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8年,伊麗莎白已經是四十五歲了,仍然待字閨中。這時,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的弟弟、年僅二十歲的安茹公爵又向她求婚。據說伊麗莎白女王曾一度答應了這樁婚事,但後來似乎考慮到英、法、西班牙之間複雜的國際關係,就在將要舉行婚禮的前幾天,女王突然變卦。她鄭重宣布解除婚約,並表示要堅持獨身。她曾這樣向她的國民表白:“我無須再選佳婿結婚,因為我在舉行加冕典禮時,已將結婚戒指戴與我國臣民的手指上,意即我與全體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節獻於英國。”因此,伊麗莎白在英國曾有“貞潔女王”的美名。l603年3月,伊麗莎白女王在執政四十五年後悄然離開了人世。
貌美、多情的伊麗莎白女王為什麼終身未婚,人們有種種猜測:有人認為,其父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皇後的行為,給年幼時的伊麗莎白造成了心理上的創傷,她對婚姻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感;女王的政敵則宣稱女王實際上是“一棵不結果的樹”,即她有生理缺陷,因而未能成婚;而另一些人則持相反意見,說她曾有過私生子;還有人認為,自古以來各國王室成員的婚姻,都不能由當事人自己做主。王室婚姻是國家政治、國際關係的附屬物,這種婚姻包含著太多的陰謀和利害關係。伊麗莎白女王當然明白這些。也許因為她看得太穿、太透了,才會義無返顧地做出了獨身的選擇,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英國。
彼得大帝秘訪西歐之謎
彼得大帝生於1672年,他十歲就登上沙皇室位,十七歲時掌握了實權。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終生致力於俄國的強大,積極推行擴張政策。17世紀的俄國是個遠離海洋的內陸國,當時俄國農奴主和新興資本商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奪取出海口,開辟新市場。彼得大帝順應時勢,代表著這些人的利益,走富國強兵之路。他上台後,先是大力進行改革。加強封建中央集權,隨後立即著手製定了征服世界的藍圖,並付諸實施,從1700年到1721年,他發動了長達21年之久的“北方戰爭”最終戰勝了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而後,他於1722至1723年遠征波斯,為俄國獲取裏海西部沿海一帶。他還下令遷都,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彼得堡,窺視整個歐洲,他還親自命令海軍總司令找出一條經北冰洋到中國和印度的航線,覬覦亞洲,他窮畢生之力,終於使沙皇俄國從一個完全的內陸國家變成一個瀕海帝國,他創立的偉業,使他成為俄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沙皇之一。
彼得大帝的成功,某種程度上得益於他對西歐各國的考察,這是一次巧妙的秘訪,留給後世一段佳話。
彼得大帝親政後,對內要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對外要打敗土耳其、瑞典,奪取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然而,這需要強大的國力,為此,他決定向西歐先進的國家學習,以便全麵改革。
l697年3月2日,他派遣一使團出使西歐各國,考察學習,使團共有250人,其中有35名貴族誌願兵專門學習航海、造船和外語,有意思的是為了掩人耳目,當時年僅二十五、六歲的彼得大帝隱瞞了自己的身分,改姓更名編入使團,隨團考察,他既是使團的普通一員,又是使團的實際領導人。
這個考察學習團經過瑞典的裏加,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前往荷蘭、英國和奧地利。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他同10名貴族留學生一起學習如何造船;在英國,他繼續鑽研航海知識和造船術,儼然一位勤奮學習的年輕學生。在參觀訪問期間,他曾拜會過大名鼎鼎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和其他一些專家。考察團曆時一年半,在l698年8月19日返回俄國。
這次出訪不單是參觀、訪問和學習,還有一個秘密的使命,即鞏固和擴大同歐洲國家建立的反對土耳其的聯盟,經過種種努力,這個使命沒有成功,但是,彼得大帝卻意外地發現有同波蘭、丹麥建立起共同反對瑞典的可能。於是,彼得大帝改變了原來的策略,把進攻土耳其,爭奪裏海出口,改為先攻瑞典,爭奪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考察歸來後,彼得大帝立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軍事方麵,他改組陸軍,建立海軍,實行征兵製。到他在位末年,俄國建立起二十萬人的陸軍和擁有四十八艘戰艦的海軍,大大加強了俄國的軍事力量。
彼得大帝下令剪須,開始向大胡子所代表的保守勢力宣戰。
在經濟方麵,他學習西歐先進國家的辦法,通過貸款和提供勞動力等優惠措施,大力發展工業,尤其是冶金,紡織和造船業,他主持在烏拉爾建成了第一個冶金工業基地,為俄國奠定了工業基礎。
在政治方麵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廢除了貴族杜馬,取消了按門第出身的升遷製,罷除了大教長,與此同時,他設立了樞密院,下設分管陸軍、海軍、外交和財政等事務的委員會,他把全國劃為五十個省,建立了統一的地方行政機構係統。他還建立了宗教院,把宗教控製在國家手裏,結束了教會與世俗政權分庭抗禮的局麵。
在文化教育方麵,他更是不遺餘力地興辦學校,創立科學院,派出留學生,從貴族子弟中培養軍政骨幹,作為他依靠的中堅力量。他還開設了醫院、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創辦了《新聞報》——第一份全俄報紙。
彼得大帝的一係列改革,迅速改變了俄國的落後麵貌,使俄國以嶄新的麵目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歐洲的列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