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注意力及其訓練1(2 / 3)

總之,從現代的資料來看,注意狀態既與皮質相聯係也與皮質下結構相聯係,它們在不同注意形式的調節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注意的種類

根據產生和保持注意時有無目的性和意誌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

(一)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不隨意注意)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誌努力的注意。例如,在上課時,老師在講台上展出一台新儀器,學生們自然地注意著這台儀器。在安靜的閱覽室內,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轉過頭去注意那個聲音。這些都屬於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人和動物都具有的初級注意。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麵:刺激物的特點和人的內部狀態,同時這兩方麵的原因也是相聯係的。

1.刺激物的特點

(1)刺激物的強度。任何相當強烈的刺激,例如,強烈的光線,巨大的聲響,濃鬱的氣味,都會使人不由自主地加以注意。強烈的刺激固然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對引起無意注意起主要作用的是刺激物的相對強度,即與這個刺激物同時出現的其他刺激物在強度上的對比關係。一個強烈的刺激如果在其他強烈刺激背景上出現,可能不會引起人的注意;相反,一個弱的刺激出現在沒有其他刺激的背景上,則會引起人的注意。例如,在喧囂的工地,即使很大的聲音也不會使人們注意;而在寂靜的夜晚,輕聲細語,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除了刺激物在強度上的對比關係外,還包括刺激物之間在形狀、大小、顏色、持續時間以及活動和靜止等方麵的對比關係也是吸引無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刺激物之間在上述方麵的對比關係特別明顯,特別醒目,就很容易引起人的無意注意。例如,許多圓形中的一個三角形,孩子群中站一個大人,萬綠叢中一點紅,許多斷續而短促的聲音中的一個長聲音,大街上霓虹燈的不斷變化等,都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新異性是相對於個人的經驗而言的。新異性是引起無意注意的刺激物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新奇的刺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複的習慣化刺激不易吸引和維持注意。可以把刺激物的新異性分為絕對新異性(該刺激物在我們的經驗中從未有過)和相對新異性(該刺激物在我們經驗中有些熟悉但又感到新奇)。對新異刺激物的注意和探究稱為好奇心。新異刺激物對注意力的吸引和維持,與我們對它的理解程度有關。如果我們對這種新異刺激物毫不理解(絕對新異性),雖然可以引起一時的注意但卻難以維持長久的注意。如果我們對新異刺激物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相對新異性),為了求得進一步的理解,就會引起強烈的注意,長時間地維持注意。可以認為,引起注意更多的是刺激物的相對新異性。

2.人本身的狀態

無意注意雖然主要是由外界刺激物引起的,但也取決於人本身的狀態。同樣一些刺激物,由於感知它們的人本身的狀態不同,可能引起有的人注意而引不起其他人的注意。屬於人本身的狀態有以下幾個方麵:

(1)需要和興趣。凡能滿足人的需要(不論是機體的、物質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需要)、符合人的興趣的刺激物容易成為無意注意的對象。請回想一下在某次旅行快結束時,你感到非常饑餓卻又找不到餐館,這時你對周圍環境感到了什麼?你可能很注意路旁的食品廣告、店鋪裏散發出來的食品氣味,甚至也許把所看到的每一家店鋪都看成是餐館。這正是需要和期待等心理因素對無意注意的製約作用。你閱讀中國的章回小說往往愛不釋手,你可能注意到作者常常在描寫關鍵而緊張的情節時,突然有意停止寫道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對後事的興趣引起了你對小說的持久注意。

(2)情緒和過去經驗。回想一下,你最近感到喜悅或悶悶不樂時的情緒狀態是怎樣影響你對周圍事物或對他人的注意的。你可能覺得人們對你讚賞或不理睬似的,其實,這正是情緒影響了你的注意的選擇方向,使你對世界的觀察添上了色彩。過去經驗也明顯影響著注意的指向。人們看報時所注意的消息往往不同,這多半是由於其知識經驗不同之故。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隨意注意)是服從於預定目的、需要作意誌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務、自覺地把某些刺激物區分出來作為注意的對象。有意注意是一種高級的注意形式。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在個體發展的過程中,有意注意最初是通過兒童與成人的交往而實現的。成人的言語指示從兒童周周的對象中分出某種由成人命名的物品,使兒童的注意產生選擇性的指向,並使兒童的行為服從於活動或與該物品相聯係的任務。這時,兒童必須注意指示所要求的物品或物品的某些特征而離開自己的直接意向。隨著兒童的成長,通過獨立提出任務,兒童開始把自己的行為建立在自我命令的基礎上。開初,兒童的自我命令以外部言語的方式來支持自己的注意。在隨意注意進一步發展的進程中,這種外部支持便逐漸內化、簡約化,轉變為內部言語的方式來控製、調節和維持意識的穩定選擇。在有意注意中言語(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人類獨具的高級的注意形式。

