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古墓屍體之謎(1 / 3)

第五章古墓屍體之謎

漢代女屍之謎

2000年前的中國女性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隨著2002年7月江蘇連雲港一具保存完好的漢代女屍的重見天日而得到了答案。但隨著這具名為“淩惠平”的女屍出土的,還有許多不解的謎。淩惠平的具體身份是什麼?她棺中的液體又是什麼?與她一同發現的三個棺木中的屍體皆已腐爛,淩惠平究竟會“告訴”我們些什麼……2003年6月6日,連雲港博物館特邀國內著名專家聚會港城,在對女屍用X光和CT影像檢查的基礎上,對屍體實施解剖與取材,開始試圖破譯謎底。

淩惠平驚現花園路

6月11日,記者在連雲港博物館的展廳內見到了解剖過後的“淩惠平”。這具極其珍貴的漢代女屍躺在專門為她定做的透明玻璃棺內,身體完全浸泡在福爾馬林液麵之下。出土近一年的時間,“淩惠平”雖然體態有些萎縮,但總的來說保存得還是相當好。連雲港博物館的周錦屏館長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古屍的發現經過。在去探尋淩惠平身後秘密之前,大家不妨先把時鍾撥回到去年7月7日,去一同經曆一下“淩惠平”的發現過程。

連雲港的海州區除了擁有孔望山、錦屏山等景點外,還有一座小山——石棚山,傳說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在此登臨賦詩。為了開發這座小山,鼓勵更多的遊人前去遊玩,政府決定修築一條通往石棚山的公路,將其命名為“花園路”。

2002年7月7日那天,天氣很熱,工人們輪班作業,因為工期很緊。由於新修的路與相接的路有5米的落差,所以工程要先開掘、做平路麵。當班的薑茂東師傅負責操縱挖掘機挖掘。下午2點多時,薑師傅一鏟下去,頓感吃勁,以為挖到了石頭,上來一看是一塊厚厚的木板,好像是個棺蓋。再一挖,抓上來一口棺木,棺木很沉,在抓鬥上吃力地傾斜著。吃驚的薑師傅趕忙把它放到地麵上,讓工地負責人趕緊報警。

接到報告後,連雲港警方和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人來到現場,看到一個寬20米,南北長30米,深約5米的大土坑底部,有一座大型古墓葬,墓葬木槨已有兩塊被掀至大土坑上,一口棺木被挖土機挖出墓坑,倒置於一旁。被挖出的槨木有40公分厚,4米長,全部是楸木。棺木的上漆鮮亮。考古人員判定,這是一座夫妻合葬豎穴土坑木槨墓,時代應屬西漢中晚期。

第二天上午,連雲港市博物館的考古部主任項劍雲帶人來到現場。經過對墓葬痕跡的檢查,他們發現,已經發現的這個墓槨內有三口棺木,大家從左到右依次編為1、2、3號棺,前一天最早發現的棺木被定為3號棺。上午9點,挖掘開始,經過12個小時的工作,除了3號棺外,他們共清理了2個槨室3口棺木,確定這3口棺內屍骨為一男兩女,其中地位最尊貴的男主人頭顱骨完好無損,顱內腦組織完好。此外,還出土了佩有精美玉飾的鐵劍、文字清晰的木牘等大量珍貴文物。

7月9日上午,項劍雲帶領工作人員開始清理3號棺。他用一根鋼釺用力撬開棺蓋,棺蓋下露出一層密封的“天花板”。他用水衝一下,看看沒有圖案花紋,便繼續撬。撬開一個5公分的縫後,項劍雲發現了一截狀似蓮藕的白色物體。他很奇怪,想伸手摸一摸。這時,身邊的同事叫起來:“腿!”項劍雲馬上把手縮回來,仔細一看,這次他看到了腳趾頭。項劍雲馬上向館長周錦屏報告,周錦屏不信。等他親眼證實棺材裏有未腐的屍骨後,整個博物館沸騰了。

經過緊急的保護處理,當天下午3點鍾左右,考古人員打開棺蓋,揭開天花板,一具仰麵漂浮在棕褐色棺液裏的古屍完整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屍體皮膚新鮮,身長為158米。醫生和考古人員將其放入用腳手架臨時搭建、盛有10%福爾馬林溶液的容器之中。經鑒定,古屍為女性,年齡在50歲左右。在其棺內的文物中,有一枚邊長為13厘米的青銅印章,印鈕是一隻栩栩如生的龜鈕印章上清晰地刻著“淩惠平”,女屍的姓名確定無疑。從此,在地下沉睡兩千多年的“淩惠平”得以“重見天日”,成為我國繼長沙馬王堆辛追、湖北江陵漢墓之後發現的第三具濕屍。淩惠平何許人也?

