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古墓屍體之謎(2 / 3)

在CT檢查中,為了更細致地檢查女屍,醫務人員將CT掃描的間隔縮小到了3毫米,僅其麵部就掃描了45層。檢查中發現,“淩惠平”的左眼球還比較完整,腦組織盡管縮小了,但仍清晰可見。在X光和CT影像檢查的基礎上,6月6日下午,各方麵的專家在連雲港博物館的展廳裏對“淩惠平”進行了屍體解剖。

在巨幅白布圍成的臨時手術室裏,放著長2米、高08米、寬07米的解剖台。下午4點鍾,淩惠平被抬進手術室,置放於解剖台上。在我國古屍研究專家徐永慶教授的現場指導下,南京公安局刑科所法醫中心的周盛斌、榮玉山,南京醫科大學的吳建國、韓群穎等專家操起手術器械,首先以我國通常對古屍研究所采取的測點為準,對淩惠平身體外部形態、體重、身高等進行了全麵的測量和記錄。測量結果是身高158米,體重255公斤,毛發發根清晰,皮膚除局部有破損,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牽拉有彈性和韌性,脊柱很直,足底紋路清晰。

晚上8點,屍體解剖正式開始。主力的專家們輕巧地將女屍頭皮組織切翻開,小心翼翼地打開顱骨。令專家們驚歎的是,腦組織盡管萎縮約1/2,但保存完整,大腦額葉溝回清晰,小腦呈碎塊狀,三叉神經也保存得非常好。隨後,專家又從女屍的大腿、臀部等部位截取了皮膚、肌肉、肌腱、坐骨神經等切塊或切片,以備研究之用。

為了不影響古屍的展出,專家們精心地選擇古屍解剖切口部位,輕輕地將皮肉組織從胸至臍翻開,打開胸腔、腹腔,發現內髒器官保存完整,雖然都連在一起,但心、肺、肝、腸都辨得清。

女屍的肺部呈灰色,似乎有炭類物質,專家初步分析可能與淩惠平生存的小環境即家庭有關,如家中常用取暖手壺之類或生爐子等造成室內汙染所致。晚上11點左右,專家們將連在一起的髒器取出來,再次進行細致觀察後,將切口用針線縫好。

專家們掰開女屍的嘴巴,發現了保存完好的28顆牙齒,但牙齒磨損程度要比現代人大,專家們分析可能與當時人們大多吃粗硬食物有關。最後,專家們從淩惠平口腔中拔取了兩顆牙齒。

深夜11點45分,漢代女屍解剖工作全部順利完成,專家們人人疲勞但個個興奮。整個解剖工作比預想的要好,髒器保存的這麼好簡直是個奇跡。

解剖完畢後,專家們將分別對古屍的病理學、生態學、分子生物學、法醫學及人類學等方麵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獲得2000多年前人們生產、生活等各方麵的信息。那麼關於古屍之謎的揭開,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

女幹屍身世之謎

韓國大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公布了對他們2002年發現的一具400年前的女幹屍的初步研究結果。

這具幹屍是在為埋葬新的死者挖掘墓坑時被偶然發現的。這對當地的考古學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發現。研究人員被幹屍的特殊情況震驚了,這具幹屍的肉體、內髒、骨骼甚至子宮內尚未出生的胎兒都保存得相當完好。

這具棺木自埋葬從未打開過,裏麵有70餘件衣服和裝飾品,包括死者身上穿的衣服,日常生活用品,如梳子、鞋、縫紉用具、假發等。棺材裏還發現了幾封信,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韓國文字手寫稿。棺材上還帖有“PapyeongYun家之棺”的標簽。一封信上寫著Sookbin(當時李姓國王的一個情婦)的名字,最特別的是,這封信的一頁上記下了死者去世的年月:“1566年12月(陰曆十月)”。

這一發現將改變對早期李朝文化和埋葬習俗的傳統看法,並且能夠提供了解人類屍體自然木乃伊化過程的關鍵性信息。這是在木乃伊幹屍被列為韓國學術研究的一個專門課題後的第二次重大發現。2001年發現了一具350年前的幹屍,檀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對其進行了研究。

