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這些問題外,圍繞炎帝還有一些爭論,如曆史上是否真有炎帝其人,以及炎帝在我國古農業起源發展中的作用、地位等,都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毋庸諱言,這些爭論涉及我國古史傳說時期的曆史,搞清楚難度較大,涉及問題較多,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然而,我們不能在曆史懸案麵前裹足不前,讓這個億萬群眾關注的問題,永遠處於諸說各異、公訟未決的狀態。我們熱切期望我國史學工作者,努力奮進,積極工作,使這個關係中華民族榮辱的千古之謎,早日有了完滿、科學的回答,這不論對前人後人,今天明天都是必要的。
無職無權者不許取名!
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楚漢戰爭時期,婁敬能言善辯,心思縝密,為劉邦出了不少力。在劉邦奪得江山後,與朝臣們商議建都大事,大臣們多是東方人,都建議劉邦建都洛陽,隻有婁敬力排眾議,建議劉邦要以江山為重,應建都長安,以扼天下形勢之咽喉,劉邦知道婁敬所言正確,便采納了婁敬的建議,決定建都長安,而且還要賞賜一片公心的婁敬。當劉邦笑著問婁敬想要什麼賜物時,婁敬曰:“臣欲劉姓。”劉邦龍顏大悅,特賜婁敬改姓劉,改名劉敬,劉敬亦大喜。
清代《百家姓》姓氏是人的血統淵源的標誌,中國漫長的封建宗法製傳統,決定了中國人對自己的血統特別看重,上邊的故事中婁敬寧可不要千金賜物,也要一個皇室姓氏,也說明了婁敬把姓氏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中國人的姓氏繁多,僅《百家姓》已不足包容所有了。那麼,這麼多的姓氏,是從何而來呢?
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書籍中,自黃帝時期便有了姓氏的記載。而研究姓氏學問的著作也很多,宋代鄭樵在《通誌·氏族略》中,將姓氏的來源歸納了三十二類之眾。
姓名由兩部分組成,姓在前,名在後。姓有單姓、複姓之分;名則為一字或兩字即可。姓一般隨父,名則可任意取。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後將其姓名注冊在戶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一樣,順理成章,成為“例行公事”。
然而,在古代的中國,這個簡單的姓名就複雜多了,嚴肅多了,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它與社會的等級結構緊密關聯,突出地表現著門第觀念、宗法觀念。姓不能隨意姓,名也不能隨意取。甚至出現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有名無氏”,“無姓有名”,“有姓無名”,“數字為名”的奇怪的現象。
古代,姓是一種族號。它是血統的標誌,家族的徽章。有姓的人,都是貴族。
它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與古代的圖騰崇拜有關。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緣關係組成的,這些氏族認為自己起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於是就崇拜它,這就是“圖騰”。圖騰,就是這個氏族的姓。如:熊、馬、牛、龍、梅、林等等。因此說,姓是全族共有的符號標誌,也是全家族的族號。如周代初期分封諸侯時,那些諸侯國君,大部分都姓姬。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許姓姬。
周禮還規定,“同姓不通婚”。
因此說,當時的“姓”用於“別婚姻”。
氏是姓的分支。氏和姓有著嚴格區別。
氏是怎樣產生的呢?
