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哥哥(二)
和諧與發展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合也,強調順和、協調,力避抵觸、衝突。琴瑟和鳴,黃鍾大呂,這是藝術的和諧; 和風細雨,桃紅柳綠,這是自然的和諧。
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於注重和諧,即強調人與物之間的融和,人與人之間的和合。人們常說的和為貴、政通人和、家和萬事興等等,就是這一人文精神的具體表述。千百年來,中華文明雖屢受摧折而不絕,中華民族雖曆經磨難而不衰,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十六大報告強調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顯示出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諧,必能彈奏出優美動人的樂章;社會和諧,
必將帶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麵。 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和諧產生美,和諧生發力量。 我們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出現過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生態環境的破壞製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後作出的理性抉擇。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已成為一種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已成為一種理念和追求。 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局麵也十分重要。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這給和平與發展既帶來難得機遇,也帶來巨大挑戰。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萬眾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就需要全社會、各民族同心同德、團結協作、眾誌成城。正如古語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斷金。隻有全體人民矢誌不渝奮進誌,齊心共奏和諧聲,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滿懷一腔誌,擰成一股繩,才能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增添新力量。 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 誠信友愛是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 社會需要和諧 當今世界對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給予了極高的關注,而一個真正有活力,而又富有生機的國家是怎樣的呢?回答是,擁有一個和諧的社會。 何為和諧?看看這兩個漢字便有了答案。禾,意則關懷自然,關注生態,讓人與環境協調發展;口、言應當互通互信,注重文化交流;順應民意,彼此和睦共處,世界大同,體現人文情懷;比,更應競爭有序,在公正的競爭與合作中謀求發展和進步。由此而得出,一個和諧的社會也必和於自然,順於民意,諧於發展。 縱觀曆史,和諧乃是社會的主色調。漢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與繁榮,使原本遙遠而陌生的國度之間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經貿科技交流,使人們對古代各國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使整個社會和平繁榮。而與之帶來的文化觀念的碰撞,物產的交換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廣開言論、輕徭薄賦,使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並且以開放的胸懷大開國門,與日本等國密切來往,使人們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極高地促進了民族繁榮與民族和諧。而到了現代,近年來我國不斷加深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製度改革,也都是社會和諧進步的力證。其中,麵對改革發展所帶來的矛盾,黨中央更是主動應對,通過宏觀調控等政策,使社會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這正體現著和諧這一理念在新時期發展形式下的應用。
而從民俗來看,中國人民也是極其注重民俗文化的和諧的。新年彼此溫暖的祝福,那熱鬧的隆隆炮竹聲,喜洋洋的燈籠元宵等,無不表達著人們對於新年生活幸福美滿的期待。同樣的,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佳節,更是人們長久以來對於社會和諧的一種祝願和熱盼,
展現了中華民族對於文化積澱的繼承與重視。可以說長久以來,我們都以和為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仁者愛人、以和為貴等更是成為我們民族的千古名訓。儒家的禮、義、仁,道家的對美、道的探究等,無不成為我們五千年來華夏文明厚厚的積澱。而這樣厚重的文化積澱更是我們和諧社會所長久向往與推崇的。可以說,中華文化的基調,便是和諧這一永恒不變的旋律。 然而近一百年來,不和諧的一幕幕卻也在加速上演著。當蒸汽機代替了手工作業,當電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時,人們逐漸破壞了自然的和諧。不知道多少黑煙毒氣排入了原本湛藍的天空,不知多少農藥灰塵在大地飛舞。而一次性餐具、電池等不可再生物也不可避免地破壞了生態的和諧,破壞起了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的和諧。或許幾十年、幾百年後我們將沒有了淡水,也許石油等一次性能源也將很快被用盡,屆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生態的和諧是多麼的重要啊! 人們與自然的不和諧因素使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破壞,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也給人們帶來不快與痛心。伊拉克戰爭打破了新世紀短暫的和平,死傷慘重,虐囚事件也層出不窮。伊朗、朝鮮的核武器危機,台獨的分裂,美國的單邊主義,這些無不引起了那些追求和諧社會人們的反感。可以說,和諧社會的根本應該是公平、正義、協作與共同繁榮的。 好在和諧仍在我們的身邊。近年來,人們也不斷嚐試著對更加美好未來的探索。京都議定書的廣泛認同,非典時期手牽手的互幫互助,印度洋百年罕見的大海嘯麵前人們更是肝膽相照,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共同努力將損失減到最小。