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個不守信用的人”,我在心裏對主任很有意見,但是後來才知道,這全是我的誤解。第三天下午,經理表示同意了。原來主任表示出什麼都好的態度,然後再說服了經理。如果主任和我一起鼓起如簧之舌說服經理,經理會做出什麼決定,就難以預料了。或許他不同意的原因就在於以為我們倆串通一氣來逼他就範。
對說服的內容不關心,給人似乎反對這種方法的感覺和印象,但事實上就能抓住對方的心理。對方易於將你視為決策的參謀。
在這世界上有你說右他說左、你說向上他偏往下的人,如果有這些怪癖的人是你的說服對象,那麼說服這種人最好利用反對式的說服。如果你想讓他說右,與其說你讚成右,倒不如明示讚同左,此時他會說“什麼話?應該是右邊才對呀!”這樣他就在不知不覺中掉入了你的陷阱裏。
以退為進的說服法,是人人可學的。一個頑固的對手,常常就在你故示軟弱的態度中,毫不傷感情地被擊倒了。
那麼,以退為進的說服法,具體地講,有哪些要領呢?下麵要介紹的,就是幾個常用的基本“戰術”。
(1)使用“是——但是”法
這是經常被使用,且具有極大效果的方法。無論對方說什麼,都應回答說“對、對……”,接著再找機會心平氣和地對他說:“可是,還有一些問題,我們還得慎重考慮。”
任何人在當麵被反駁時,都會產生排斥對方意見的反應,即使明知對方有理,卻仍會如此。
因此,先回答“對、對……”的目的,並不是表示讚成對方的意見,隻是向對方表示“你所說的話我懂” 的意思罷了。
隻要你表示出能體會對方心情的態度,對方便會喪失攻擊的能力。尤其當他感情用事時,聽到你這麼說,他很快就會冷靜下來。而且通過雙方進一步交換意見後,對方通常也會發現自己的錯誤。
(2)無孔不入地滲透
首先提出微不足道的要求。由於對方通常會心想:“這一點點要求……”,因此很容易便會答應。接著,你應該立即提出稍大的要求。像這樣,接二連三地使對方答應你的要求,成為既定的事實。
下麵介紹的,則是在辯論或會話中使用此方法的情況。
A:“你讚成對進來的人員進行嚴格的訓練吧?”
B:“當然讚成。接受稍微嚴格的訓練,對他們而言,隻有好處。”
A:“但是,負責訓練的人選,也應該慎重考慮。”
B:“對,管理人員也要加以訓練,好讓他們對部下進行更理想的管理。”
A:“完全讚成。聽你這麼說,我大有自信。然而,主管他都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機會進行主管的訓練呢?”
B:“但為了好好地訓練新進來的人員,也別無他法。”
在這個例子裏,最先由對方所接的話題“新進人員的訓練”談起,接著適當透導出此次談話的重點——主管的訓練。這是由小處著手,而逐漸達成目的的戰術。
(3)請教對方
任何人一聽到對方先說出自己所熟知的事,或一直以為是自己最先發現、最先想到的事時,必定會加以評論。相反地,自己若站在施教的立場上,則變得非常寬容,凡是自己所知道的,無不和盤托出。
這類方法之所以能產生效果,主要是因為對方的自尊心在起作用,使對方產生優越感,最後,對方答應為你所做的事,往往會遠遠超過你所期望的。
以此方法對待小孩尤其有效。當然,對付大人也無不例外。
(4)放氣球看看情況
想要正確地判斷現在是否應後退,要後退到何種程度,以及要後退到哪裏再前進,都必須使用以下辦法。
這時,隻要找個適當的時機,放出一隻語言的探測氣球就行了。如果覺得風的阻力太強,便站住,不可魯莽行事!但若聽到大家都發出歡迎的聲音,則大可放手去做。
隻是表現的方式要慎重選擇。在此要遵守兩條原則:第一必須能掌握對方的反應;第二眼見快要受到攻擊時,應立即將氣球拉下收回。
“你認為如果使用這種方法,結果會怎樣?”
例如,“像××公司就是采用了這種方法,不知是否也適用於本公司的情況?”像這樣,不使用斷然的說法,也不要讓對方抓到語言上的小辮子,使他無機可乘。
凡是成功的人,都不是視野狹窄的人,他們不僅了解自我,而且還能深知他人。從某種意義而言,弄清對方的觀點,是說服中先退一步又進一步的方式,在此基礎上說服他人,則更增加了勝利的把握。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時,他的全神貫注的是什麼?他所忽略的是什麼?他的喜怒哀樂是什麼?他震驚恐懼的是什麼?他驕橫的原因是什麼?他膽怯的原因是什麼?他過去做過什麼?現在正在做什麼?將要做的是什麼?倘若我們不急於去說服他人,而是退而先問若幹“什麼”,那麼就易於摸清對方的情況了。
美國曆史名人朗華士,他在辦公室中接見客人時,就是用這個方案來進行的:他和每一個客人低聲談話時,他傾聽客人說話的時候最多,常常有許多人告訴他許多事情,使他獲得了很多的知識和信息。有時,來訪的客人不善辭令,木訥不語,他總是設法將談話的內容擴大,廣泛地牽涉到許多話題,直到從中搜錄出那個客人所想到最有興趣的題目,於是他就靜悄悄地坐著,傾聽客人的話了。
隻要把自己置於一個有背景的地位,就可以顯示你對別人是有至誠的興趣,使他很樂意滔滔不絕地講出他的思想來。其實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方法,但是許多人總常常忽略了。當別人興高采烈地談到自己有興趣的話題時,並不能也同樣喜形於色,反露出使對方覺得乏味的神色,這種做法就是沒有明白傾聽對方的重要性,結果自然容易失敗。
雷特是紐約論壇報的總編輯,他正在物色一個人,一位有才幹的助理編輯;一位可以使報紙包括報紙的總編走紅的人物,他正狩獵,等待著這位編輯人物的出現。
雷特的“獵槍” 瞄在了年輕的約翰·海身上。那時,約翰剛在西班牙辭去了外交職務,準備到伊利諾斯州去當一名律師。雷特邀約翰到俱樂部吃飯,然後提議到報社去玩玩。到了報社,他從許多電訊稿中找到了幾條重要消息。那時正巧國際新聞的編輯不在,於是他對約翰說:“請坐下來,給明天的報紙寫一段關於這消息的社論吧!” 約翰·海自然不好意思拒絕他,隻得提筆寫社論。
社論寫得很好,雷特請他再幫一星期、一個月的忙,漸漸地勸他供職編輯。約翰·海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他回家鄉去當一名律師的計劃,而成了一名新聞職員。雷特憑著這樣的策略,獵獲了他的目的物,而使約翰·海的興趣也得到了滿足,事前他一點沒有泄露出他的意見,他隻是勸約翰·海幫忙寫篇社論,最後實現了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