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酒令大觀 4(2 / 3)

“《論語》玉燭”的容量,正好可置全部五十籌。顯然,是為行令時置放酒籌的,行令者在玉燭中掣籌行酒。

酒籌中,有“玉燭錄事五分”、“觥錄事五分”、“律錄事五分”等字樣,與唐代皇甫鬆《醉鄉日月》所載正相吻合,唐人行酒令,“觥錄事”、“律錄事”乃必設的掌令者。“玉燭錄事”雖不見記載,但顯然是執掌“論語玉燭”的人。

三、雜類

1.流觴曲水

古代的飲酒習俗,也是一種獨特的行酒令方式。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下《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穀詩序》注引王羲之《臨河敘》曰:‘永和九年,歲在癸醜,莫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楔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宋代蘇軾《和王勝之》:“流觴曲水無多日,更作新詩繼永和。”又叫“流杯曲水”、“浮波流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清代俞敦培《酒令叢鈔》卷一:“竇子野《酒譜·逸詩》雲:‘羽觴隨波流’,後世浮波流泉之始也。”簡稱“流觴”、“流杯”、“浮杯”。宋代歐陽修《三日赴宴口占》:“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憐霜鬢惜年華。”唐代孟浩然《上巳日澗南園期王山人陳七諸公不至》:“上巳期三月,浮杯興十旬。”其法:於水濱設宴,將酒杯注酒後放在水中,任其順流而下,人們取杯飲酒。後世人們仿古法而人工修造流杯之池,西安及北京的中南海、西苑等地,至今有流杯池。

後來,人們根據流杯古法而創造了“拈字流觴”諸令,如“‘花’字流觴”、“‘月’字流觴”、“‘密’字流觴”等。甚至將在席間傳杯飲酒也稱作“流觴”。

2.卷白波令

唐代酒令。清代俞敦培《酒令叢鈔》卷一引《冷齋夜話》道:“卷白波,酒令名。”此令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據雲與白波起義有關。白波是一個山穀名,在今山西省曲沃縣候馬鎮北,東漢中平五年,黃巾軍餘部郭泰等在穀內起義,史稱“白波賊”,後被鎮壓,舊史描繪說:“戮之如卷席。”後代好事者據以編成此令(唐代劉存《事始》)。其二,宋代黃朝英《緗素雜記》卷三:“蓋白者,罰爵之名,飲有不盡者,則以此爵罰之,……所謂卷白波者,蓋卷白上之酒波耳,言其飲酒之快也。”唐代白居易《東南行》:“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卷白,連擲采成盧。”注:“骰盤、卷白波、莫走鞍馬,皆當時酒令名。行令之法不盡詳,略為:舉杯快飲,如卷白波人口之狀,所謂白波催卷醉時杯。”

3.釣鼇竿令

唐宋時代酒令,簡稱“釣鼇”。宋代章淵《稿簡贅筆·酒令》:“釣鼇竿:堂上五尺,庭前七尺,紅絲線係之,石盤盛諸魚四十品,逐一作牌子,刻魚名,各有詩於牌上。或一釣連二事物,錄事釋其一以行勸瀛洲,當時龍伯如何釣,虹作長竿月作鉤。”注飲法“請人流霞杯勸登科人十分”。將“魚”沉在盛水的盤底,行令者以長竿“釣魚”,釣得何“魚”,便依牌中所示飲酒。後人模仿此令而製“采珠局”、“捉臥甕人格”等。(見宋代趙與時《賓退錄》卷四)

4.骰盤令

唐代酒令。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十六:“白樂天(《東南行》)詩:‘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卷白,連擲采成盧。’注雲:‘骰盤、卷白波、莫走鞍馬,皆當時酒令。’”行令之法久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