自“淩惠平”出土以來,關於其確切身份的猜測一直撲朔迷離。在同一個墓葬裏同時出土的男主人棺裏也有一枚正方形龜鈕青銅印,略大於“淩惠平”的印,但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男棺的槨板內側刻有“東公”二字。根據辭海中的解釋,“東公”即為有名望的人。而從出土木牘的文字記載內容分析,當時“東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員都派官吏前來參加葬禮,不難看出,男主人是一個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

在漢代,隻有年俸祿在2000石以上的官吏才能使用龜鈕青銅印,俸祿2000石者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地區專員。可當時的連雲港所在地朐縣縣令隻有800石的俸祿。因此,“淩”家至少在太守以上。但“淩惠平”為什麼也會用龜鈕青銅印?考古專家介紹說,在中國西漢時期有女性封侯的製度,呂後的妹妹、東海王劉強的3個,女兒都被封了侯,那麼“淩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也許我們會慢慢地知道答案。

公主墳之謎

自從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映播後,人們對京西公主墳內埋葬的公主是誰,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乾隆義女,有的說是金泰之妻,有的說是奇女孔四貞等。其實公主墳內的公主是誰,早在1965年修地鐵時,文物部門就對公主墳進行了考古挖掘,並參考曆史資料考證,謎底早已揭開。

在複興門外,複興路和西三環路交界處的街心花園,因過去曾葬有清仁宗嘉慶皇帝的兩位公主(滿族稱為格格)而得名公主墳,兩位公主分別葬東西兩邊,東邊葬的是莊敬和碩公主,她為嘉慶第三女,為和裕皇貴妃所生,生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她於嘉慶六年(1801年)十一月,下嫁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月卒,年三十一歲。西邊葬的是莊靜固倫公主,為嘉慶四女,為孝淑睿皇後所生,生於乾隆四十九年。她於嘉慶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五月卒,年二十八歲。

因清朝的祖製,公主下嫁,死後不得入皇陵,也不能進公婆墓地,必須另建,故北京郊區有很多公主墳,有的地方現仍叫公主墳。因和碩公主和固倫公主是同年而亡,僅隔二個月,所以埋葬在一處。公主墳的墓地原有圍牆、儀門、享殿等地麵建築,四周及裏麵廣植古鬆、古柏和國槐、銀杏等樹木,顯得古色古香。地宮均為磚石結構,非常堅固。雙墓均為夫妻合葬墓,陪葬品有兵器、蒙古刀及珠寶、絲綢等物。

至於傳說最多的公主墳埋葬的是降清明將孔有德之女孔四貞。是因明將孔有德降清後屢立戰功(注:清朝對明朝降將采取利用政策,如範文程、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等),如取南京、攻江陰、征戰貴州、廣西等,順治六年被封為“定南王”。在順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被明將李定國圍困,受傷後自殺身亡。順治母親孝莊皇後收養其女孔四貞為義女,並封為和碩公主,成為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她武藝高強,經曆富有傳奇色彩。因此就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了。

王堆主人“疑似後裔”

我是馬王堆主人疑似後裔”

有關專家稱在湖南的郴州找到了極為疑似馬王堆漢墓主人——辛追後裔的女孩。9月12日在長沙開幕的2003旅遊博覽會上,這名女孩在眾人審視的目光中登場。

女孩今年19歲,姓向。在2003年旅遊博覽會的現場,她(圖右)身著與展廳中辛追蠟像同樣的衣著與“辛追”比肩站到了一起,在媒體記者和觀眾的注視下,眼中透出一絲複雜的眼神。