隨著同姓貴族後世子孫的繁衍,居住地區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現了不同的分支,於是每個分支又各有稱號作標誌,這個分支的稱號就是“氏”。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後來姬姓下麵又分為孟氏、季氏、孫氏、遊氏等。
這個“氏”“別貴賤”。
貴者,有氏有名。
賤者,有名無氏。
因為貴賤之勢變幻無定,所以,“氏”是可變的,而且變化很大。如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原來以“伍”為氏,但他在吳國被殺之後,他的兒子逃到了齊國,由貴到賤,改為“王孫”氏了。
氏因變化頻繁,其采源也就複雜了。
以官名為氏:史、司馬、司空、司徒……
以先人別號為氏:唐、夏、殷……
以封地為氏:魯、宋、衛……
以先人諡號為氏:莊、武、穆、宜……
以居住地名為氏:郭、池……
以從事職業為氏:陶、屠、巫、卜……
這許許多多的“氏”,發展到後來,實際上也就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姓”了。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者居多。以商鞅為例,曾稱其為“公孫鞅”、“衛鞅”、“商鞅”。
“公孫鞅”: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孫”為氏。
“衛鞅”:他原為衛國人,入秦之後以國名為氏。
“商鞅”:他因助秦孝公變法,被封於商邑,又以商為氏。
周代女子多稱姓,不稱氏。以晉公子重耳娶三個妻子為例:
娶齊女,稱“薑”氏,娶秦女,稱“鑼贏”,娶狄女,稱“季隗”。這裏的“薑”、“贏”、“隗”都是姓。之所以下稱氏,是因“同姓不通婚”。男子的姓不辨自明,而娶婦必辨其姓。
到了漢代,姓氏逐漸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就沒有了貴賤之分。
古代不論按分封、按宗法、按貴賤,有姓的人,都有名,有氏的人,也有名。而普通平民是“有名無姓”的。例如,先秦的“庖丁”、“魯班”、“優孟”等人都是平民百姓,因此,他們隻有名。如:
“庖丁”,“庖”是他的職業,廚師;名“丁”,即“叫做‘丁’的廚師”。
‘魯班”,“魯”是所在國名,名“班”,即“名為‘班’的魯國人”。
“優孟”,“優”是演員,“孟”是名字,即“名為孟的演員”。
除姓名之外,古人還常常有“字”和“號”。先秦時期,名與字連著稱呼時,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
如孔子的父親,人稱叔梁紇,其實他既不姓叔,也不姓梁。他確實姓孔,名紇,字叔梁。
此外,名與字在稱呼時,還能體現出尊卑、長幼的區別。“稱人以字,自稱以名”是謙稱的規範。即,稱長者、尊者隻能稱字,不能稱名;稱卑者、幼者或自稱可稱名。
中國曆史上,取名還有一個特例:元朝規定,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這樣一來,許多平民,特別是窮苦百姓隻好以數字作為自己存在的符號了。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他就原名為“重八”,其父為“五四”;名將湯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方一”,父親叫“七一”。
在名字上的等級何其森嚴!
然而,當元朝衰敗,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的時候,那些成千上萬沒有名字的“無名氏”,則成了元朝統治者的掘墓人!
中國人的姓名,變遷到今天的樣子,無疑是曆史的進步!
藥材中掘出了無價之寶
19世紀末,在中國河南安陽西北小屯村一帶的耕田中,農民常撿到一些刻有奇異符號的骨片,這些骨片被認為是不祥之物而被丟棄在幹枯的井中;精明之人則把它們當做“龍骨”而混人藥鋪中,換取幾個小錢。麵對這相繼翻出的奇異骨片,一個研究中國古文字的學者不禁發問:這上麵奇怪的符號是不是一種文字?這些奇怪的“龍骨”都集中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出土這麼多的“龍骨”?……他的這一串發問,竟引出了曆史上一座繁華故都的顯現,那就是商代的都城——殷。
大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立國中原,從此中國曆史進入商代。由於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騷擾以及擴展勢力、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商王盤庚曾五次遷都於殷。直到商紂亡國,273年間殷一直是商代晚期的統治中心。但商朝被滅之後,殷民遷走,殷都荒蕪,漸成廢墟。殷都的文明也隻局限在文字記載上,甚至有人認為那些記載幾近傳奇,不可盡信。然而這種懷疑,因為一連串的偶然事件逐漸被否定了,殷都積澱的古文明在考古者的手下逐漸展現出來。
