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才實戰 2(3 / 3)

(4)設一喻而發揮

“宗教是民眾的鴉片”,“法典是人民自由的聖經”,馬克思在演講中創設的這類比喻很多,它深入而淺出,擲地有聲且令人終生難忘。魯迅先生的演講還帶有他的雜文風格,特別是設喻上,可以說是盡情發揮,維妙維肖,鞭辟入理。如他在《老調子已經唱完》的演講中,針對香港青年正在被西方同化的現狀,用“軟刀子”的比喻,把中國封建舊文化這一“老調子”的腐朽性揭露無遺。請看其中對這一比喻的發揮:

“……然而古老東西的可怕就正在這裏,倘使我們覺得有害,我們便能警戒了,正因為並不覺得怎樣有害,我們這才總是覺不出這致死的毛病來。因為這是‘軟刀子’……”

“中國人倘被別人用鋼刀來割,是覺得痛的,還有法子想;倘是‘軟刀子’,那可真是‘割頭不覺死’,一定要死。”

“我們中國被別人用兵器來打,早有過好多次了。例如,蒙古人滿洲人用弓箭,還有別國人用槍。……現在也的確常常有人說,中國的文化好得很,應該保存。那證據是外國人也常在讚美。這就是‘軟刀子’。是鋼刀,我們也許還會覺得痛,於是就改用軟刀子。我想:叫我們用自己的老調子唱完我們自己的時候,是已經要到了。”

作者分三層發揮:①“軟刀子”(古老的東西)的要害在於“覺不出這致死的毛病來”;②比較說明“軟刀子”的危害;③舉例比較說明“軟刀子”的危害,進一步從反麵強調“老調子”不能再唱。有層次的說理得力於對比喻的發揮。

(5)逆轉式發揮

這可分整體逆轉和局部逆轉兩種。如有一篇《遇不懷才的時候》的演講,演講者在擺了一些“懷才不遇”的青年人的碌碌無為表現後,多次逆轉發揮:

“懷才不遇是時代的不幸,遇不懷才是個人的悲哀。(以下又一逆轉:由遇而不遇)然而,孔子不遇,一代宗師的名位無人敢替;屈原不遇……

〔以下再一逆轉:由不遇而遇,回歸正題,發揮至末〕遇不懷才的時候,要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是懷才不遇,而是遇不懷才……”

逆轉,可使聽講者有峰回路轉之感,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始而愕然,終而恍然,這不也能激起場內的波瀾嗎?事實正是如此。

貼心提示:

靈活用之,演講思路自然會如春濤排壑,豈可遏抑?

演講中新的主題

這裏所說的“新”,就是演講的主題、材料乃至表達要有新意、有創新,正如邵守義教授所說:演講者“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以其先進、新穎的思想去啟迪聽眾、武裝聽眾、引導聽眾登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藝的高峰”。那麼,演講如何才能“新”,“新”又在哪裏呢?

即在前麵某演講的思想觀點的基礎上(當然,他要同前人的說話方向一致),加以進一步開掘、發展和完善,從思維的深刻中求得一“新”。換句話說,就是去講別人沒有講透的話。

前幾年,我國青少年中愛國主義的演講頗為普遍。但相當多的演講者曾不厭其煩地去頌揚我們祖先的“四大發明”,並且在祖先的榮耀上大呼號子:“愛我們的祖國吧!”如此等等,令人“倒酸”。而有一篇《再談“四大發明”》的演講,味道就好多了:

過去我也經常講,我國有“四大發明”,並且以此自豪。然而今天,當我再講“四大發明”的時候,我的心跳了,我的臉發紅了。幾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以其超人的智慧搞了“四大發明”,為整個人類社會做出了他們的貢獻。我有時問自己,幾千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子孫們又搞了幾次大發明呢?難道我們成天在祖先“四大發明”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地炫耀一番就是愛國了嗎?不,這不能證明是愛國,是真正的愛國者。80年代的青年們應當學習祖先們的發明創造精神,我們要搞出“十大發明”、“百大發明”,為祖國和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你看,前後都是同一主題,但後者論述得多麼深刻、新鮮!

