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留戀的歲月2(2 / 3)

它死了,我把它埋葬在這片僅剩的森林中——它愛著的地方,我似乎有義務這麼做,我感覺我似乎虧欠了它什麼。作為人類,我向它贖罪!它的眼神我久久不能淡忘或許是永遠,我想到自然,或許自然正用同樣的眼神望著人類,而當自然滅亡的這一天,也就是人類的死期。自然正用眼神與人類溝通著,不是嗎?而人類是否能讀懂這一種眼神呢?在這

之後,我們向自然贖罪!

尋找美的答案

世界千變萬化,疑問層出不窮,答案也同樣是豐富多彩的。那麼何謂美的答案呢?黑格爾曾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各人的思維理念各不相同,原來美的答案也同樣是各色斑斕的。而我們尋找美的答案,如同讓生活更加絢麗,讓平淡的生活因為我們的態度更加美好! 在巴塞羅那有許多令人心迷的建築,其中有個最為生動名為巴特羅公寓的建築就誕生於偉大的建築師安東尼·高迪之手。一位女士有幸搬人後,卻百般抱怨這奇異的建築怎麼也容不下她的一架鋼琴。這時我想巴特羅公寓的構型的確獨特新穎,卻不知高迪怎麼解決這位女士的疑難。而高迪給了她一句話的回答:您可以改拉小提琴!我想這位女士一定當即會笑出聲來,不但怨氣全無,說不準真會試著拉拉小提琴呢!現實中有豐富多彩的答案可以回答女士的抱怨,而我們為何不從中選取一些美的答案使生活更加生動呢! 當愛迪生的實驗室被一場大火一焚而盡時,他的兒子非常難過,也想盡力安慰父親。而愛迪生卻對著壯觀的火勢說道:幸好一把大火把我過去的錯誤一一燒盡,我又可以重新開始啦!如果是我,也許我會氣憤,也許我會氣餒,而看到愛迪生的話,我覺得我渾身充滿氣力啦! 人生也許就可以看作是一段尋求答案的曆程,一個場景,一段遭遇。我們付之於答案,各人的答案不盡相同,如果我們懷著欣賞的目光,塗之以美麗的答案,生活想必更加地美好,讓人充滿向往。 不久前一次放學我被迫不能騎車回家,等了一會兒公汽也沒有著落,於是我就幹脆步行回家。其實這在我很自然,我也似乎特別鍾情於步行,盡管路途“遙遠”。一路上我不自覺地左顧右盼,的確平日匆忙回家,何時顧及身邊的看似單調的景致。不自覺地我還哼起了一首久違的老歌,心情越發覺得舒暢。倒是有人好奇地投來目光,也許覺得我這種年齡背個大書包輕閑走路的人很少見吧。最終我花了50分鍾才步入家門,出了一身汗,可感覺卻無比的好。我想當時我可以氣衝衝地搭“的士”趕回家,甚至打電話向家長求援,但是我很慶幸自己給平凡的生活點綴了一滴“美的答案”,使我多年以後仍可回味那段50分鍾路程上平凡又似乎新奇的一點一滴。

生活正是如此,你自己可以使它更美麗,當我們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欣賞它,它的確如同一首待,一幅畫或一段樂曲。

