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愛蓮說(一)(2 / 3)

著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我們必須以公正,純潔,無私的心,準確把握感情,調準感情焦距。請抹清自己的眼睛,把握自己的感情吧!隻有如此,我們在對世界的摸索中才能擁有一個被準確認識的世界!〔評語〕這篇文章能緊扣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之關係來作文,切合題意。這位考生,在肯定了感情親疏對事物的認知有影響之後,著重論述了“隻有調準感情的焦距,才能擁有清晰世界”這樣一個中心論點。全文論述角度集中,中心突出。這篇文章內容充實,論據典型充分,論證比較深透,並且亦情亦理,頗有說服力。這篇文章語言流暢,符合議論文文體要求。全文結構嚴謹,開頭和結尾寫得不俗,題目也擬得好。這篇文章,表現出這位考生關注社會,善於思考的良好素質;表現出這位考生較好的知識積累,以及較好的寫作能力。

杜甫:感時花濺淚

《感時花濺淚》我國詩人有雲:“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實,這句詩正說明了景隨情遷的道理。對事物的認識和一個人感情有很大關係。對於常人來說,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詩人的眼裏,一粒沙子可以彌漫整個世界。一粒水珠在詩人的眼裏便可折射出整個世界。因為詩人富於感情,對事物的認識便不同於一般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於人們對事物感情的親疏不同造成 的。在“人比黃花瘦”的女詞人李清照眼裏,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戰亂之苦,因此她才會“興盡晚回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然而世事滄桑,後期的她飽受戰爭流離之苦、喪夫之恨,對於她來說,這時的舟已是“載不動許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載體,後一舟卻成為了愁緒與痛苦的寄托。難道是舟變了麼?不,是她的感情變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對事物的認識抑或對,抑或錯?其實本無定論,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人說,中國人締造了月。這話其實並未誇大。在科學上,月隻是一塊毫無生命和感情的礦石,但由於中國無數詩人無數美麗的詩篇卻賦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維的詩中有雲:“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張繼詩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李白的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蘇軾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優美的詩句,至今細細體味,仍給人口有餘香,不絕於耳的感覺。但我們同時也會發現詩人的感情卻不盡相同:王維的安適,張繼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羈,蘇軾的人世曠遠。也正是如此,對於同一事物月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同樣,對於其它事物,詩人們也同樣有不同的認識,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傷時,更有人感時。感情卻是對事物認識的一個基點,一個發散源。千百年後,我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則抒發了一代偉人豁達的胸襟和壯誌豪情。他對於“天”這一事物的認識也正是與他的宏大的誌向和博大胸懷聯係在一起的。因此,人的感情親疏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便也不同。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感情親,則對事物愛好,感情疏則對事物厭倦。其實,這本是見仁見智的。

