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酒令大觀 1(1 / 3)

第六章酒令大觀 1

酒令概述

酒令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那時的王公貴族、諸侯大夫,每逢酒宴都要“當筵歌詩”、“即席作歌”,或在酒席宴筵上投壺擲杯,遊戲以助酒興。這些舉措實為酒令的早期雛形。

秦漢時期,席宴上抱盞“唱和”,助興飲酒已成風俗。久而久之,一些席聞聯句、即席唱和之辭日漸豐富並被不斷沿用,即成酒令。

魏晉時期,世間流行“流觴曲水”的飲酒風俗。每年陰曆三月初三,人們聚會溪邊,將注滿酒的杯子置於溪流中順流而下,流至誰前誰即飲之,以祛除不祥。東晉永和九年(即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即與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借宛轉溪水飲酒作詩,《蘭亭集序》和“曲水流觴”從此千古留芳。

唐宋時期,酒令達到一個高峰。詩詞的繁榮帶動了酒令的發展,使之豐富多彩,已有“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手勢令”、“小酒令”等,詩句中也多有描繪酒令的佳作。

明清時期,酒令發展到另一高峰,此時酒令在品種上較唐宋時更為豐富。清俞敦培《酒令叢抄》載酒令322種。有人將之分為四類:古令、雅令、通令、籌令,凡舉人間之人事對象、花鳥草蟲、詩文曲牌、戲劇小說、佛經八卦、風俗節氣等均可入令。

發展到今天,依然在酒桌上使用的酒令已經為數不多,隻有射覆猜拳類中猜拳一類較為常見,如“寶一對”、“剪刀、石頭、布”等。“寶一對”的叫法有“寶一對”、“一心敬”、“哥倆好”、“三桃園”、“四季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巧七”、“八匹馬”、“九盅酒”、“滿福壽”等11種。

射覆劃拳類

一、射覆

1.射覆簡述

射覆是最早的酒令遊戲,據有關史書記載:三國魏管輅、晉郭璞都有射覆事。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無題二首》詩有“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句。清沈複《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有“芸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句,又有“船頭不張燈火,待月快酌,射覆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蓋隱藏也。射覆遊戲早期的玩法主要是製謎猜謎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隱藏遮蓋起來,讓人猜度。這兩種玩法都是比較直接的。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射覆遊戲,其玩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清俞敦培《酒令叢鈔·古令》雲:“然今酒座所謂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類此。法以上一字為雕,下一字為覆,設注意‘酒’字,則言‘春’字、‘漿’字使人射之,蓋‘春酒’、‘酒漿’也,射者言某字,彼此會意。”這基本上說明了射覆酒令遊戲的玩法原理。

例如《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射覆酒令即與此相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和典故因隱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隱寓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和典故等揭謎底。比如: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一個“塒”字。探春一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二人一笑,相互會意,各飲了一口酒。再如:李紈和岫煙對了點後,李紈便覆了一個“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掛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煙射著,說了一個“綠”字,概用了詩句“愁向綠樽生”的典。二人才會意,各飲一口。

這類酒令從漢代的“藏鉤”遊戲發展而來。藏鉤到了唐代分二途發展,一為博戲,二人酒令。現介紹幾種比較典型的射覆類酒令,以供大家欣賞。

2.典型酒令行令方法介紹

(1)掘藏令

根據座客每人的酒量,將全體分為甲、乙兩部分,再根據合席人數準備同樣數量的酒杯和瓜子。從甲部分開始,在杯中藏瓜子。藏時可任意藏,即可空杯不藏,也可或二或五,數量不限。藏畢,甲、乙兩部分劃拳,每對劃一拳。劃拳完了,不管勝負,甲部分都令乙部分一人揭一杯,揭得空杯,免飲;揭得瓜子,則揭得幾枚斟滿幾杯酒。所斟之酒由乙部分全體分飲。乙部分喝完之後,乙部分藏子,甲部分揭杯,方法同前。

(2)打擂令

參加人數不限。行令方法:假如一席共計八人,令官手中握鬆子或瓜子等,從一枚到八枚,數目不拘。然後問本次酒宴的主人,共喝幾杯酒。主人若說共喝八杯酒,則本次聚會總計消八杯酒。但每一杯可化出若幹杯,化出的杯數也由主人定。在行令之前,令官首先要向主人請示這一至八杯酒中每一杯化出幾杯,以及行什麼令。比如:主人說第一杯酒可化出三杯,行“猜子令”;第二杯可化出五杯,行“走馬拳令”等。請示完畢,令官從第一人起逐位請猜其手中所握鬆子數,猜中則過;不中,就按主人事先講明的,行令飲酒。

(3)兩覆一射

覆者舉出兩個字,以此二字隱物或典故為謎,令射者猜;射者須以一個字射該物,不中則罰酒。《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探春便覆了一個‘人’字。寶釵笑道:‘這個人字泛得很。’探春笑道:‘添一字,兩覆一射也不泛了。’說著,便又說了一句‘窗’字。”探春覆了“人”、“窗”二字,寶釵知道她用了“雞窗”、“雞人”兩個典故,本來射一“雞”字就算射中,但寶釵卻隱“雞”字而不露,別射一“塒”字,“塒”為雞窩,射“塒”字而不射“雞”字,越發巧妙。此令又名“射雕覆”。清代俞敦培《酒令叢鈔》卷一:“今酒座所謂射覆,又名‘射雕覆’。……法以上一字為雕,下一字為覆。設注意‘酒’字,則言‘春’字、‘漿’字,使人射之。蓋‘春酒’、‘酒漿’也。射者言某字,彼此會意;餘人更射。不中者飲,中則令官飲。”此處之“令官”,即指覆者,亦即出題目的人。

(4)猜詩令

行令方法:令官指定二人,假定一人為甲,一人為乙。甲根據座客人數,應地暗拈古人詩一句,令乙避於席外。甲將心中想到的詩分開,說與席間每人一字。乙入席,開始猜詩。乙隨意向座中一人提問,該人用三句話作答,要求在三句話中不露痕跡地嵌入甲給自己的那個字。乙遍問座客之後,便要說出甲暗拈的一句詩。

比如甲暗拈“隻在此山中”,乙問某人:“你怎麼來晚了?”某人回答:“也不太晚,隻不過稍微晚了點兒。”“隻”字隱在其中,以此類推。

若射中,甲與合席同飲;不中,則乙自飲一杯。

(5)猜朵令

古人行這個酒令時用具比較講究,備雕刻細致的水磨大方竹盒。上下兩截,分別是一個竹盒,上有蓋。遊戲時,臨時從花園中采摘十數種花朵,放在下層竹盒中。令官暗暗地拿出一朵,放置在上層竹盒中,請眾人猜。猜中,令官飲酒;猜不中,猜者飲雙杯。傳統玩法往往將擊鼓傳花令與此結合起來,以猜朵壓軸。

(6)猜子令

清代俞郭培《酒令叢鈔》卷三“猜子令”:“即古之藏鉤也。”其法有二:其一,一人手握一枚瓜子,左右手一實一空,令對方猜瓜子在哪隻手中。猜不中罰酒;猜中則由覆者飲酒。其二,用三枚瓜子、兩枚花生,叫“三紅兩白”,分別握在兩手中。隨意出一拳,讓對方猜。先猜單雙,後猜幾枚,再猜紅白,叫作“五子三猜,兩手不空”。每次猜不中都須罰酒;若猜中,則由出拳者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