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被放逐的俄國人收容了她。他們覺得從河裏救起的這名女子與據說已死去的阿納斯塔西亞長相極為相像。甚至尼古拉的表弟安德烈大公和阿納斯塔西亞的表姐克色尼亞公主都這樣認為。在紐約,她更是社交界的寵兒。她化名安娜·安德爾森,許多有錢的社交名人都爭相宴請她,想一睹這位“女大公”的芳容。
但是大多數皇族成員並不承認這位安德爾森小姐。1928年10月,羅曼諾夫家族的其他成員和亞曆山德拉的三位親戚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稱“現在住在紐約的那名女子不是阿納斯塔西亞公主”。阿納斯塔西亞的祖母、寡居的皇後不相信安德爾森的離奇故事,拒絕與她見麵,甚至不想聽到她的名字。
1938年,安德爾森想采取法律手段取回在羅曼諾夫家族遺產中自己應有的一份。無奈的是,對她不利的證據太多:不僅皇親不認她,而且1927年一位叫多麗思·溫格爾貝的女人認出安德爾森就是弗蘭齊絲卡·尚茨克斯卡,在波蘭一家工廠做工,1920年之前,她們兩人一直住在一起。
許多人覺得這簡直是一個童話故事,可是安德爾森卻是一位難對付的女主角。即使對她的支持者她也是傲慢無理;她從不講俄語,這就更加使人懷疑她的身份。但她的支持者為她開脫的倒是合情合理:為什麼她不可以目中無人呢?她原本是皇室中萬般驕縱的公主!為什麼她要講俄語呢?這會勾起她傷心的往事、想起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死。
然而這些借口都十分蒼白無力。經過了百般周折,西德最高法庭還是在1970年駁回了她的上訴。
許多曆史學家對安娜·安德爾森並不感興趣,他們的研究在整個前蘇聯時期都未停止。首先開始調查工作的是保皇政府。他們在處決發生後7天重回葉卡特琳堡,並指派專門的調查員尼古拉·索科洛夫調查當時的真實情況。
索科洛夫曆經6年才完成他的調查。那時,蘇共不但收回了葉卡特琳堡,整個俄國都在他們的控製之下,索科洛夫隻好到巴黎出版他的調查結果。1924年,書終於麵世了。索科洛夫說,7月18日那天遭殺害的不隻是沙皇,還有他的全家。事件剛發生時,警衛帕維爾·梅德韋傑夫的證詞表示,當時他沒有參與執行槍決,隻是聽到槍聲,看到地下室裏的屍體。索科洛夫在出事現場和附近的礦井中發現了羅曼諾夫家族的大量珠寶和其他物品;還有一份7月17日葉卡特琳堡的紅軍發給莫斯科的電報,說“沙皇和他的家人都遭到同樣的命運”。
兩年之後,蘇聯官方也公布了帕維爾·別克夫寫的調查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帕維爾頗讚同索科洛夫的觀點。他們最大的分歧在於,索科洛夫認為一家人的屍體被焚燒了,而帕維爾則說屍體是被埋葬的。別克夫的調查使蘇聯政府改變了說法,他們不再否認這一點,事實上,他們否認這一點已達8年之久。他們終於承認羅曼諾夫一家人都死在葉卡特琳堡。但別克夫卻堅持說這一決定來自葉卡特琳堡蘇聯地方政府,而不是來自莫斯科。別克夫自己就曾是葉卡特琳堡蘇聯地方政府的一員。
索科洛夫和別克夫的報告使大多數世人相信,羅曼諾夫皇室成員無一人幸免。可疑點在於,索科洛夫和別克夫都根本沒發現被害者的屍骨。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俄國電影製片人格利·裏亞波夫就決定去尋找他們的屍體。
裏亞波夫的第一次重大發現是在1978年,他找到了一個人。此人的父親雅克夫·尤羅夫斯基當年奉命在葉卡特琳堡看管羅曼諾夫一家人。令裏亞波夫萬般欣喜的是尤羅夫斯基的大兒子給了他一份父親記錄當年處決的筆記,筆記證實了別克夫的說法,屍體並非被焚燒,而是被埋葬;更為慶幸的是筆記中詳細記錄了屍體埋葬的地點——葉卡特琳堡西北12英裏的地方。
