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萊恩·德頓
“沃爾克夫”案件
萊恩·德頓從未為特務機關工作過,但一次發生在他身邊的意外事件使他產生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許多間諜小說。
德頓1929年出生在埃奇韋爾大道的一所濟貧院。他父親既是坎貝爾·道奇森的私人司機,又是不列顛博物館圖片資料的保管員。他母親則在道奇森家當廚師,她還為前白俄法西斯主義的狂熱分子安娜·沃爾克夫做飯。一天夜裏,英國特別行動部接到馬克斯韋爾·奈特的緊急指令,前來逮捕沃爾克夫,德頓記得當時一群身份不明的人是乘著普通轎車來的。沃爾克夫默默地隨安全機構官員走了。他們把她帶走後,一種從未有過的空虛感襲上他的心頭。對此,德頓記憶猶新。很久以後,他才知道沃爾克夫和泰勒·肯特被指控犯有竊取羅斯福和邱吉爾兩人之間函件副本的罪行。
德頓認為作家與間諜之間有許多相同之處。他有意裝出一副平庸的樣子,這樣,他在觀察的時候不會引起旁人的注意,在偷聽別人談話時不會招來別人的懷疑。他始終與他虛構的間諜生活在一起,精心安排他們生活中的每一細節。寫作期間,他完全沉浸在他虛構的世界裏,不允許有任何幹擾。這種全身心的投入,使得他寫出了非常生動的作品。德頓不僅真實可信地以曲折複雜的情節吸引了讀者,而且對房間、膳食的描寫也非常細致,從而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
“無名英雄”
“間諜”加作家的德頓在生活中扮演過各種角色。他離開學校後先當了一名鐵路職工,後來加入皇家空軍為國家效勞,不久又成了一名攝影師。隨後他進了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並升入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去了紐約,成為一名插圖畫家。回到倫敦後,在一家廣告公司任藝術指導。德頓對廣告行業中的激烈競爭極其反感,於是他在1960年去了杜多格恩,並寫出了第一部驚險小說《伊普克雷斯檔案》。這部一出版就引起轟動的小說,主要描寫一位無名英雄,怎樣參與營救一位生物化學專家。這位專家途經黎巴嫩前往蘇聯時被綁架了。這部小說在拍成電影時,才給這位無名英雄取了一個名字——哈裏·帕爾默。帕爾默是一位來自伯恩利的年輕工人,他喜歡烹調和小妞,是個與詹姆斯·邦德截然不同的人物。在情節上,任何一位間諜小說家都沒有他寫得如此真實可信。書中沒有詹姆斯·邦德的那種豪華場麵和飛車表演,取而代之的是東柏林的醜陋形象、出賣靈魂的卑鄙行為和幕後操縱的冷戰政治手腕。
繼1962年出版了《伊普克雷斯檔案》之後,德頓又寫了16部驚險小說和三部非虛構性著作。他不喜歡拋頭露麵,雖然他極有魄力,才智過人,且富有魅力。他早期的間諜小說大都涉及工人階級的道德觀念,後來的作品更多地帶有中產階級的觀點。他創作的三部曲《柏林遊戲》、《墨西哥同夥》和《倫敦對手》中,塑造了一個主人公伯納德·桑普森,他在政府機關裏坐了五年冷板凳後,上司才決定派他去東柏林工作。這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三部曲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也證實了桑普森的看法: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瑕或一無是處的;人人都有野心,但到最後人人都被出賣。德頓認為人們隻重視婚姻上的背叛。
真假難辨
德頓對技術活兒並不在行,但他對書中的一些技術問題鑽研得很深。他非常正確地告訴了讀者,如何竊聽電話,如何破譯密碼和如何潛水進入沉入水底的潛水艇。在1967年出版的《奢華的墳墓》裏,德頓偽造了幾份絕密文件,聲稱是幾封白宮與當時的首相哈羅德·威爾遜之間有關核機密的信件。實際上這是在暗示“沃爾克夫事件”。當德頓偽造的文件被美國海關官員查獲時,竟驚動聯邦調查局!事態的發展漸漸失去了控製,有趣的是,後來有一個斯拉夫人,在一個垃圾箱裏發現了其中的部分文件。雖然他認為這些文件不是真的,但他還是去了聯合國大廈,把它們交給了一位俄國官員,並索要10萬美元的報酬。那個俄國人非常嚴肅地答道,沒有上級的批準他不能付錢給他。那位斯拉夫人這才知趣地收回了這一要求。
德頓的小說一直很暢銷,並受到廣泛的好評。著名的偵探小說家、散文作家和評論家朱利安·西蒙斯對德頓評價極高:“他在對特工人員短暫而又充滿危險的一生進行再創作的同時,糅進了抒情的成分……這種寫作風格使德頓鹹了詩化間諜小說的藝術家”。和前麵的幾位作家一樣,德頓認為作家是間諜加觀察家。假如他和本書介紹的其他作家一樣,也有機會涉足諜海的話,那他會成為一名精明能幹、富有想像力的特工人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