麵對現有的矛盾與問題,我們更需要實實在在的努力,以及開闊的胸襟和視野。在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我們應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的自然統一,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一個和諧社會是我國增強發展後勁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在新的曆史時期下必須完成的曆史使命,而要營造這樣一個和諧社會,急待於我們全體社會成員不竭的努力,以主人翁的精神,放遠眼光,聯係世界,共同努力!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上,讓我們一同兼收並蓄,品和諧之美,譜寫新世紀的和諧之曲吧! 和諧社會與人的發展 一切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人要發展,社會要發展。人的發展決定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直接影響著人的發展。隻有高度發展、高度文明的社會才能使每一個人得到最充分最全麵的發展,也隻有全麵發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可以改變氣候。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可以改變社會。我們現在要構建和諧社會,就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眾誌成城,和諧社會就會很快到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基層,從社會團體到每一個人,都有切實的舉措,那麼和諧社會就會成為現實。涓涓細流彙成江河,各個部分努力的結果,就是社會整體的發展。
每一個人的努力,每一個人的發展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反過來說,社會的發展又為人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經濟發展了,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優質教育,每個人的才能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最全麵的發展。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很多人不能接受教育,很多人得不到較好地發展,生產力就得不到提高。很明顯,是社會的落後限製了人的發展,人得不到發展,社會也就相應地落後。也就是說,隻有社會發展了,人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構建和諧社會就是為每一個人的發展創造最有利的條件,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充分而全麵的發展,也就為和諧社會的構建作出了貢獻。 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如此,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也是如此。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人也要和諧。小和諧構成大和諧,大和諧促進小和諧,和諧是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目標,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和諧就是矛盾的統一,和諧就是平衡,和諧就是中庸之道,和諧就是科學發展觀,和諧才具有親和力,和諧才有活力,和諧才能可持續發展。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不斷消除那些不和諧的因素,創造和諧的一切,那麼和諧社會就會如期而至。 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進步,就是各地區、各區域共同發展,就是每一項事業可持續發展。讓人和社會都和諧,讓社會與人齊發展。 和諧則是人對自身與社會、自然的進一步認識,其實溝通也是和諧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諧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愛”、“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以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傳統文化中,都蘊涵著和諧的思想。一個中學生要想真正體味和諧,就要先從體驗社會和人生開始。 構建和諧學校促進學校發展 胡錦濤主席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學習班上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理論。這標誌著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曆史發展階段。和諧社會是中國現代化社會的最高價值核心和最高社會境界;和諧社會思想理論是中國人民在21世紀的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繼續改革開放,實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的思想基礎和新的思想理論。 教育發展是實現21世紀人才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學校 是社會結構和社會功能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對學校工作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諧校園終將成為和諧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對和諧社會是強有力的支撐。隻有和諧才能發展,隻有和諧才能不斷創新,構建和諧學校應該成為當前學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學校發展的著力點。如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構建和諧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學校發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和諧學校的概念