愛情戰役

點評優秀作文:情役心為情役,人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電視劇《縱橫四海》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親,為了讓殺了人的兒子罪名不成立,竟說人是她殺的,寧願自己背上殺人犯的罪名,也要讓罪惡滔天的兒子逍遙法外!這位“糊塗”的母親自殺前說了一句話“他是我兒子!”哎!人為情役,命為情喪,何其悲哀!“他是我兒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兒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兒子”,便可以心甘情願為他頂罪;“他是我兒子”,一切的一切會變得理所當然,包括包庇、包括頂罪,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無從掙脫。心為情役,人為情役。俗話說:“事不關己,關己則亂。”同樣,事不及親,及親則失。事關及自己的親人,尤其是關乎父母兄弟,對事物的認知便有失偏頗。理智的天平一旦加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產生傾斜,常常是感情親密的那頭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覺不自覺地從己出發,從親出發,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觸目所及,盡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裏早已有所偏向。於是,便視聽混淆,聽到看到的都是己長人短、親者對非親者錯;於是,便昧著良心,幫親不幫理;於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這是何等的悲哀!心為情役,認知便不分真偽、黑白、是非。包拯曾說:“皇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話極正確,要想心不為情所役,必要做到情理兩分。情歸情,理歸理。親朋犯了錯,內心悲苦,但是不能因為感情的親厚而作出悖理之事。這世上除了情誼之外,還有法理這把尺子。法理於人,猶如掃帚於地,掃去情在身上的汙穢,掃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讀者》上提及另一位母親,為了法理,大義滅親,不肯作偽證,親自將兒子送進監獄,這是何等的可敬!每個人心中都有感情,但是每個人心中也都應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感情與理智的尺子。不能因為感情的深厚,而置法理於不顧,不能因為感情深厚,便罔顧法紀,不能因為感情的深厚而德義皆失。尤其是處於當今社會,提倡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倘心為情役,就會視法紀、德義為糞土,這怎能使得整個社會法網清明、德義大倡呢?又怎麼會有國家的興旺繁榮?倘若人為情役,整個社會就綱法全無,德義皆失,又何來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願不再心為情役,人為情役。評語這是一篇亦情亦理的議論性散文。這篇文章著重說了兩個道理,其一,心為情役,人為情役是很可悲的;其二,人必須情理分明,才不為情所役。這兩個道理,都緊扣住“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這個話題,並且緊緊圍繞著“感情”與“認知”的關係來展開議論,切合題意。文章的一至四自然段,論述了“心為情役人為情役是很可悲的”這一個中心。為了證明其“可悲”的道理,作者雖隻用了母頂兒罪甘為兒死這一個情節為例,但這一個論據具有典型性,而且論證得好,所以,起到了以一當十的例證效果。第四自然段運用了引證法和分析法,兩種論證手法運用嫻熟,很值得欣賞。文章的第五自然段著重論述“人必須做到情理兩分,才不為情所役”這一個中心。這一段引用了包拯的言論,用了“掃帚於地”的比喻,還用了另一位母親大義滅親的事例,三個論據,形成了引證法、喻證法和例證法三種論證方法,把道理論證得

充分有力。多處排比和反問,使道理增色不少。這篇文章不但切合題意,內容充分,中心突出,感情真摯充沛,而且語言流暢,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會論證,字體工整。

理想

在我們這個世紀,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比爾蓋茨,微軟公司的董事長。1955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他喜愛學習、讀書、思考,當他還是個小孩子時就是這樣,他九歲就已經讀了百科全書。 有一個發生在他童年裏的故事,一天,他媽媽叫他和她一起吃飯,但比爾蓋茨過了好長一會兒還沒有出來,他的媽媽非常擔心,進到他臥室中看個究竟,她發現比爾仍然呆在床上。“怎麼了。孩子”媽媽問。“沒什麼,我在思考。”比爾回答道。他媽媽想比爾的腦袋一定出了問題,他帶比爾去看心理醫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醫生對他媽媽說:比爾一點事情都沒有,不要打攪人他正在做的事。” 當他七年級時,比爾蓋茨獲得了一次使用他們學校電腦的機會。從此以後,他開始學習電腦知識和他的熟練操作,當他16歲的時候,他能寫一些程序。在他20歲的時候,他被哈佛大學接受為學員,每天下課後蓋茨總會到學校機房學習研究各種電腦程序。之後,他被懷疑使用學校的電腦來賺錢,進出機房受到了控製,比爾非常生氣,從哈佛退學建立自己的公司,那就是之後世界聞名的微軟公司。 作為微軟總裁,比爾比公司裏的任何人都要辛苦地工作,為了設計軟件,他經常徹夜工作。他有一個很高的理想,要讓計算機進入每一個家庭,成為每個人的有用工具。他實現了他的夢想,他讓計算機進入了我們生活的每個領域,他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世界,他讓我們跳出了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了信息經濟時代。 無論他選擇了怎麼的生活方式,他已盡自己全力推動世界前進,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人。比爾是一個為理想而奮鬥的偉人之一,讓我們學習比爾的精神。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一位象比爾一樣的一們傑出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