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為什麼這樣令人關注?它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其說不一。
有人說它是“地理書”,因為它以古代中國為中心。記載了東達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北到西伯利亞的550座山、3印道水和40多個古代國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地理資料。
有人說它是“方伎書”,把它歸於陰陽五行類。指它根據實物的外形、方位,能判別貴賤吉凶。
有人說它是“小說神話書”,根據是,該書的內容都是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軼聞瑣事。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讚它為“神話總集”。
大多數人認為它是一部巫書,是一本“巫”這種行業的教科書。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經》記載的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祀所宜……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與巫術合,蓋古之巫書也。”在中國古代(外國亦是)巫的地位很高,極受尊敬。巫被認為是介於人和神、鬼之間最有知識、最有文化的。說《山海經》是巫書,有三點能作為確鑿的證據:
其—,《山海經》收集的山川資料極為豐富,是巫必須熟知的常識。因為古代帝王極為重視對山川的祭祀。祭祀的儀式由專門的巫師承擔。那麼,對山川的名稱、特產、主司神祗等等都能在《山海經》中找到答案。
其二,《山海經》中記載了天上的神,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也有地上的神,如山神、土地,還有君王的曆史、譜係等等。因為古代巫史不分家,這些史實也必須是巫師爛熟於胸的。
其三、《山海經》中記載了祈禱天地,驅除鬼神的手段和治病療疾的一些方法。因為古代巫醫不分家,掌握這些知識也是必須的。
如此看來,稱《山海經》為巫書,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它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巫書,它的價值是極為巨大的。
首先,它有極大的文學、美學價值。《山海經》中有大量的神話傳說,如“誇父追日”、“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優美的文學形象,世世代代流傳,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想象之豐富,描繪之離奇,情節之生動曲折,令人讚歎不絕。
其次,它有極大的史料價值。它記敘的曆史、地理等資料,雖然與實際的人和事未準確對上號,但對山川地質物產的記敘確實非常精確,詳盡,為後代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線索。另外,使今人對古代中原地區諸部落的雜居、征戰、互相吞並的大致情況,有個清晰的輪廓,也是難得的寶貴材料。
那麼,這樣一部奇書、寶書,它的作者是誰呢?
為解《山海經》作者之謎,從西漢至今的千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
西漢劉秀(歆)在《上山海經表》中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認為是大禹時代,伯益所作,肯定該書有明確的作者,時間也非常之明確。
宋代大學者朱熹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戰國好奇之士”,說《山海經》並非獨自創作,而是根據《天問》、《穆天子傳》、《竹書紀年》等書所記的事物加以誇張描寫的。不能肯定作者是誰,但肯定了大致成書年代。
近代學者基本同意上述觀點,並考證出,在戰國時期的《魯語》、《晉語》、《莊子》、《周書王會》、《楚辭》、《呂氏春秋》等書中,都引用過《山海經》的內容。
更多的學者持與上述不同的觀點。認為《山海經》是由民間口頭文學流傳而來,從荒蠻的遠古,人們口耳相傳,一代一代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增益,最後才見之於文字。成書約在戰國之前,成書後仍有後人修訂。因此,說它是某一時代某一個人所著都是不科學的。
由於《山海經》描繪了一些異國情調的海外風物,又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遐想。
有人認為《山海經》中有長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與希臘神話中的怪物相似,因此,它有可能來源於希臘。
有人認為:它的怪物圖像與印度婆羅門教的怪神圖像相似。據此推斷,《山海經》的作者是墨子的學生印度人防巢子的作品,他把由印度到中國的沿途風物與婆羅門教神話糅合所作。
還有人認為,《山海經》是阿拉伯半島的地理書。它的作者是古代巴比倫人,戰國時由波斯帶到中國,輾轉筆錄而成。
尤為有趣的是,有一位美國學者亨利埃特·默茨居然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徒步進行實地考察,竟發現書中所記與實際地形完全吻合,肯定了這段路程是從美洲到南美洲的山山水水。為此,他把這一發現繪成地圖,並著有《幾近褪色的記錄》一書。
這真是謎外有謎,妙趣橫生了。
老鼠是如何打敗大象的?
