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舌戰技巧 1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謂的舌戰技巧,無非也是這麼回事,明了自己的處境和目的,摸透對方的立場與脾氣,在舌戰中“常勝將軍”就非你莫屬了。不信的話,請看下邊的策略。
(1)讓對方了解
①先機製人
當我們的話題極易激怒對方的話,不妨先說一聲:“我怕你會生氣。”就可以減低對方憤怒的情緒。
在談話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說一些對對方不利的事情,所以不免在傳達上觸犯對方,那麼我們不妨先說明一些原委,來控製情緒。如果在這些場合中,冒然開口,那麼不快的感覺便很快地籠罩對方的心,而不由自主地否決我們的提議,所以,當遇到這些場麵時,我們最好先引導一些對方容易接納的話題,然後慢慢地進入正題,這樣比較有效。
所以,我們不妨先說:
“我想我這樣說,你也許會生氣,但是我又不得不說。”
當對方已經知道我們了解他可能會生氣時,就不好意思發脾氣了。
因此,與其讓對方聲嘶力竭地反駁,倒不如利用人類的本能及自尊來控製對方的情緒,較易使雙方達成協議。
②先入為主
首先,評價事情的好壞,讓對方心理上先產生強烈的印象。
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計程車司機一邊聽棒球比賽的轉播,一邊說:“今天的巨人隊怎麼搞的,連連失策,已找不到更好的投手。”當你聽到這句話,該如何回答?如果我們不是賭巨人隊贏,很容易脫口而出:“是嗎?那好極了!”那麼,下一刻我們得提防計程車司機因生氣而開快車。
如果,司機說:“真氣人”或“今天我贏定了”,我們自然明白司機的意向。
所以,聽到那位司機的話後,最好回答:“唉呀!我真佩服”,“真氣死我了,不能原諒他”,“或許我的話過分一點”。在對方先有個印象“我真佩服”,且在心理上認為不可能有其它評語時,進行誘導,較易說明。
我們不清楚對方的意見時,應該用以上的技巧,加深對方的感覺和印象,以便使自己的行動被采納。
以客觀報道為主的新聞,記者們情報的選擇、編采的內容,多少會滲入自己的意見,何況是一個說服者。愈有利的資料,愈高妙的技巧,愈能說動人。
③對方至上
對難以說服的人,應該說聲:“請問,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以此來反問他。
有一位朋友,在單身時期,就宣布自己是個大男子主義者,然而,婚後他竟成了一個太太至上的人。
“他不是主張大男子主義嗎?”“為什麼會變成太太至上呢?”照他的說法:“過去,對孩子的教育或買房子……等問題,都和太太商量,在我認為一家之長,主要是提出結論,然而,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總是按照太太的意思行事。”
他的太太經常使用的手段,絕不是三段論法的說服術,而是利用:“這該怎麼辦?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來征求她先生的意見。
他太太一切事情總委托他決定,增強他的自尊心,心情愉快,認為凡事都是他自己在做抉擇,實際上,卻都是他太太的主張。
似乎,他太太比他更能掌握說服的技巧,更了解人性的弱點,故意讓對方抓住解決權。
遇到難說服的人,不妨利用這種辦法,的確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④相信名人
引用名人的發言,來證實自己的意見時,也能引起對方的關心。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在新聞或雜誌上的書評,隻要是有權威的人所讚美的書,大家都會認為是一本好書,縱然是名不見經傳的人寫的,也會有很多人前去購買。
這是一種錯覺,人們往往會將推崇的人和書混為一談。這種心理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發生,如電視的商業廣告或其他宣傳海報,常聘請名人或權威者來宣傳,便是應用人類的心理。又因電視廣告可以反複播送,使商品的特性深深地印在群眾心裏。所以,善於說話的人,常常會引用名人或權威的話,來提高自己言論的價值。
總之,引用名人或權威者以提高我方產品時,先要能正確地把握住對方的期待、對方的弱點,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例如,對一位上司,想說服他采取某些方麵的措施時,如果這位長官對科學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無意中說:“諾貝爾獎得主某某博士也這麼說”,以此誘導上司重視我們所提出的構想。
⑤以虛引誘
對抵抗意識很強的人,最好說一聲“我不太有自信”藉此引誘對方的大意。
世界拳擊冠軍輪島功一先生,當他向前任冠軍衛冕者挑戰時,有下麵一段小插曲:
在比賽的日子將近的時候,他們舉行了記者招待會。當二人出現在會場時,輪島先生的姿態,令很多記者不忍直視他,因為,他的臉的一半用麵罩蓋住了,而且又穿著很厚的外衣,其實不論任何人看到輪島功一先生這個樣子,都會認為他的身體狀況很不好。
