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插話的口才(1 / 2)

第七章插話的口才

社交活動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景,幾人相聚,閑聊神侃,討論爭辯,其情其景,融洽、熱烈,然而,有些朋友置身其中卻倍感痛苦鬱悶,因為他(她)難以插話,處於被邊緣化的境地。如何插話,如何進入別人的談話主題,如何使自己成為談話中引人注目的一分子,需要掌握插話的藝術。

如何插話才能有分量

如何使插話更有分量,促使別人洗耳恭聽呢?

1.適時發話

數人交談,七嘴八舌,你就要善於見縫插針。這包括兩點:一要抓住交談節奏。交談表麵看來無章可循,其實它也有相應的節奏。抓住節奏,就等於駕馭了交談局麵,插話就顯得協調、合拍。我們單位小李說話總是慢騰騰,交談中往往比別人慢半拍,雖不乏獨到見解,可惜言出於後,隻能算是隨聲附和、幫腔幫調了。後來,他努力在思維的敏銳性和口齒的快捷上下功夫,很快就做到語驚四座,大家再也不敢小覷他了;二要把握說話時機。插話不是爭話和壓住別人的話頭,硬要發表“高見”,別人就會反感。因此要等別人把話說完,在交談的間隙處及時發話。同時,交談往往形成相對獨立的內容板塊,在這些大小不等的板塊中,你總有強項和弱項,當交談進入你最熟悉、最有真知灼見的內容時,千萬不要失去機會。說就要說得別人心服口服,那些無關緊要的插話不說也罷。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許多人說話不多,但一旦發言就出語不凡,別人都打住嘴,洗耳恭聽。

2.恰當自然

交談是多邊的交流活動,作為談話中的一員,發話內容應服從於統—話題,不能岔開話題,兀自彈琴。最近我參加了一次教研活動,大家暢所欲言,談教改,氣氛十分活躍。一位知名學者興致勃勃做即席發言,將交談推向高潮。這位老先生在談話中用踢足球給某一教改現象打了個形象的比方,眾人正聽得津津有味,突然一位參加旁聽的青年教師接過話茬,大談起第15屆世界杯足球賽,頓時將教改話題衝散,大家十分掃興,事後這位青年教師也很感內疚。插話不僅受統一內容製約,不應另搞一套,而且還要善於接話,使自己的插話從總體上看與其餘內容協調一致,這就要求注意與別人發言的銜接和過渡。如從前麵談話中抓住某一點作為插話的由頭;將別人的談話做一小結,然後打開話匣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抓住要害,從某一根本性問題切人,把談話推向實質性階段,等等。這些都是自然得體的。自然得體的插話才如汩汩清泉流淌在聽眾的心田,才能撥動在座眾人的心弦。

3.商榷口吻

你的插話若要別人接受,就得采用商榷的口吻,以交換意見的語氣進行。有些朋友插話時往往盛氣淩人,對別人不屑一顧,肆意否定,說話很不中聽。如說對方“簡直胡說八道”、“真是孤陋寡聞”等。一插話,就把自己捧得很高,似乎自己是代聖人立言。有位著名學者曾批評現在某些青年人,一張嘴就是“我肯定”,口氣很大,其實盡是些幼稚之詞。這是十分中肯的,令人深思。談自己的認識還是多用些“我以為”、“我覺得”來得踏實。這不是要求我們做謙謙君子,以商榷口吻插話,別人心理上易於認可。注重商榷也給交談帶來一種探討之風。交談需要集思廣益,需要各抒己見,如果過於武斷,就會中斷交談,別人就不會再發表看法了,或者對方也另執一詞,形成舌戰,交談的融洽氣氛就會被破壞。以商榷口吻說話不僅不會降低自己插話的分量,而且會因此引出不同話題,帶動別人發言。自己的插話也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得到充實、深化。

4.獨到新穎

插話在內容上應避免兩種傾向:一是老調重彈,陳詞濫調;二是人雲亦雲,沒有主見。像這樣的插話是很難吸引別人,激起別人聽話興趣的。要使自己的插話擺脫這種窘境,並跳出一般化,就要求做到獨到新穎:根據交談特定語境,選擇獨特角度,發表獨到見解,力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有一次幾個文學愛好者神侃起我國優秀古典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但對長詩中的兩個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認識基本圊於陳見:劉蘭芝剛強忠貞,是位可歌可泣的反抗封建禮教的女性;焦仲卿軟弱徘徊,雖反抗但不夠堅決。所以談來談去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大家談興漸漸降溫。這時一位女士慷慨陳詞,認為劉蘭芝拗強難屈,不知回旋,直接把自己推向悲劇的深淵;焦仲卿身處封建禮教盛行時代,五尺男兒能為小女子殉情本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需要一番勇氣,所以他的軟弱情有可原、無可厚非。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言一出,大家聽得入迷,再次激起大家的談興,並把話題引向縱深。

怎樣應付無端的插話

第三者在一旁無端地插話在交際中是不討人喜歡的,有的還會使交談陷入進退維穀之境地。

某服裝廠廠長正和外商洽談一件服裝加工的生意,當談及如何強化產品質量這一議題時,外商對廠長介紹的一係列措施表示滿意。可在一旁的供銷員突然插上這麼一段話:“我們廠去年和蘇南的一家公司聯營生產一批服裝,因為有些不合要求,全部返工重做,那批產品都削價處理了,沒給對方增加一點負擔。”這位插話者的心意本來是為了表達他們廠要求產品質量的決心,但他不知道廠長和外商所商談的業務正好是從海外進口原料加工的。如返工不僅要浪費原料,還會影響交貨日期。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就是因為這麼一段插話使外商對該廠的信任產生了動搖,經廠長的多方解釋之後,外商還提出等看到生產出的第一批產品經檢驗合格後再簽訂全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