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茶事茶話 1
茶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許多雋永、詼諧及值得傳述的軼事與掌故,就在前人精彩的記載中遺留下來了。
無論是在酒酣耳熱之後的一杯清茶,或是惺忪之際的一碗香茗;在茶香邈邈的悠然神韻下,曾經有關茶的神話及傳說,是否又重回到你傳統的、懷舊的心靈中?
茶與名人
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陸羽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三歲時,被競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積公以(易經》自筮,為孩子取名,占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羽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陸羽在黃卷青燈、鍾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雖處佛門淨土,日聞梵音,但陸羽並不願皈依佛法,削發為僧。
九歲時,有一次智積撣師要他抄經念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住持聞言,頗為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懲罰他,迫他悔悟回頭。陸羽被派去“掃寺地,沽僧廁,踐泥汙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知道後,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眨眼三年,陸羽12歲,覺得寺中日月難渡。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醜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陸羽亦不例外。唐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公元754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閹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藤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
不羨黃金錐,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人省,
不羨幕登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競陵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製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為曆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
陸羽除在《茶經》中全麵敘述茶區分布和對茶葉品質高下的評價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令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禦史大夫李棲範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嚐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不少典籍中還記載了陸羽品茶鑒水的神奇傳說。唐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陸羽這樣一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今江蘇州)逢陸處土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懂,因之赴郡,汩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執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榮擢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給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齊至岸,舟蕩覆半,懼其甚少,揭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李因問陸,既如是,所曆經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李因命筆,口授而次第之。”
《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中,也記有此事,但在說到李季卿召見陸羽時,“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裏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為其像,置於煬器之間,雲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史補》說到,陸羽“茶術尤著,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眉山市內的蘇軾父子雕像乃眉山市的象征。我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在北宋文壇上,與茶葉結緣的人不可悉數,但是沒確能像蘇軾那樣於品茶、烹茶、種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頗有研究。又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的。
蘇軾十分嗜茶。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早,人夏喜降大雨,蘇軾去緘東10公裏的石潭謝神降雨,作有《浣溪沙》五首紀行。詞雲:“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
有一首《水調歌頭》,記詠了采茶、製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雲: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
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
結就紫雲堆。
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
兔毫盞裏,霎時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
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長期的地方官和貶謫生活,使蘇軾足跡遍及各地,從峨嵋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為他品嚐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真所謂因禍得口福矣,亦是人生一樂事。誠如他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雲:“我官於南今幾時,嚐盡溪茶與山茗。”其中:“白雲峰下兩旗新,膩鮮穀雨春”,是杭州所產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產的“顧渚紫筍茶”和紹興產的“日鑄雪芽”;“未辦報君青玉案,建溪新餅截雲腴”,這種似雲腴美的“新餅”產自南劍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於霜後水,焦坑閑試雨前茶”,這穀雨前的“焦坑茶”產自粵贛邊的大瘐嶺下;還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寧(今修水)的雙井茶,湖北興國(今陽新)的桃花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