裏亞波夫的第二個重要突破是一個叫亞曆山大·阿夫杜寧的人的出現。他是葉卡特琳堡的當地居民,對那一帶非常熟悉,而且也對尋找屍體一事感興趣。1979年5月30日,裏亞波夫在尤羅夫斯基提到的地方找到了三個頭蓋骨和其他部位的骨骸。這一發現令他喜出望外,又膽戰心驚。他們兩人焦慮起來:此時也許不是將真相告白於天下的時候。如果這些屍骨被證明屬於羅曼諾夫家族,當局會有何反應?於是他們決定把屍骨埋回原處,並發誓不到時機成熟,不告訴第三個人。
十年之後,裏亞波夫認為時機已到。1989年4月10日,每周一期的《莫斯科真理報》向世人披露了一條驚人的新聞羅曼諾夫家族成員的屍骸在葉卡特琳堡附近的沼澤地裏被發現。兩年之後,俄國軍隊到達出事地點並挖出了被重新埋回去的屍骨,還有另外一些頭蓋骨、肋骨、椎骨,腿部和臂部的骨頭。
這些屍骨是被害的羅曼諾夫家族的嗎?為了證實,科學家從屍骨中提取了DNA,與健在的羅曼諾夫親戚的血液中的DNA對比。在血統複雜的歐洲皇族中,英國科學家選擇了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他是沙皇皇後亞曆山德拉的侄外孫,親王同意提供自己的血液。1993年7月,曆經10個月的化驗分析,彼得·吉爾和帕維爾·伊萬諾夫宣布,DNA化驗結果證明這些屍骨有98.5%的可能屬於羅曼諾夫家族。後來種種試驗顯示出更高的機率。
DNA測試也幫助我們看清了安娜·安德爾森的真麵目。安德爾森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嫁給了一個富有的醫生,她已經在1984年去世。吉爾在夏洛茨維爾醫院得到了在安德爾森手術後醫院按慣例保存的她的組織標本。他把組織細胞中的DNA與在葉卡特琳堡發現的骨骸中提取的DNA對比,證明它們來自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然後又把前者和從德國農場主卡爾·毛赫爾身上提取的血樣相對比,化驗結果100%吻合。毛赫爾是一個波蘭農民的侄孫子,這位農民名叫弗蘭齊絲卡·尚茨克斯卡。
至今,仍有一個謎底尚未揭開:在葉卡特琳堡發現了7個頭蓋骨,而被害者除了7名皇家成員外,還有醫生和仆人,總共11人。還有兩個人的屍骨不知所蹤。其中一個是阿利克謝,因為在被發現的屍骨中並沒有13歲孩子的骨頭。至於另一個人的身份,科學家們也眾說紛紜。德國方麵推測是瑪麗亞,美國方麵認為是阿納斯塔西亞。但不論是哪種可能,人們有理由相信在那次大屠殺中,確實有一名皇位繼承者幸免於難。
不管是浪漫主義者還是擁護君主製的人(在俄國,這兩派大有人在),都應該承認這種可能性很小。尤羅夫斯基的筆記和梅德韋傑夫的證詞都把當時的場麵描述得血腥而殘忍。試想在那種情況下,阿利克謝或瑪麗亞或阿納斯塔西亞怎麼能生還?在尤羅夫斯基的筆記中有對其他兩具屍體的去向的解釋:監獄看守長回憶,混亂之中有兩具屍體沒有與其他屍體埋在一起。如果找到那兩具屍體,任何疑團便迎刃而解。
1998年7月,尼古拉、亞曆山德拉和三個孩子的遺骸被重新安葬在聖彼得堡。
馬王堆漢墓古屍
經過兩千多年保存下來的馬王堆一號漢墓古屍,是一具非常罕見獨特的屍體。她外形完整,軟組織富有彈性。體重345公斤,內髒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這一考古新發現曾轟動了世界,怪不得有言過其實的傳說謂“老太婆”“容貌如生”“形如剛死”,甚至有港澳同胞問道“為什麼不搶救呢!”