“和諧”一詞從字麵意思上講,是配合、和睦、融洽的意思,是多樣性相互包容、相互協調而形成的一種狀態、境界和目標。“和諧”貴在“和而不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同誌提出了“形成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局麵”,就是一種尊重“不同”、保護“不同”、協調“不同”的理念和意識。 就社會而言,和諧意在建立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我們的未來。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是構成社會的各個團體、各個團體的成員要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之間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體現出團體與個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學校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學校,就是要把學校建成一個能實現師生和諧相處,實現學校和教師、學生的雙贏的理想、穩定、融洽的團隊。 構建和諧學校體係龐雜,但核心是公平主義,是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係問題和如何優化配置校內外教育資源的問題,關鍵是民主法製。從目的來看,為的是師生能夠快樂的教育與學習。從目標來看,意在追求穩定的基礎上,著重於激勵,著重於營造學校的活力和創造力,踏著穩定的基石,追求學校和諧。從手段來看,必須著眼於啟動全校師生的力量。讓每一個師生既能增強主人翁意識,愛校樂教(學),奮發努力,又能富有強烈的責任感,為創造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學校環境貢獻力量,一定要營造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要為全體師生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鼓勵師生一切事情從自己做起,共同為學校發展銳意進取。 二、和諧學校的特征 1、依法治校、協調合作 和諧學校首先表現出的應是以人為本,教職員工當家作主,教師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維護和尊重,教師的知情權、參與權、意誌表達權、民主監督權和話語權得到充分的維護和尊重。在民主得到充分發揚的基礎上,學校各方麵的積極因素廣泛調動。同時,和諧學校還應是服從於國家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法則,切實按民主集中製製定政策,從而在依法治校的基礎上實現校內民主,實現團結協作。 2、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永恒主題,誠信友愛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和諧學校是要能夠兼顧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團體;能夠抓住影響公平正義的主要矛盾,應對各類矛盾和利益關係呈現出的多元交織和錯綜複雜的局麵;能夠實現教職工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機會、機製公平;能夠實現正氣上升,教育、教學和管理符合科學發展觀、;能夠真正實現製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機融合。 3、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和諧學校應是一所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學校。這體現在學校能用科學的方法管理教師,教師能用科學的手段教學,學校能依據市場化法則建立起競爭激勵機製。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一所和諧學校要能擺脫和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縛,堅持“四個尊重”,即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新,從而營造一種創新願望得到尊重、創新活動得到支持、創新才能得到發揮、創新成果得到肯定、創新勞動得到回報的和諧活力氛圍。 三、和諧學校的構建思路 1、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 構建和諧社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和社會協調等各個方麵,千頭萬緒,從其內部聯係來看,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切實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五個統籌”。構建和諧學校,就是要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與學校發展統一考慮,尋求更大範圍的統籌,學校發展要引領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隻有在和諧中才能發展,也隻有在發展中才會更加和諧。 2、以實現“三個和諧”為關鍵 和諧學校首先是人際關係和諧。我國古代名著《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切,在止於至善”,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師生關係、幹群關係和家校關係。 幹群和諧 要做到幹群和諧,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倡導做到“五要五不”,即: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諒解不指責、互相關心不冷漠。相互之間以坦誠和善待相處,營造既有直率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又有信任與支持的和諧氛圍,從而聚合起一種能發揮整體戰鬥力的優勢。(2)提倡做“三種人”:使領導寬心的人,不把難題上交;使下級舒心的人,不把責任往下推;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後搞小動作。(3)善於“經營”人心:在處理幹群關係時,管理者要十分注重把人心當作一項偉大的工程來“經營”,用光明前景激發人心,用豐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關懷溫暖人心,用教管結合淨化人心,用坦誠相待交換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4)正確處理幾種關係:做到校長有權不獨攬,支部監督不越權,工會協商不包辦,副職執行有主見,中層辦事要高效,一切圍繞目標轉。 師生和諧 師生和諧是學校發展的根本,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和關鍵。尊其師、重其道;親其師、樂其道。和諧的課堂氛圍常常是良好師生關係最直接的體現。所以,教師要像熱愛自己的子女一樣熱愛學生,並且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激勵每一個學生,友愛每一個學生,教好每一個學生,依靠每一個學生。同時學校也應該要求學生熱愛老師,虛心求教,尊師重道。尊師主要是要尊重教師創造性的勞動,惟有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新型的師生關係。 家校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