1899年,北京國子監祭酒王懿榮老先生身體偶感不適。醫師為他開了一劑藥方,其中包含一種名為“龍骨”的藥物。藥買了回來,在準備研碎這些“龍骨”時,王懿榮發現這些堅硬的東西並不是什麼骨頭,而是變黃的龜甲,上麵還有許多劃痕。王懿榮是一位研究古文字的專家,好奇心驅使他拿起甲骨仔細地觀察,竟然出乎意料地發現這些劃痕像是一種文字。他於是買下藥店的全部“龍骨”,細心揣摩研究,經他考證,確認這種非篆非籀的字形是商代的一種占卜文字。
甲骨文字而商代的文字為什麼要刻在甲骨或獸骨上,而不是刻在竹簡或樹皮之類的東西上呢?為什麼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碎片總是有許多裂紋或切痕?這些問題現在已經找到了答案,原來所有這些碎片都是史書上所稱的“卜骨”。骨上的裂紋也不是意外所致,而是人們有意用高溫加熱所造成的。這種現象與商代人的一種生活習俗有關,商代人自王公以至庶民,無論是戰爭、建造房屋,還是出門遠行,都要用占卜來判斷吉凶,占卜就是通過這種龜甲和牛胛骨來進行的,首先要把這些龜甲和牛胛骨經過特殊整治,除打磨光滑外,還要在甲骨的反麵鑿出一條槽,在槽旁鑽出一個圓窠。占卜時,就用燃熾的木枝燒炙鑿出的槽和鑽出的圓窠,這時甲骨因厚薄不勻而出現“卜”字形裂紋,他們就是根據這些裂紋判斷吉凶的“卜兆”。占卜以後,將所問事項刻記在甲骨之上,這就是卜辭。占卜的內容是以當朝國王為中心,就他所關心的問題,通過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求疑問卜,以便預示吉凶,祈求得到護佑。有對祖先與自然神祗的祭祀與求告、有對風、雨、水及天象、農事、年成的關注,也有對同周圍各方國戰爭的關注和商王關於田遊、疾病、生育以及旬、夕、禍、福的占問等。這樣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商代曆史事件或天氣氣象的文字記載。
王懿榮的發現,激起了其他學者和古董收藏家尋找商代甲骨的熱情,連外國傳教士也加入到購藏甲骨的行列。眼看甲骨文售價日漲,一些古董商人想壟斷甲骨交易從而大發橫財,便故意隱瞞甲骨出土的真實地點,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直到1908年,經羅振玉先生多年留心探訪,才得知甲骨實出自河南安陽小屯一帶。伴隨著甲骨文被確認、購藏和挖掘,古文字學家也開始了破譯工作。經過眾多專家的努力,可識文字逐漸增多,甲骨片上排列的文字成為可以通讀的文句了,從而證實了出土甲骨文的小屯村正是古文獻記載的殷墟。從此安陽殷墟考古進入了有計劃的發掘,在考古工作者的工作鏟下,一個湮沒了三千多年的繁華故都呈現在世人麵前。
自1899年發現殷墟甲骨至今,已出土商代甲骨15萬片以上,現分藏在中國大陸和台、港、澳地區,此外還流散到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士、荷蘭、瑞典等國。殷墟甲骨文被學術界稱為塵封了的“地下檔案庫”,內容涉及到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天文等方麵的內容,如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塊刻有“癸酉貞日夕又食”文字的甲骨,記錄了商王武乙某年某月癸酉日的一次日食。中國是世界上保存日食文獻記錄最早的國家,古書記錄最早的一次日食,是在夏代,引起當時人們的驚恐。殷墟卜辭中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日食資料,經科學家推算驗證,這些記載和實際現象是吻合的,說明商代對於日食的觀測記錄是比較科學的,對於研究古代的天文曆法提供丁寶貴資料。可以說甲骨文的發現和破譯使曆史上許多難解之謎迎刃而解,而發現的甲骨文共有4500多個單字,目前已辨識出的僅有2000多字,而其中得到公認的也隻有1000多個,那三分之二的文字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解不開的謎。曆史上的許多謎就像一環套一環的鎖,隻有甲骨文這把鎖打開了,才有可能去解開更多的鎖。
包羅萬象的千古亞書
距今兩千多年,中國有一部集天下山川、民俗風物及神話傳說於一爐的奇書,叫《山海經》。這部書共18卷,分《山經》和《海經》兩部分。《山經》以五方山川為綱,記敘了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資料,包羅萬象。《海經》記敘地理方位,外國異人的狀貌和風格,怪誕離奇。在中國,千百年來一直有專家學者在考證它;如今,在全世界,日、美、俄、韓都有它的專門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