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舌戰技巧 3(2 / 3)

這既由幽默的性質決定,又由幽默語言的特點決定。幽默乃是人的諸多優良素質的結晶。幽默語言既表明自己的立場,又不傷害對方,使用者由此易得到人們的尊重和讚歎。領導者具有幽默感能使其與群眾的關係更加融洽,政治家具有幽默感能贏得更多的支持者。因此,幽默語言應用於談判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可以使談判雙方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從而建立良好的談判關係。富有經驗的談判大師都認為:使用幽默語言是談判中的高級藝術。美國心理學家羅德裏克說:“以幽默去傳播你的信息,那麼時空和心理距離就會消失。”

貼心提示:

使用幽默的語言,自己高興,別人也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棉裏藏針策略

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商貿談判,並非人們想象中日常對話那樣,你問我答,快言快語,口若懸河,而是千方百計爭取時間充分思考,以妥善方式有節奏地回答談判對方的問題,以免出言不慎而導致不良後果。

在1956年的美蘇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談判中,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自以為比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聰明,其實,艾森豪威爾正是采取了棉裏藏針的策略。

在談判過程中,不論赫魯曉夫提出什麼問題,美國總統都表現得似懂非懂,糊糊塗塗,總是先看看他的國務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遞過條子來後,艾森豪威爾才開始慢條斯理地回答問題。當時赫魯曉夫很看不起艾森豪威爾,認為他智力低下,而他自己作為蘇聯領袖,似乎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而無須他人告訴他說些什麼話,所以當場譏諷地問道:“究竟誰是美國的總統?是杜勒斯還是艾森豪威爾?”

在這場談判中,從表麵上看起來,赫魯曉夫顯得非常機敏、果斷、博學,經常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艾森豪威爾卻顯得遲鈍猶豫,缺乏果斷的領袖氣概,然而,事實上卻正好相反,美國總統是大智若愚,而赫魯曉夫卻是大愚若智,艾森豪威爾在談判中的智慧表現在既能及時獲得助手的揭示忠告,同時又為自己贏得充分的時間思考,避免忙中出亂,急中出錯,赫魯曉夫則剛愎自用,貌似智力過人,其實並不高明。

在談判過程中,特別是談判到了緊要關頭,也常常需要故意放慢節奏。如:在回答問題前,提議對方把話再說一遍,把問題解說清楚,預先安排一個打岔的機會,如有客來訪和有電話要接,突然感到口渴要喝茶;或讓對方埋頭閱讀你當場提供的一大堆資料;或者以不知道一些問題為托辭臨時去尋找專家谘詢;臨時替換談判小組成員,以造成談判間歇;不時地休會或者幹脆閉會,用電話或電報向有關領導請示等都是非常奏效的方式。

貼心提示:

真正的智者從來都不會太急於表現自己的智慧,隻有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才怕別人不知自己的聰明。

剛柔並濟掌全局

談判是變幻莫測的大千世界,談判人員若不善於應變,就不能有效地控製局麵,駕馭談判局勢。善於應變,就能使人具有適應複雜環境的能力,就能使人遇事不亂,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論是外交場合的談判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會發生一些令人難以預料的局麵和出現一些難堪事,如何去對付這種局麵和事件,如何巧妙地把來自對方的難堪事和自我發生的差錯所造成的難堪事處理得好,實在是一種高明的談判。在人們的生活中,在許多談判場合下,事情的成敗關鍵往往取決於此。

1955年,周恩來總理出席萬隆會議,在某國唆使下的一股國際反動勢力掀起反華叫囂,企圖破壞萬隆會議和與會國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頓時會議陷入一片混亂。周恩來作為代表團團長,麵對這嚴峻的場麵,馬上作出了果斷的應變措施,發表了著名的《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言》提出了“求大同、存小異”的觀點和誠意歡迎各國外交使節親自到中國大陸來看看……由於整個補充發言充滿了誠意和坦率,使那些受蒙蔽的與會國外交使節終於消釋了重要疑慮,轉敵對情緒為友好態度。當周恩來走下講台時,許多國家的代表擁向周恩來,親切握手,稱其為“會議的明星”、“帶來和平的人物”。

在談判交際場合,會遇上各種各樣的不通情理的人,他們好戲謔作樂,專以挖苦諷刺別人為快。你如果任憑對方戲謔,侮辱,不免顯得笨拙而又無能,但假如回敬的方法不巧、不當,又會有失文明和破壞氣氛。

英國大作家蕭伯納年輕時身體很瘦弱,一次宴會上有一個胖得像豬一樣的資本家取笑他說:“蕭伯納先生,一見到你,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在場的人一聽此話,不免為蕭伯納捏一把汗,而蕭柏納卻彬彬有禮地回答道:“我也一樣,一見到先生,就知道了世界上鬧饑荒的原因。”

機敏巧妙的反駁,使在場的人敬佩不已。

貼心提示:

與人為善,多多益善,胖子的教訓實在值得我們吸取啊!

談判中的答複技巧

談判中回答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他不但要根據對方的提問來回答,並且還要把問題盡可能地講清楚,使提問者得到答複。

而且,他對自己回答的每句話都負有責任,因為對方可能把他的回答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一種承諾。這就給回答問題的人帶來一定的精神負擔與壓力。因此,一個談判者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答複問題的水平。

答話者要將問話者的範圍縮小,或者對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飾和說明。

回答問題,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在回答時,不要過早地暴露你的實力。

可先說明一件類似的情況,再拉回正題。或者,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

例如:

“是的,我猜想你會這樣問,我可以給你滿意的答複。不過,在我回答之前,請先允許我提一個問題。”

若是對方還不滿意,可以這樣回答:

“也許,你的想法很對,不過,你的理由是什麼?”

“那麼,你希望我怎麼解釋呢?”等等。

問話者如果發現了答話者的漏洞,往往會刨根究底地追問下去。所以,回答問題時要特別注意不讓對方抓住某一點繼續發問。

為了這樣做,借口問題無法回答也是一種回避問題的方法。

例如:

“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這個問題隻好留待今後解決。”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為時尚早,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回答問題前必須謹慎從事,對問題要進行認真的思考,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充分的思考時間。

一般情況下,談判者對問題答複得好壞與思考時間成正比。正因為如此,有些提問者會不斷地催問,迫使你在對問題沒有進行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倉促作答。

這種情況下,作為答複者更要沉著,你不必顧忌談判對手的催問,而是轉告對方你必須認真思考,因而需要時間。

談判者有回答問題的義務,但是這並不是等於談判者必須回答對方所提的每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某些不值得回答的問題可以禮貌地加以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