美於這一刻

走吧,快點。 嘿,把球帶上我們要踢。 似乎不再需要人為的亮光,黑葡萄在這輕紗籠罩下顯得更水靈,令人覺得盈滿了幸福。因為月色是朦朧而夢幻的,銀盤是耀眼奪目的。 不曾覺得中秋有什麼意義,以前總覺得看看月亮就沒什麼了,月餅我是從來不吃的。要麼在下晚自習回家的路上看看影子是否清晰,要麼在家裏向窗外對寄滿相思的黃袋袋再發射一些訊號——特別希望能送給奶奶。盡此而已。 但是這一次有著特殊的意義,在經曆了這麼多個第一次。第一次不再讓媽媽洗衣服,第一次不再讓父母呆在我身邊,第一次享受住校的滋味,第一次覺得不勞而獲地從取款機中拿出錢。然後,第一次一個人在外地孤零零地過中秋。 中秋節的前一天是星期六,到表叔家去蹭了一頓飯後還額外獲得一盒月餅的獎勵。。很大的一個包裝精美的盒子,通體底色為熱烈喜慶的紅色,盒蓋中央有一豎行像是用線繡上去的五顏六色的彩帶——頗像某些少數民族的服飾上扯下的一塊布,彩帶中央有著“錦繡中秋”四個字。錦繡,這盒子確實有著節日濃鬱的氛圍,提到我們的523,往那一放,好象這片天地都隻剩這盒子,其餘的都遜色。到超市去逛了一圈,看到五花八門的零食都想買,不過回過神來錢是自己的,中秋是一個人過的,不象以前提早幾天零食舊已悄悄地擺上桌了。狠下心,買了幾罐飲料,等著今晚的荷塘月色。 於是晚上九點多鍾523的全體成員出動了,本想去欣賞荷塘月色的我,被另外幾個運動細胞特別發達的趕到了操場上。我倒還真被晾在一邊啃著甜得膩死人的月餅。我覺得需要找個最佳角度來欣賞月亮,明晚要上晚自習,而且523的陽台是背對月光的。 盡管這天並不是真正的中秋,但月色是美滿的,我後退著走著走著,情不自禁地躺在地上。即使是人造草皮,即使有霓虹燈照亮半邊天,可嫦娥居住的地方的魅力是無可抵擋的。 這半邊布滿銀色的天空,我仰視著透出隱隱約約黑影的銀盤,突然發現月餅的含義,吃到嘴裏的是甜,嚐到心裏的是苦。甜是用來隱藏說不出口的苦罷了。猛地我想尋找另外一個問題的答案:做月餅的人們,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呢? 第二天的月色告訴了我答案,月光把層層浮雲照透,其實相思是可以穿透距離,而他是載體。這一刻的美我會銘記。

生動過的夢

我忘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在日升月沉的上海,我穿過時光紛雜的剪影,漫無目的地看絢爛的霓虹,看一張張陌生的麵龐,漸次滑過,麻木不堪!

我是個會暈車卻又喜歡坐車的孩子,尤其是在上海。我知道那的公車上的玻璃總是鋥亮鋥亮的。 我向往那種透過玻璃,莫不做聲,凝看一切的時光。仿佛一切都隻是稍縱即逝的幻景,仿佛我早已看盡繁華。然而每當我經過複旦時,我總不敢再往外看。可能是我被過度的興奮衝昏了頭,抑或是我相信將來我會在這裏,一呆三四年。 於是,我努力地抑製住那份莫名的,沒有來路的激動,靜靜地閉上雙眼,麵無表情,事實上我的心早已如岩漿般載浮載沉,盡管我還是麵無表情。 早聽人說,複旦的正門並不像他所創造的成就那般恢弘。我沒有看過它的正門,但我堅信這一說法的真實性。複旦是名校,但並不虛華,正如當年搞絕密任務的複旦同誌,一度消失在這個多彩的星球,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人們記住了他們“兩彈一星”的成就,卻忘記了他們的姓名,因為人們從未知道過。 無數個屬於複旦,原本應當金光閃耀的名字在悄無聲息中漸漸被汩沒。這是複旦同誌的偉大選擇,他們不甘於中國寂寞,不甘於複旦寂寞,寧可自己在放肆的風中孤獨的老去。 所以我姑且把複旦定義為“孤獨的璀璨”。 在某一個節日的晚上,我桀驁地站在風中,雙手插在口袋,任思潮奔騰放縱。驀地,煙火騰空而起,我看著它是怎麼地綻開光彩,怎麼地釋放那轉瞬的光華,看見的,我記住了它們,看不見的,恐怕這輩子也隻能沉溺在那虛無的火藥味中了。 我是一個有著懷舊情調的孩子,看著眼前的複旦,我又意猶未盡地想起那個滄桑年代的複旦。我想弄清楚,在那盈滿動蕩的地獄,複旦是怎麼地乘風破浪,怎麼地在彌散著血腥的空氣中吮吸氧氣與雨露。 我看見那一張張稚氣的書生麵龐有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五卅慘案未能泯滅複旦學生昂揚的心,反而激起了更高的救國浪潮,他們腳步鏗鏘! 在那個傷逝的季節,櫻花放肆的頹敗,憔悴的枯槁散落一地,但複旦並沒有因淒景而彷徨,戰死的,毫無怨言;活著的,繼續綻放那堅貞的鏗鏘樂章! 所以我又把複旦定義為“堅貞的鏗鏘”。 朋友們總說我是個憂傷的人,我想他們是說對了。我一直都停留在我的那些所謂美好的回憶中,殊不知我在漸漸被扼殺。 我總不斷地想起複旦,因為我知道,潛沉的夢想能使禁錮的心重生! 後記:這是我很久以前寫的,時光想是在指縫間穿梭的風,一轉眼,就過去了。這個曾經生動的夢也被我忘記了。現在我才知道,那時的我有多麼的不知天高地厚。