有意注意雖然也像無意注意一樣受人的情緒、過去經驗和興趣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是以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的,而不像它們對無意注意的影響那樣是以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的。例如,無意注意直接受興趣的製約。但是製約有意注意的卻是問接興趣,即對活動的目的和結果的感興趣,而活動本身可能並不直接吸引人。

有意注意的維持必須作出一定的意誌努力。要維持穩定的有意注意依賴於下列一些條件:

1.在從事某項活動時要加深對活動的理解

有意注意是服從於活動任務的注意。對活動任務的意義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越強烈,那麼,為完成這項活動任務所必需的一切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2.要清楚地了解活動的具體任務,不斷組織自己的行為

清楚了解活動的具體任務對於把注意維持在所要完成的活動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明確了活動的意義,有了實現活動任務的決心和願望後,隻有清楚意識到活動的具體任務才能組織自己的行為將自己的注意集中於所要完成的活動。

3.運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

在活動的進程中經常提醒自己,特別是在要求加強注意的緊要關頭,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對組織注意起著重要的作用。

4.排除外界的幹擾,創造習慣的工作條件

外界幹擾不利於注意的堅持,應設法采取措施,排除與完成活動任務無關的幹擾。例如,保持環境的安靜,降低幹擾聲音的強度;預先把工作的地方收拾整齊,把一切可能妨礙工作的東西都去掉,把工作需要的一切物品都準備齊全,布置好適當的照明條件以及建立起習慣的工作條件,都有助於注意的集中和維持。

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雖然有區別,但是在人的活動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因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這兩種注意的參加。倘若單憑無意注意去從事某種工作,那麼,不僅工作會顯得雜亂無章,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難以持久。同時,任何工作總會有困難或幹擾,總會有單調乏味的過程,因此有意注意的參加工作才能完成。然而單憑有意注意從事工作,就要進行緊張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時間久了,會使人感到疲勞,所以必須有無意注意參加,工作才能持久。在人的每項具體活動中,往往既需要無意注意也需要有意注意。

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活動中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例如,一個人偶爾為某種活動所吸引而去從事這種活動,後來才意識到它具有重大的意義,於是自覺地、有目的地去從事這種活動,並且在遇到困難和幹擾時仍保持對該活動的注意,這就是無意注意轉化為有意注意。相反,有意注意也可以轉化為無意注意。例如,在剛開始做某件工作時,由於對它不熟悉,不感興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這件工作上。經過一段時間後,對這件工作熟悉了,發生了興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誌努力或不要求有明顯的意誌努力而繼續保持注意。這就是有意注意轉化為無意注意。但是,這種無意注意仍然是自覺的、有目的的,隻不過不需要意誌努力罷了。這種注意形式稱為有意後注意。即事先有預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誌努力的注意。

(三)環境注意和自我注意

根據注意指向對象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區分為環境注意和自我注意。對外部世界的對象和現象的注意稱為環境注意;對自己的身體、行為和觀念的注意稱為自我注意。環境注意和自我注意也稱為外部注意和內部注意。

把注意區分為環境注意和自我注意僅具有相對的意義。人的注意往往不斷地、迅速地轉換對象,而不是長時間地全部集中於環境或集中於自我。例如,當你想起自己或被人提醒,你將要去參加演講比賽時,你可能把自己作為注意的中心;而當你進入會議廳開始演講打量著聽眾的反應,注意自己的發言稿時,你在演講中可能忘掉了自己,此時環境便成了你注意的中心。同時,外部刺激會導致注意指向於自我,內部注意也會導致注意指向於外部刺激。此外,環境和自我都不是一元的。自我像環境一樣,都是一種十分複雜的刺激。在自我注意時人依情況而關注於自己的某些特點,例如身體的某一部位、某種行為、某種觀念和情感等。自我注意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於自我注意,人能夠窺測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了解自己的異常反應,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

自我注意和環境注意是交互抑製的。當你在觀看你十分感興趣的關鍵性比賽時,你覺察不到自己的內心狀態,甚至身體不適也沒有注意到;而在一個單調的環境中,你就更容易注意到自己的機體感覺。在一項研究(Pennebaker& Lightner,1980)中,讓被試跑相同的距離,一種情景是跨園跑,風景不斷地變,另一種是枯燥單一的環境,結果是雖然都感到累,但在豐富環境中跑時速度更快、較不累些。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考試焦慮的學生特別容易自我注意,過多注意自己,因而分散了對當前工作的注意,結果反而降低了成績。口吃的學生也特別容易自我注意,這樣就愈加口吃。對於這些學生,有效的心理治療的方法是使他們的自我注意轉向於對環境的注意或對工作的注意。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