,由小到大,推己及人,最終逼向主題,由“愛”字聯想種種愛的對象,思維輻射開去,順理而成章。

(2)引一言而發揮

每個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取成功之果的。事業如此,演講亦不例外。引名言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其實依據自己講的中心,引名言而發揮,也可於“疑無路”時“柳暗花明”。某中學教師接管一“農村班”(城市中學從農村招拔尖生)時,第一次主題班會“相信自己”的開頭語,即引用台灣著名歌星趙傳的“我很醜,但我很溫柔”這一傳誦一時的名言:“趙傳說‘我很醜,但我很溫柔’,我要替各位說——‘我很土,但我很充實’,‘充實’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提一綱而各目張,此次班會,鼓舞了士氣,打消了他們在城市學生麵前的卑怯。

引言的方向性十分明確,既圍繞中心又展開一層,展開是為了回歸(中心)。如有一篇《留得親情在人間》的演講兩次引用名言,都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將若幹個事例統攝起來。第一次引用徐誌摩的話:“幸福就是不離開母親撫育的孩子,不論你遠走他鄉,還是飄泊天涯;不論你是一條寧折不彎的硬漢,還是一個不讓須眉的強女,父母永遠敞開雙臂歡迎你。”以下列舉轉戰世界各地的體操名將陳翠婷撲向媽媽懷抱的情景,就引言而聯想事例,以事例而印證引言,相得益彰,說理明白。再引用成吉思汗的名言,“世上隻有一個最好的女人,便是母親”,再舉朱自清、托爾斯泰、肖邦、嶽飛、孔子、孟子等中外名人都熟悉的父母之愛並力圖報答的事例,相輔相承,為言列事。

(3)設一問而發揮

演講中,由於種種原因,會產生思維的“短路”現象,這時,可通過“設一問”的方式從中挑一個話頭——當然以不偏離中心為準。如19世紀著名的人權領袖道格拉斯,他在《我們需要灼熱的烙鐵》的演講中就用了這個法子:

“還要說什麼呢?……

那麼有待辯論的又是什麼呢?

對於美國的奴隸們,你們的7月4日究竟意味著什麼?……”

前兩句設問,故意另挑一話頭,說明:無須在口頭上爭辯什麼了,道理是明明白白的——“奴隸製於人類是不適當的!”重要的是“廢除”!兩個設問,充滿了辛辣的諷刺,濃烈的火藥味。第三個設問,就國慶日這天黑奴也不能盡興狂歡的嚴酷事實,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設一問,頓一頓,可以舒緩演講的節奏,調整緊張狀態下的演講,並得以觀察聽眾的反應,以便有針對性地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