反過來,當天的衛冕者神采煥發,身體健壯。在場的人都認為:還沒比賽,勝負大致已可決定了。可是,正式比賽時,輪島先生得到壓倒性的勝利。推敲輪島功一的做法,可能是故意讓對方鬆懈。
一般而言,人們評估周圍的對手時,對卑弱者容易疏忽,說服就應該利用這種弱點。譬如,在敵方麵前故意說:“我沒什麼把握”,“我覺得自己無法順利贏你”,用一些膽怯的話,來貶低自己,減輕對方的抵抗意識。當對方的心情鬆懈時,我們便可趁機行事。讓對方沒有準備的時間,誘入我方所設想的方向。
⑥刺激對方
當對方不願意時,以“我想你不是不願意,可能是不會吧!”以此來刺激他們,可以達到目的。
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鈴木鎮一先生,對於不想練習的孩子,常會刺激他們說:“你連這件事都不會,所以你才不想練習。”對於懶惰不肯自己動手的孩子,不要直接責備他們,最好說:“我想你做這件事太勉強了,不是嗎?……”以此來激勵孩子們,所得的效果更大。
對於反抗意識很強的人,不要以命令語氣逼迫對方,最好說:“我想你大概是不會吧!”來刺激對方。因為,當自我受到傷害時,會不服輸,拚命地達到目的。
(2)引對方入話題
①引蛇出洞
有些缺德的商人會說:“注意不要買到假貨!”以爭取購買者的信任。
我們有時候會不小心在商店或地攤上買到“謹防假冒”的贗品,這種人能以欺詐的手段,達到銷售的目的,智慧不可謂不高了。
有些推銷員在銷售這類物品時會說:“社會上有很多惡劣的商人,請留意不要上當。”
這些嘴裏不斷地忠告別人不要上當的推銷員,隻要他們的次數多了,就會予人足以信賴的安全感而深信不疑,慢慢的使自己撤去防備,很自然的,你便會買下他所推銷的物品。
如果,以後再來了另一位推銷員,他告訴你說:“以前的推銷員,所說的都不是實話,你們已經上當了。”
相信後來一位推銷員,即使說的是笑話,也會使人誤以為他是在作故意誹謗的人身攻擊,從而被掃地出門。
②以守為攻
若對方是一個頑固的人,故意讓他覺得我方並不想說服他,反而能造成說服的機會。
日本的報紙或是報道機構,每談論到老師打學生的事件時,都會認為這位老師是位“暴力老師”。即使是平日很溫和,在學生中很有人緣的老師。
我們評價一個人時,很容易受第三者為他貼上的標簽所左右,這在心理上叫作“標簽效果”。對於被貼上標簽的人而言,心理上受到的打擊一定很大,所以當我們想讓爭論不休的對方沉默下來時,可以利用“標簽效果”使對方的心理受到打擊。
使用這種方法的例子也相當多。
社會上有不少個性頑固不易聽他人之言的人,若想用正麵進攻法說服這種人,他反而會更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應該放棄太過勉強的正麵攻擊,故意對他說:“不管我怎麼說,你都不會答應的……”,“反正你不答應,我看我還是不要說算了”。讓他自己去反省,也就是說我們已將“不可能說服”的標誌貼在他身上了。
人一旦被貼上這個標簽,會反射性地想到立刻脫下它。所以在被人認為“你這個人真頑固”,或“你是個不明智的人”時,立刻想予以反駁是人之常情,因此為了說明自己並不是頑固或不明理的人,就不得不采取注意聽對方所說的態度了。而說服的第一步驟就是解除對方的警戒心,當對方仔細聽我們的話時,就已達到這個目的了。
由此可知,有時也須利用對方的反駁心,作為改變對方心理的技巧。
③流星戰術
當小孩吵著要買玩具時,你不妨說聲:“你看,流星!”以轉移他的注意力。
有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在玩具部門直嚷著:“我要這個,我要這個。”
孩子的母親,立刻靈機一動,指著天花板說:“小潔,你看,飛碟。”
孩子停止哭泣抬頭張望,一時之間似乎忘記了他所要索求的東西,不久後,就跟著母親乖乖地離開留戀已久的玩具部門了。這種方式,我們把它稱為“流星戰法”,也就是一種轉移別人注意力的方法,我們可以對一些無法扼製的場麵說:“哇!流星。”
所以流星戰法,可以扭轉一些僵持不下的場麵,使大家暫時逃離原有的困局之中。
④逐級遞減
在日本曾經發生過一件賄賂的醜聞案件,一名高爾夫球的經營者,他為了重新建立破產的事業,因此賄賂了兩位法官,這位行賄者本身是一位現任律師,而受賄的對象,又是以冷靜的眼光來判斷是非曲直的法官,因此不難想象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這兩位法官之所以受到賄賂,是因為行賄的律師,利用人性的弱點,當他要贈送高爾夫球具給兩位法官時,他說了如下的一段話:
“我還有一套球具,目前這一套不用了,當然啦,把自己不要的東西送給別人是一件有失禮儀的事,但我還是希望你勉為其難的拿去用吧!”
而在打過高爾夫球以後,正當要計算費用時,他又說:
“這就算是我們的交際費好了,不用擔心,這不是賄賂。”
一般人在聽到某某東西暫時不用,而想轉贈時,常會毫無戒心,輕易接受,這是人類心理上無法設防的弱點;尤其人的心理,在接受這一樣低廉的物品之後,盡管下次對方再以昂貴的物品來作為籠絡,也極其自然地接受,而不會有絲毫的不安。
因此盡管是極力避免受賄賂的法官,也難免上當受騙。
這個道理,並不是鼓勵大家進行賄賂的行為,而是藉此比喻人性弱點的事實。就好像是電流注入人體,若是一開始時,用強烈的電流注入,那麼即使再強壯的人,都會引起休克,而無法承受,可是,如果電流慢慢增強,一步步適應過後,感覺就變得平淡的了,而不再有任何不適的情形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