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注意力及其訓練1(3 / 3)

注意的範圍也稱注意廣度,是指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觀察到對象的數量。最早進行注意廣度實驗的是哈密爾頓(Hamilton,1859)。他在地上撒一把石彈子讓被試即刻辨認,結果發現被試很不容易立刻看到6個以上的彈子,如果把石彈子以2個、3個或5個放成一堆,被試能掌握的堆數和掌握一個個石彈子數一樣多。以後,心理學家用速示器在0.1秒的時間內呈現彼此不相聯係的數字、圖形、字母或漢字,研究結果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廣度是:黑色圓點8~9個,外文字母4~6個,幾何圖形3~4個,漢字3~4個。

注意廣度的另一種形式是感知在時間上分布的刺激物的廣度。例如在接收電碼中常常要求感受高速度連續呈現的刺激物,這就涉及注意在時間上的廣度問題。陶布曼(Tauboman,1950)用計時器連續呈現一個短促的音或閃光,每次呈現的刺激數量不等、呈現速率也有變化,然後叫被試說出每次呈現的數量。視覺刺激呈現的速度過快,會產生融合現象。聽覺卻可以感受更高的頻率。一般地說,刺激物數量越多,呈現速度越快,判斷的錯誤越多,而且越趨向於低估,這種傾向對於視覺刺激物來說更加明顯。

注意的範圍受下列兩方麵因素的影響:

1.知覺對象的特點

在知覺任務相同時,由於知覺對象的特點不同,注意的範圍會有很大的變化。例如,讓被試注意用速示器呈現不同特點的外文字母,結果發現,對顏色相同的字母要比對顏色不同的字母的注意範圍要大一些;對排列成一行的字母,比對分散在各個角落上的字母的注意數目要多一些;對大小相同的字母,比大小不同的字母所能注意的數量要大得多;對組成詞的字母的注意範圍,比對孤立的字母所注意的範圍大得多。即是說,知覺對象越集中,排列的越有規律,越能成為相互聯係的整體,注意的範圍就越大。

2.知覺者的活動任務和知識經驗

知覺對象相同,如果人的活動任務不同或知識經驗不同,注意的範圍也會有變化。用速示器呈現不能構成詞的一些字母,要求受試者說出字母寫法上的錯誤,這時,他能知覺到字母的數量,比單純要求他說出有些什麼字母時的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為要說出字母寫法上的錯誤,就要更仔細地辨別每個字母的細節,其任務要困難得多。又如,用速示器呈現一句中文句子,我們的注意範圍就遠比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要大得多。這是知識經驗不同之故。

(二)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久暫特性。

要使注意持久地集中在一個對象上是很困難的。例如,當我們傾聽一種微弱的、剛剛能聽見的聲音(如鍾表的滴答聲)時,我們時而能聽見這個聲音,時而又聽不見,盡管我們這時仍集中注意傾聽著。短時間內注意周期性地不隨意跳躍現象稱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動搖)。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為2~3秒至12秒。研究表明,對於不同的刺激,注意起伏周期的持續時間是不同的,對聲音刺激起伏周期時間最長;其次是視覺刺激,而觸覺刺激起伏周期最短。注意周期性的短暫的變化,我們主觀上是覺察不到的,並不影響許多種活動的效率。

對注意起伏現象的解釋,有兩種理論假設。一種觀點認為,注意起伏是感覺器官對單一刺激局部適應的結果;另一種觀點認為,注意起伏與有機體一係列機能(如血壓、呼吸、神經元以及感覺過濾)的節律性變化有關。

有些注意起伏現象是可以克服的。例如,你時而會把它看成是頂端向著你,時而又會把它看成是底端向著你,很難穩定下來。但是,隻要你把它想象為一個有實物意義的圖形,例如一個台座(這時,它好像是頂端向著我們)或者一個空房間,三麵是牆,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這時,棱錐體好像是頂端背著我們),那麼,注意的起伏現象便消失了。

雖然,我們不能長時間地使注意集中在一個對象上,但我們卻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於一定的工作,並能完成該項工作。因此,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對一定活動的總的指向上,而行動所接觸的對象和行動本身可以發生變化。例如,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能要看教科書,要寫字或演算,雖然他所接觸的課文,所寫的字句或數字時刻在變化著,但是他的注意仍集中於完成作業這一項總的任務上。這時,他的注意是穩定的。