雜而不亂歸於大同

有些吃力地,翻開曆史那沉重的書頁,不時會看到“雜”的蹤影。先有春秋戰國群雄割據九州,而後,秦始皇結束了這一混雜的場麵,統一了天下;再後來三國鼎立,均分天下,之後被魏晉取代;然後是南北朝的混戰由唐結束;接著五代十國的兵荒馬亂被北宋終結,

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由雜亂到統一的循環,仿佛這是個亙古不變的定理。而曆史,在這不停轉動的巨輪中,悄然已走過了漫漫千百年。 “雜”對我們的影響卻遠不止曆史,若有幸遊一遊大江南北,看一看各地的民風民俗民習民居,你便會知道“雜”字的影響力是多麼非凡。就拿各地民居而言,徽州是鹽商麋居之地,所以那裏的建築“曲折如才子筆”,潔白的粉牆,黝黑的屋瓦,鱗次櫛比的獸形鬥拱,還有高昂的牆頭和參差的造型,無不透露一股“賈而好儒”的氣氛;如果是去福建,閩南客家的建築會給人以堅如磐石、團團圓圓的審美感;若是來江南的園林,在幽幽曲徑,翼然亭閣之中,你不禁吟哦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詩句;而要是你登上了巍峨壯美的長城,感受到的卻是蕩盡羈塵、豁然開朗的氣勢。僅是一個中國,建築的風格就是如此迥異,氣象萬千。但就是這看似雜亂無章、毫不相關的構建風格,卻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磚木結構建築體係,在世界建築之林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於是我們從中看出了建築藝術的開朗,將“雜”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藝術的包含性可見一斑。 我竟發現,這大千世界多的是雜亂卻條理分明,不隻從人文領域來看,在城市精神中“雜”也體現得如此清晰。從我身處的這座可愛的城市看,傳統與洋派、時尚與懷舊,世上任何一種文化都可以在這裏找到落腳點。也正是因為有了一種海納百川、兼容包並的大氣胸襟,上海雜而不亂,有條不紊,反倒散發出一股混合的迷人,讓人為之陶醉。 還想蒼茫中原大地,56個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華兒女。 還想百家爭鳴,三教九流,它們同被稱為中華文化。 在時間與空間的交彙處,所有的“雜”融合到了一起,不分疆界,包含於這神奇的宇宙。 倒是真符合這樣的一個標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提倡“雜”,因為若是沒有“雜”,也就不會有“大同”。由雜到同,這是我的一點感悟。

放飛孩子

從前有個人,他養了一隻鷹,後來這鷹逃走了。幾天後,在山上發現了鷹的屍體。主人想不出為什麼鷹會無緣無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開鷹腹,才恍然大悟。 原來鷹在籠中,養尊處優,竟失卻了獵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餓死了。 孩子是一群終究要離開籠子的鷹,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隻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曆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隻能獨自去麵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 然而,試看今日之中國,哪裏沒有鎖在籠中的“鷹”?他們從沒有經過曆練,他們從來都是在父母的嗬護下小心地生活。上學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幫助背書包;生活嘛,有父母幫著洗衣洗被,幫著穿衣服係鞋帶;甚至去夏令營,也有父母準備好足夠的食物,足夠大的裝髒衣服的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