來自湖南湘雅醫學院的教授羅靖兮說,這位姓向的女孩是他們經過23個月艱難尋訪後,經過科學論證找到的一名有可能是辛追的第107代上下五代的後裔。她籍貫湖南衡東,現居住在郴州。

尋找辛追的後裔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據介紹,辛追後裔的尋找首先是根據她後裔生活、戰鬥和為官的地域以及史學可以證實的祖籍地,將地域鎖定為長沙、衡陽、郴州、九嶷山脈周邊地區和利倉的祖籍湖北潛江縣;其次,根據史學的證據以及人類科學、民族學、解剖學和複原圖像的綜合分析,辛追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楚國的“半雜蠻夷”少數民族的後裔(越族、土家族),其後裔的姓氏應以利、向、覃的可能性最大;再次,根據辛追和利蒼的祖籍湖北潛江縣,又將可能尋找對象範圍進一步縮小到要有比較完整的祖譜,並能提供證明有祖籍為潛江縣的詳實證據;然後,根據人類學、民族學、醫學解剖學、頜麵口腔遺傳學等相關科學佐證原理,以及辛追複原頭像模型,鎖定為尋找女性後裔,在滿足上述條件後,疑似對象的母親以及母親三代要與辛追在人體解剖標誌及五官外形上基本吻合;最後,在上麵的這些基礎上進一步作係統研究,用先進的遺傳學技術,如顱像學、遺傳解剖學、大樣本家係人群的DNA檢測等等進一步佐證。

羅靖兮說,尋找辛追後裔是馬王堆一號漢墓主人辛追的文史與醫學方麵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稱,尋找辛追絕對不是為了進行商業炒作,並且希望社會能冷靜對待。在今後的工作中,他們將尋找更多的證據來將範圍進一步縮小。他說,並不排除在以後的調查中,這名姓向的女孩不是辛追後裔的可能,但是在現在的研究結果中,她是最符合條件的疑似對象。

淩惠平何以“駐顏有術”?

“淩惠平”的遺體能如此完好的保存200O多年,可以說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奇跡。許多人都知道木乃伊、冰屍,但從醫學研究和環境研究的角度來說,中國的保存十分完好的濕型古屍是不可替代的研究對象。與馬王堆女屍相比,馬王堆女屍墓葬的規模宏大,棺內積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麵,還包圍著1萬多斤的木炭,然後是成分為二氧化矽、三氧化二鋁、氧化鐵的白膏泥層,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環境和條件都比連雲港墓地好得多。而連雲港墓葬非常簡陋,槨板上隻有一層白膏泥,並無木炭,不可避免的對土質有一定的影響,但棺內女屍為什麼卻能更好地保存至今?再者,同一個墓葬中,同樣的環境和密閉條件,為什麼其他3口棺內僅存零星遺骨,“淩惠平”卻能“駐顏有術”?

“淩惠平”不腐是否與其棺中的棺液有關呢?但這次出土的4口棺內都盛滿了液體。這些液體是入殮時注入的,還是天長日久滲入的地下水?目前尚無定論。據連雲港市第一醫院用大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棺液樣本的分析,發現其pH值為755,呈弱堿性,棺液中還含有血紅蛋白,與p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墓棺裏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淩惠平”能在適於細菌生存的堿性棺液內保持不腐,又是一個謎。也許是這棺液暗藏玄機,對古屍保存起了決定性作用,現在還不得而知。

醫學專家介紹說,屍體之所以會腐爛,是由於人的身體內外都有細菌,菌體有一種酶能消化蛋白質。人死後,細菌利用人體繁殖,消化人體組織。但低溫和無氧環境能抑製細菌生長。福爾馬林液的成分是10%的甲醛,在醫學上被稱為固定劑,合理的配製可以使蛋白質失去活性,達到防腐目的。目前負責古屍保護的是上海遺體防腐研究所的徐永慶教授。

淩惠平敞開“心扉”

為了破解古屍之謎,獲取2000多年前人們的生存質量、生存體質、社會形態及習俗等方麵的資料,今年6月,連雲港博物館特邀滬寧相關專家,對古屍運用CT掃描和屍體解剖進行多學科研究。期待著依靠科技的力量讓淩惠平“講出”在那個遙遠的大漢王朝時代所發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