韓國大學博物館最近出版了一年來對這具女幹屍研究的兩卷論文集,包括考古學研究、醫學研究、地理學研究和傳統喪葬習俗研究等幾方麵的研究論文。

韓國大學博物館館長在上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作為第一次由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共同研究的課題,對這具幹屍的研究將大大提高我們對早期李朝人們日常生活和文化的認識。”

這具幹屍最吸引人的秘密是,她在430多年的時間裏沒有自然腐爛且保存相當完好。盡管現在就要求研究給出合理的答案是太早了,負責幹屍解剖的韓國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病理學者

KimHanSyeom博土還是謹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解釋。

他說,幹屍能夠保持如此完好,是死者死時的氣候條件和早期李朝的埋葬習俗共同作用的結果。12月寒冷的氣候和死者厚厚的裝裹,在死後的三個月裏有效的組織了細菌的入侵。雙層結構的棺木,並且塗有一層石灰泥,完全阻止了氧氣的進入。死者的衣物產生的一種酸性物質使棺材內厭氧細菌的含量增加。正是這些使屍體不會腐爛並且保持完好。我們在死者心髒部位發現了厭氧細菌的孢子,這為解釋屍體自然木乃伊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他說,酸性的土壤,變化無常的氣候,尤其是沒有用人工方法保存幹屍的傳統,使韓國不是一個木乃伊幹屍的多發現區。

在對16世紀服飾和喪葬習俗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包括特殊的埋葬方法和棺木的製造組裝方法。盡管如此,另外一些問題還遠遠沒有答案。棺材裏的女人到底是誰?根據對屍體的醫學檢查,她大概25歲,在偶然的一次回娘家時,死於難產。根據她寫給Sookbin的信,她可能是王後哥哥的一個孫女。但是,她死後並未遷回到丈夫那裏安葬,可能證明了它的另外一種身份,她有可能是她父親的情婦生的女兒。遼代契丹貴族DNA鑒定

內蒙古吐爾基山遼代貴族墓主人的遺骸已被運送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該中心將對其進行體質人類學、分子人類學和顱像複原等方麵的研究。這將是中國首次對遼代契丹貴族進行古DNA鑒定。

吐爾基山遼墓是一座大型遼代契丹貴族石室墓,2003年3月10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哲裏木盟發現。該墓保存完好,出土了彩繪漆棺一具,棺內墓主人屍骨保存較好並覆蓋著8層絲織品。此外,墓葬內和棺槨中還發現了大量金器、銀器、銅器、玻璃器二玉器、漆器等精美隨葬品。

據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吐爾基山考古隊隊長塔拉介紹,根據遺骸的骨骼形態,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吐爾基山遼代貴族墓的主人是一位女性,身高156米,年齡在20歲左右。遺骸出土時,辮子保留完整,且頭部戴有金箍,這在已發掘的遼代墓葬中是比較少見的。

但遺憾的是,考古人員並沒有在墓中發現墓誌,所以墓主人的身份還不能確定。而此次研究的目的正是希望通過係統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和古DNA鑒定,進一步獲得有關該遺骸的年齡、性別、人種等方麵的準確信息。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介紹說,此前中國已經獲得的遼代契丹貴族的人類學資料隻有一份,即耶律羽之家族墓地的人骨,目前也收藏於該中心實驗室並正在進行研究。而此次發現的吐爾基山遼墓,從隨葬品和服飾上來看,明顯是一座遼代契丹貴族的墓葬,而且墓主人的地位級別較高。對這樣一位墓主人進行古DNA及人種成份等方麵的鑒定,將為研究遼代契丹族的曆史提供許多重要信息。

地處長春市的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實驗室,是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惟一一個專門從事古人類DNA研究的專業實驗室。中心工作人員說,這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了許多有關吐爾基山遼代貴族墓遺骸的參考信息,為複原工作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顱像複原效果也會更接近真實。

朱泓說,這個遼代貴族墓主人的體質人類學的性別和年齡鑒定、生前容貌的複原,將在兩個月內完成。但古DNA的提取能否成功尚無把握,因為這具古屍的骨骼顏色較黑,除了頭骨以外,四肢保存情況並不好,對於研究人員提取DNA來說有相當的難度。