注意的穩定性與注意對象的特點有關。如果注意的對象是單調的、靜止的,注意就難穩定;如果注意的對象是複雜的、變化的、活動的,注意就容易穩定。注意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與人的積極性有關。如果人對所從事的活動持積極的態度,有濃厚的興趣,並借助有關動作維持知覺或思想進程,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思考,那麼注意就容易穩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對所從事的活動持消極態度,缺乏興趣,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不穩定表現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覺地離開當前應當完成的活動而被無關刺激所吸引。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無關刺激的幹擾,或單調刺激長時間作用的結果。無關刺激對注意的幹擾,既可以是外部的無關刺激,也可以是內部的無關刺激。那些與當前活動任務無關的突然的、意外的附加刺激,以及與個體情緒有關聯的幹擾都能引起注意的分散。研究表明,與注意對象相類似的刺激,比不同種類的刺激幹擾作用大;同樣的幹擾刺激對思維活動的影響大,對知覺的影響小;在知覺過程中,聽覺受附加刺激而分心的現象比視覺所受的影響更明顯。在長時間從事單調的工作時,由於疲勞的增長而使附加刺激的作用得到加強。在這種情況下,頭腦中可能浮現各種雜念使注意分散。事實上,在外界缺乏刺激的情況下要保持注意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外界缺乏刺激,大腦的興奮性就難以維持較高的水平,這樣就容易導致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進行兩種或多種活動時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對象的現象。記載最早進行這個問題實驗的是我國北齊時文學家劉晝(514~565),所謂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實難兩成(《劉子新論》卷一·專學篇)在西方,波爾哈姆(Paulham)最早進行了這個問題的實驗。他試圖一邊口誦一首熟悉的詩,一邊手寫另一首熟悉的詩,發現是可以做到的。雖然有時他也會寫出一個正在背誦著的詞,但總的來說,這種相互幹擾作用並不大。後來,發表過不少類似的研究報告。比納(Binet,1890)也觀察到,要兩手同時各做不同的動作是困難的。不過,他認為,如果兩手的動作能組合成像掃地、劈木頭或其他類似的協調動作,就不會有幹擾作用。

注意的分配是有條件的。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的複雜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動化程度都會影響注意分配的難易程度。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越是複雜、越不熟悉、越不習慣,注意分配就越困難;相反,注意分配就容易一些。既進行智力活動又進行動作操作,智力活動的效率可能比動作操作的效率,有明顯的降低。同時進行兩種生疏的複雜的智力活動是無法完成的。注意分配的最重要條件是,在同時進行著的幾種活動中,必須每一種活動是相當熟悉的,其中一種是自動化了的或部分自動化了的。人對於自動化或部分自動化了的活動,不需要更多的注意,而把注意主要指向於較不熟悉的活動上。這樣,同時輸入的兩種信息才不會超過人腦的信息加工容量,因而都能進行反應活動。其次,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如果建立起聯係形成了某種反應係統,這樣注意分配也就能夠實現。例如司機駕駛汽車的複雜動作,通過訓練後形成一定的反應係統,就可以不費力氣地完成各種駕駛動作,並且把注意分配到其他與駕駛有關的事情上。

在注意分配的實驗中,並沒有排除注意迅速轉換的可能性。因為嚴格地同時給被試以兩種不同的刺激,注意的分配是很困難的。因此,同時完成的兩種活動所需要的注意很可能既有注意的轉移也有注意的分配,是注意的轉移和分配的結合。

用複合器做的實驗表明,嚴格地同時給被試以兩種不同的刺激,注意分配是很困難。複合器的構造是在一個劃分為100的圓刻度盤的表麵,有一根迅速轉動著的指針,當指針經過某一刻度時就響起一下鈴聲。要求被試在聽到鈴聲的同時,指出指針所指的刻度數。結果表明,被試所指的度數總是或大於或小於鈴聲響時的度數。這說明,人通常是先注意一個刺激,經過短暫的時間間隔後再注意另一個刺激的。

(四)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或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例如,前兩節課聽一門功課,後兩節課又聽另一門功課,根據新的任務把注意從一門功課轉移到另一門功課上,這就是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與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地根據活動任務的需要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向另一個對象;而後者則是在需要注意穩定的時候,不隨意地改變了注意的對象。

注意轉移的測量指標,可以用從一種活動過渡到另一種活動所花費的時間,也可以用單位時間內工作的轉換次數和工作的正確性。例如,普拉托諾夫設計的一個實驗程序是這樣來測量被試注意轉移特點的。在該實驗中向被試呈現一張有49個方格的紙頁(大小為60cm2),方格內隨機地印有黑色字體的阿拉伯數字1~25和紅色字體的羅馬數字Ⅰ~XXIV。要求被試找出阿拉伯數字以遞增某數(如1或2)的順序排列,同時對羅馬數字以遞減某數(如1或2)的順序排列。例如,以遞增和遞減1阿拉伯數字和羅馬數字如下:1,XXⅣ,2,XXⅢ,3,XXⅡ,4,XXⅠ等。記錄和分析被試尋找排列數字的速度、錯誤數和運用的策略,就可以探明其注意轉移的特點。

注意轉移的快慢和難易,依賴於原來注意的強度。原來注意強度越大,注意的轉移就越困難、越緩慢;反之,注意的轉移就比較容易。有的教師喜歡一上課就測驗或發試卷,然後進入新課,這樣做教學效果往往不好,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測驗或試卷上的分數十分注意,以致很難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新課上來。

注意轉移的快慢和難易,還依賴於新注意的對象的特點。新注意的對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興趣,注意的轉移越容易。反之,注意的轉移就越困難。

注意的上述特征是密切聯係的。活動的效率不僅取決於是否具有注意的某一特征,而且取決於在完成一定活動時如何把它們正確地結合起來。同時,通過生活實踐的訓練,人的注意的特征也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在生活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注意的上述特征,也反映了人們的個性差異。

注意的個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