“繼續深掘”求新,不僅僅要求演講者不能隻看到事物的表麵現象,而應想到它深含的本質。更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認識能力,透過事物的外象,抓住本質,使自己演講中的思想、觀點、見解比前人更深一步,以此創“新”。

即不蹈前人“舊轍”。雖然主題並沒有兩樣,但是別具匠心,另辟蹊徑,在獨特的思維中求得一“新”。換句話說,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個道理,說出別人沒有說過的話。

前些時期,談教師清寒,為教師呼籲“糧草”的演講很多。但是不少同誌,不是家居“八平米”,就是“每月65塊”;不是“挪用教育經費大吃大喝”,就是“體弱多病無人管”……盡是人們耳朵聽起繭子的話了。

可有一位演講者卻開了個“生麵”,從另一個沒有人注意和探討過的角度立足放眼:

有一天,我要到自由市場去買東西,剛要去,一位同事說:“你快把校徽戴上。”我莫名其妙地問:“戴它幹什麼?”他說:“戴上校徽小偷都不偷你。”

這位演講者話語剛落,全場掌聲雷動,喝彩聲四起。他別出心裁,獨辟蹊徑,更生動、更傳神地刻畫了教師的形象,更準確、更有力地說明了老師生活的“清苦”。

實際上,演講是生活、社會的反映,而其中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係。因此,演講者可以從某一事物出發,去尋求與此在某一方麵的類比之處或相關之處,從類比的思維中求得一“新”。即去看別人沒有看到的關係,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哲理。

演講《做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可謂這一創新之法的範作。在人們的心目中,孫悟空是一個神通廣大的形象:長著一身神奇的毫毛,隨便拔一撮,吹一口氣,就會變成無數個“孫悟空”。作者曾有“如果我是孫悟空,那該有多好”的夢想。然而對“舊夢”的真正認識,是在她進師範學院前一天,當媽媽送給她一個裝滿學生來信的匣子的時候:

……這些信的作者都是媽媽用心血和汗水哺育過的學生。讀著這一封封來信,我的腦海裏不斷呈現出一幅幅動人的剪影:翻湧的麥浪,飛濺的鋼花,奔流的石油,拔地而起的新樓……忽然,我產生了一個聯想:我的媽媽不就是那個會分身法的孫悟空嗎?她把自己的知識和心血都灌注在學生身上,她生命的能量不就同時在她學生的身上延續、擴散了嗎?在幾平方米的鬥室裏,在八瓦的台燈下,在三尺高的講台上……媽媽把一個人的智慧變成幾十、幾百、幾千人的智慧;把一個人的美德變成幾十、幾百、幾千人的美德;把一個人的貢獻變成幾十、幾百、幾千個人的貢獻……難道說,媽媽的本事比不上孫悟空嗎?

演講者由會“拔毫毛”的孫悟空,展開豐富的聯想,類比出了“傳智慧、美德、貢獻……”的媽媽——教師這“值得”的聖業,讓人頗覺味新。最後,到了演講的最高潮時,她作了近乎呐喊的升華:

同學們!我們這個學校,就是一個培養孫悟空的地方;我們這些師範生,就是未來的孫悟空。慶幸我們的選擇吧!為能繼承母親的事業,為我們是一名光榮的師範生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吧!讓我們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轉化成功能、勢能、熱能、光能、原子能,讓我們去衝破物理學上的那個能量守恒定律,使自己的能量在轉化中增長,增長,無窮地增長!讓一個“齊天大聖”變成無數個“齊天大聖”吧!

這是何等富有新意的演講啊!盡管這篇演講已逾十年,今天當我們再次捧讀時,仍然散發著新穎的光采。

貼心提示:

總之,要“新”,必須在演講中貫注自己的獨特感受、獨立思考、獨到評價。對於那些人們認為“當然”、“完美”的事物和立場觀點,一方麵要勇於進取、掘新;另一方麵則要敢於懷疑、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