十二生肖又稱為十二屬相,是用十二種動物為名稱的紀時方法。比如2002年,也常被人稱為馬年。那麼,十二生肖的紀年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又是如何創立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為了讓人們適時耕作、起息,便想教人們學會紀時。玉皇大帝準備選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每過一年便遞換一種動物,十二年後再重新一輪。消息傳出後,天下所有的動物都想成為十二生肖中的一位,都希望能讓人類記住自己,於是動物們紛紛趕往天庭,接受玉皇大帝的挑選。玉皇大帝見動物們如此踴躍,很是高興,為了盡量做到公允,玉皇大帝命動物們進行比賽,勝者即可入選。當老鼠跟巨大的大象搏鬥時,因其機敏靈活,鑽進了大象的鼻子而打敗大象,贏得了所有動物的掌聲,並被排在了選中的十二種動物的第一位。十二生肖就這樣產生了。
上麵所言,隻是一個生動的神話而已。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早在六千年前,我國古代人民就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而發現太陽和月亮一年要會合十二次,每次會合的位置不同,所以古人將太陽運行一圈的軌道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宮,以“子醜寅卯”等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周而複始,並以“甲乙丙丁”等與“子醜寅卯”等相配使用,用以紀年、紀日。這便是“天幹地支”的由來。“天幹地支”紀時的方法非常方便實用,為什麼還要用十二生肖與之配合呢?比如說“子鼠醜牛”等等,有什麼道理呢?
一些史學家認為,以十二生肖紀時的原因是因為古代人民非常崇敬動物,對大自然中或活潑、或凶悍的動物有一種圖騰情結。比如我國少數民族像蒙、維、藏族等,均有自己民族的十二獸法用以紀年。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這種圖騰情結就與天幹地支聯係了起來,並用於紀時了。
今天,我們雖然仍在使用這種紀時方法,但還是無法確切地破譯十二生肖之謎。
豐乳肥臀中暗藏玄機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都有古老先民留下的岩畫。這些岩畫在人跡罕至的山野中,在崇山峻嶺的崖壁上,用簡單而粗糙的線條描繪著飛禽走獸,描繪著狩獵、舞蹈,描繪著宗教儀式……,反映了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充滿了他們對未來的向往。
按形形色色的岩畫內容,可分為動物岩畫、生產岩畫、娛樂岩畫、人物岩畫、戰爭岩畫和宗教岩畫等。
在北方的岩畫區,絕大多數是動物岩畫。如在陰山、賀蘭山、黑山、阿勒泰、昆侖山等山區的崖壁上,反映動物形象的岩畫,不僅數量多,種類也很可觀。如陰山岩畫,可以確定的動物種屬就有40種之多。
在南方的岩畫區,人物畫約占半數以上。這些人物都生動形象,有狩獵、放牧、舞蹈、作戰、雜技、踢毽、釣魚等等。人物的形體和服飾都有其民族和地域的特征。如西南地區的人物,四肢很細,身軀呈倒三角形,僅作示意表現。雲南滄源的岩畫人物,身著羽毛裝飾的舞裝。四川珙縣麻塘壩人物岩畫則穿褲穿裙。
戰爭岩畫則出現在內蒙古、寧夏、雲南、新疆等地,畫麵都以互相廝殺、執弓對射等為主。如青海省天然縣盧山,有一幅交戰圖,兩人麵對麵,弓箭交接在一起,兩人的生殖器挺舉,以示具有充沛的生命力和男子漢所獨具的陽剛之氣。
娛樂岩畫中,主要是舞蹈。有狩獵舞蹈、戰爭舞蹈、操練舞蹈、集體舞蹈、仿生舞蹈、愛情舞蹈和宗教舞蹈等。這些舞蹈岩畫幾乎遍布所有的岩畫地區。看到這些舞姿優美的畫麵,就像見到一個個或一群群精靈天使,把人們帶到了遙遠的曆史時代。