其實古屍並不是未腐敗,而是腐敗到一定程度被中斷而保存下來。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觀”的女屍,就是墓主人死後早期腐敗的現象。
人死之後,由於缺氧氣,細胞發生自身溶解並導致組織自溶,屍體內的細菌與屍外來的細菌在屍體內急劇繁殖,並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機物(如蛋白質等)的酶,而引起屍體腐敗。腐敗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體,擠壓全身的組織內髒器官,使全身腫脹,張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門脫出……。法醫學稱這些早期腐敗的現象為“巨人觀”。如果死者是孕婦發生了“巨人觀”,氣體壓力可能將胎兒擠出陰道,叫內分娩。當然這具50多歲的軟侯夫人不存在這些問題。
既然細菌能引起屍體腐敗,為什麼屍體不徹底腐爛而又保存完好呢?
屍體腐敗,必須有腐敗菌的參與。而腐敗菌的生存、繁殖或死亡,同溫度、濕度、氧氣的有無、酸堿度、營養物質等密切相關。要防止屍體腐敗,除了化學藥物或物理方法來殺滅細菌外,改變腐敗細菌的生存條件也可以停止腐敗。我國西漢時代的勞動人民,采取了深埋密封等措施,使得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物理和化學的條件不利於細菌的生長繁殖。因而在屍體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自溶腐敗之後,及時地製止了腐敗的滋長,形成了無菌的環境而使屍體保存下來。
據考古學家查證,可能古人給屍體用香湯和酒給屍體沐浴(抹澡),使屍體去穢、“香美”,還有一定消毒作用,並在人殮時噴灑了酒。棺液化驗出乙醇(011%)和乙酸(103%)等,但棺內放酒浸泡屍體未見於我國曆史記載。沐浴之後的屍體用絲麻織物緊裹達20層之多,不但隔絕蠅蟲接觸屍體而且把棺材填滿,造成棺內空氣極少,外麵又套上密封條件很好的三層棺。諸棺蓋封口都用漆封粘,屍體在密封的條件下,棺內的少量空氣很快被早期腐敗的屍體消耗盡,形成缺氧條件;棺外的槨室內存放大量的隨葬品包括食物等的腐敗,消耗墓室內的氧氣,腐敗菌在這樣極其有限的空氣條件下生存隨著氧的耗盡而自身延緩或停止繁殖生長,或死亡,或以芽胞形式停止生長(屍體的肌肉、肝、腎發現大量細菌芽胞),無氧環境抑製了嗜氧菌的生長,而厭氧菌卻繁殖起來,繼續對屍體起腐敗作用,但它由於自身的代謝產物日益積累增多,反而抑製厭氧菌的生長,厭氧菌最後也死亡了,腐敗也隨之停止。
為說明墓室缺氧,我們還介紹一則有趣的小旁證:在啟棺當時,在隨葬品中發現了五隻小昆蟲(三隻鈞紋皮蠢幼蟲和兩隻米象成蟲)的完整屍體。這些昆蟲也是2100多年前伴著隨葬品活著入葬的。在墓室裏,有空氣有濕度有營養維持生活,為什麼昆蟲會死亡呢?很顯然是空氣被耗盡,昆蟲窒息死亡。這說明墓室內形成缺氧後,腐敗過程延緩、停止了。
屍體停止腐敗,已腐敗的部分當然不能恢複,已形成的張口伸舌突眼脫肛也不能複原,而沒有腐敗的組織被保存下來,仍然維持著器官內髒乃至全身的形狀,這些組織保存最完好的是“結締組織”,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超微結構十分豐富、接近新鮮狀態。
為了保證墓室密閉,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並防止地下水滲入。這樣屍體在深埋20米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恒濕密封、避光、又無大地震的恒定條件下,保持了兩千一百多年。如果這種恒定條件遭破壞,屍體就不能保存下來,例如同樣是埋在馬王堆上的二、三號墓是呂後至漢文帝時期人土的,其地理條件一樣,墓葬措施也大體相同,但二、三號墓被盜或墓室密封不嚴,而引起屍體腐敗。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棺內放有某種防腐藥物,屍體才不腐敗,這完全可能,如化驗棺水發現棺水中有汞(水銀)、乙醇(酒精)……等。古人是將放水銀作為防腐措施的,不過科學已證明,汞起不到防腐作用。是否用中草藥防腐呢?目前也無確證。我國是文明古國,有許多古屍尚未發掘,化學藥物防腐措施的解釋,讓今後出土的古屍研究來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