對古代人類遺骸中的DNA進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學研究中的一個新興領域,它有助於闡明人類起源、演化、群體間以及群體內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在考古學綜合性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俄國沙皇家族的屍體之謎

1918年7月,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在血雨腥風中結束了它的統治。300個春秋隨風而逝。

1917年3月,王朝的統治地位已經岌岌可危。當時,沙皇尼古拉二世遲遲不肯退位,而是把政權交給了以亞曆山大·克倫斯基為首的保皇主義者。保皇派在革命中奉行溫和政策,與激進的俄國紅軍是對立的兩派,他們仍舊擁護君主立憲製。保皇派對前沙皇和他的家人雖然有所顧忌,卻也禮遇有加。當時羅曼諾夫皇室成員被囿居於聖彼得堡的豪宅,雖然失去自由,日子過得倒像二月革命爆發前那樣悠然自得。豪宅之外,人事滄桑、風雲巨變;豪宅之內,一家人整日讀書、散步、打網球、喝茶。8月的一天,一夥憤怒的暴徒闖入豪門,打破了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一家人被押往西伯利亞的小城圖布爾斯克。

1917年11月,蘇共掌握了政權,羅曼諾夫家族的生活隨之急轉直下。皇室的消遣沒有了,保皇派無力顧及他們。1918年5月的一天,他們又被轉移到葉卡特琳堡。7月18日清晨,萬物剛剛蘇醒,死神卻降臨了。

多年之後,當時的一名警衛帕維爾·梅德韋傑夫向蘇共調查員回憶了那天的情景:早晨,一家人被叫醒後傳喚到住所的地下室。首先進去的是尼古拉,他抱著正在生病的13歲的小兒子阿利克謝。接著進去的是沙皇的妻子亞曆山德拉,後麵跟著她的四個女兒,22歲的奧莉佳,21歲的塔蒂亞納,19歲的瑪麗亞,還有17歲的阿納斯塔西亞,最後是家庭醫生、廚師、女仆和隨從。為首的軍官雅科夫·尤羅夫斯基命令11名犯人靠牆站著。他們看起來就像一幅全家肖像畫。軍官一聲令下,行刑隊進了屋。他告訴他們死局已定,烏拉爾執行委員會已下令處決他們。話音剛落,他就向沙皇開了槍,沙皇當場斃命。

行刑隊每個士兵負責一個犯人。無奈房間狹窄,士兵們無法各就其位。第一次射擊沒有打死一個人。女人們的緊身胸衣裏藏著鑽石項鏈,子彈很難射中致命部位。一時之間,屋內子彈橫飛,沒有一顆射中目標。最後,士兵用刺刀和槍托結果了他們的性命。

士兵掩埋屍體時場麵十分混亂,隻把屍體扔進附近的一個礦井便匆匆了事。第二天,他們想再找一個更為隱秘的地方,不巧運載屍體的卡車陷進泥裏。士兵們索性把屍體埋在卡車停住的地方。

有傳言說,當時的一名警衛起了側隱之心,幫助一名皇族成員逃脫了魔掌。許多人都聲稱自己是那個幸免遇難的皇室成員。有些人的假麵具很快就被拆穿了,有些人卻得到了幸存的皇親和與皇室交往甚密者的認同。

既然不能找到羅曼諾夫家族成員的屍體,就不能肯定他們已經全部遇害。羅曼諾夫家族的故事也不能就此擱筆。

在眾多的冒充者中,有一位十分引人注目。盡管她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字,但是她在她的支持者心目中永遠是“阿納斯塔西亞”。

這位女子第一次吸引眾人的目光是在1920年2月。幾個月之前,她企圖跳入柏林的蘭德維爾運河,在被救起之後,她講述了自己的經曆:她是羅曼諾夫家族的小女兒,在葉卡特琳堡的地下室裏被一名波蘭士兵救起。那時她已不省人事。在這名士兵的幫助下,她乘馬車越過俄國邊境到了羅馬尼亞,她想到在柏林的姑姑普魯士王妃依雷內那裏尋求幫助。王妃不相信她的身份,她萬念俱灰,於是想投河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