生產岩畫則主要反映當時人們的狩獵和放牧為主的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狩獵岩畫,用簡單的圖畫描繪了終日馳騁於深山幽穀的獵人們行獵的場景。牧畜岩畫則展現了古代伺養家畜、牧羊放馬、役使牲畜的場麵。這類岩畫以北方地區居多。
最為奇特的是宗教岩畫。它的題材以各種崇拜為主。有動物崇拜、神像崇拜、天體崇拜、祖先崇拜、印跡崇拜等等。尤其以動物崇拜最為普遍。崇拜的動物有野獸也有家畜。還有一種生殖崇拜,完全是赤裸裸的男女交媾的圖像,反映了遠古居民希求人丁興旺的願望。
以四川南部的都掌蠻人的岩畫為例,可以看出在那怪異的圖畫上麵,還蒙著一層神秘的麵紗。
都掌蠻人的岩畫中,有大量的馬、騎馬的人物和野獸的形象,還有怪人、怪獸,以及銅鼓和太陽的圖案,內容十分豐富,形象栩栩如生。
岩畫中的鳥,有的在奔馳,有的在嘶鳴,有的在緩步行進。騎馬的人則揮舞手中的戰刀,躍馬奔馳,瀟灑自如。還有的人高傲地騎在馬背上,有人在前麵牽馬開路。這些都顯示了都掌蠻人崇尚騎馬善戰。把他們的形象畫在崖壁上,可能是再現他們生前的榮光,供後人瞻仰,也可能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裏也能這樣勇武雄壯令人敬仰。
岩畫中還有虎、豹、犀牛、鷹、鶴等飛禽走獸,還有各種各樣的狗。這些狗,肯定是他們狩獵時的有力工具和幫手。除此而外,還有形態各異的魚,有的魚單獨出現,有的魚已經上鉤而魚線還在口中,有的魚則已被捕魚者釣起……。
銅鼓的形象出現得也相當多。據說,銅鼓是被都掌蠻人視為具有神奇力量的寶物的。一麵好的銅鼓可以換回1000頭牛。誰擁有二、三麵銅鼓,誰就可以稱王了。銅鼓的號召力特別強,隻要在山上敲起銅鼓,四麵八方的都掌蠻人就全自動聚集到銅鼓周圍。正因為如此,如果在戰場上銅鼓被對方繳獲,都掌蠻人就會失聲痛哭,認為自己的命運終結了。據說,明王朝在剿滅了都掌蠻人的武裝之後,繳獲的銅鼓就有93麵。當時,他們的首領阿大悲痛欲絕,說:“鼓失,則蠻運終矣!”
都掌蠻人崇拜太陽。他們用紅色畫的圓形圖案,象征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溫暖的生機。
他們崇拜的生命之神則非常特殊。這個神奇的人物隻有一張網狀的臉,沒有口、眼、耳、鼻,有四隻胳膊兩隻手。特別是男性的生殖器很長、很大。可能是希望死去的人們早日再生吧。
還有一些怪人怪獸至今無人能夠破解。如在麻塘壩有個長有四個胳膊沒有身體的人;在豬圈門有一個長有雙角的人;在獅子岩有一個魚身而長有四腿的怪獸……。
再以新疆的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的岩畫為例,可以看出古代先民生殖崇拜的神秘色彩。
這裏山勢突幾,石壁豁開,山色赭紅,崗巒重疊,宛如一座荒涼的古堡。在一片紅色的砂礫岩上,大大小小的男女形象占據了長14米、高9米、麵積120平方米的平整的岩麵。
岩畫上的人物大的有真人大小,小的僅12厘米,分布密集,錯落有致。有群女裸舞、群男裸舞,生育祈禱等圖畫。圖中的裸體男子麵部大嘴高鼻、威武有力,尤其特意刻畫了男性生殖器的勃起和碩大。裸體女子則眼大鼻高嘴小,肩寬腰細,臀部肥碩。這一切都表明了男性為主體的社會裏,人們祈求人口繁盛的願望。其中一些身體被塗成紅色的人像,可能是巫師一類的人物,在他的引導下,人們載歌載舞,沉浸在神秘而聖潔的儀式之中。
這些千姿百態的、曆經千年風雨侵蝕的岩畫給後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他們為什麼把畫刻在岩壁上?許多畫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畫麵中神奇的人物和動物是神話還是真實的再現?畫畫的人早已消逝,畫謎的答案又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