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注意力及其訓練2(1 / 3)

第二章注意力及其訓練2

(一)個性傾向性對注意的製約作用

個性傾向性對注意有明顯的製約作用。個性傾向性決定著注意的內容和注意的動機,影響著注意狀態。

需要和由需要而引起的對事物的期待,會改變一個人注意的方向和狀態。例如,在沙漠中口渴的人,會強烈地注意水源出現的細微跡象,一旦看到一個小水塘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水災中的人則可能更注意天氣晴朗,對一個小水塘可能不會引起多大的注意。對事物的強烈需要、對重要生活事件的緊張期待,會產生緊張的注意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感受性急劇提高、思想清晰,情緒高漲、精力集中、行為反應加快。

興趣、特別是在專業活動中所形成的職業興趣使注意指向的對象常有固定的範圍。不同職業興趣的人,看報紙上的新聞、看書店中陳列的圖書,注意的範圍明顯不同。即便是同一對象,由於職業興趣的不同,注意的側麵也不同。例如,建築師對於大森林中的參天樹木,往往作為良好的建築材料加以注意,而畫家注意到的則是大自然的美景。

價值觀對於生活中哪些事物和現象最吸引人的注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個人來說,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有價值?都是他根據自己的價值觀作出選擇的。因此,對於符合個人價值觀的事物,就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吸引他優先予以注意。在人生、審美、職業、婚戀等方麵哪些事物和現象經常最吸引人注意,這種注意狀態的內容和動機也就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不同個性類型者的注意特點

不同個性類型的人的注意特點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出個人在注意的風格和中心方向上的穩定特點。

有人(Fenigstein,Schemer& Buss,1975)將個人自我意識的穩定特點區分為公我意識(public self—consciousness)和私我意識(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並設計出問卷來測定自我意識的不同類型。公我意識強的人將注意力集中在社會場合中別人怎樣看自己這個焦點上,注意自己的外部言行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他知道將和不同意自己意見的人交往時更容易調節自己的表達態度,以便友好平靜地相處,在外部壓力下易受暗示。而私我意識強的人則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感受上。當與不同意自己意見的人交往時,他更可能始終如一地表達自己的態度,而不顧忌他人的態度反應,在外部壓力下不易受暗示。

歸因控製點的研究表明,有的人常常把行為的因果關係歸因於對自己來說是外部的東西(如工作難度、運氣等),認為自己對於環境是無能為力的、自己是莫名其妙的環境的犧牲品。這種人的歸因控製點在外部,稱為外部控製者。有的人經常把行為的因果關係也因於對自己來說是內部的東西(如性格、能力、態度、努力等),認為自己是可以控製環境的,自己不是環境的犧牲品。這種人的歸因控製點在內部,稱為內部控製者。許多研究表明,內部控製者比外部控製者更善於控製自己的注意方向,更積極地選擇和構造輸入的信息(Wolk&Ducette,1974)。因而,內部控製者更敏感地注意手頭的工作,更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做好工作(Davis& Phares,1967;Lefcourt,Lewis&Silverman,1968;Lefcourt& Wine,1969);而外部控製者更傾向於被新異的無關刺激所分心。

有人(Byme,1964)觀察到人們對待危險刺激時控製注意在忍受一敏感維度上的兩種行為方式。對危險刺激敏感者,可能更主動地觀察環境中是否有危險物,而忍受者則傾向於避開危險物。對於心理上的危險(如不愉快、矛盾心理),敏感者通常對它進行仔細的考察形成理智的解釋。而忍受者則企圖不去想它,尋找借口忘掉它以回避心理上的危險。因此,當他們接收到與自己態度相對立的信息時,其反應就不同:忍受者集中注意於支持自己的信息,回避與自己態度對立的信息,他們還回避注意自己疾病的最初症狀,甚至還回避關鍵性反饋信息。這樣,忍受者的注意風格使得他們愈益與多數人不同,更不願意正視生活中不愉快的方麵(Olson& Zanna,1979,Mischel,Ebbesen& Zeiss,1973,Graziano,Brothen& Bercheid,1980)。

注意的另一個性差異是對刺激的需求(Sales,1971)。有一種人尋求複雜的、奇異的和強烈的刺激。這種人稱為感覺衰減者或高感覺尋求者。他們對輸入的感覺刺激的神經傳遞的衰減水平很高,他們的耳朵好像塞了棉花,眼睛好像蒙上了毛玻璃似的,因此,要維持經驗到的刺激水平,就要增加外部刺激的強度。相反,感覺擴大者(低感覺尋求者)的內部加工器似乎一直在放大輸入的刺激,因而對外部刺激的需求低,喜歡細微的刺激,喜歡輕音樂和寧靜的環境。當環境缺乏刺激(如感覺剝奪情境)時,高感覺尋求者就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尋求刺激,如吹哨、圍繞著床轉圈子、觸摸牆壁或陶醉於豐富的幻想世界裏。他們對自己的內部感受十分敏感,痛閾極低,難以堅持單調的實驗作業(Zuckerman,1974;陳仲庚、張雨青,1988)。

形成注意個性差異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對這個問題,目前還研究得很不夠。蘇聯學者認為,人的神經係統活動的一般類型特征是注意個性差異的基礎。能長時間集中注意是神經過程強度的表現。注意的轉移依賴於神經過程的靈活,即依賴於興奮與抑製交替的速度。神經過程的惰性使注意難以轉移。然而,與個性的其他特征一樣,注意的個性差異也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並且注意的穩定特點與人的需要、職業有密切的聯係。因此,注意的個性差異是人在生活實踐中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此外,還應看到,有的人的注意的穩定特點可能是一種病理現象。例如,精神分裂病患者對新異刺激的注意就比正常人明顯衰減。

注意的理論

注意的實質是什麼?什麼原因引起注意和不注意?對於這些問題給予理論上的說明,曾經是早期實驗心理學的興趣中心。馮特在他的《心理學引言》(1911)一書中第一章的標題就是意識和注意,認為注意的焦點就是統覺。而統覺又是馮特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詹姆士(James,1890)認為注意的實質是意識的聚焦和集中,把注意看作他創造的意識流的一個重要特性。但是,從20世紀20年代起,由於行為主義和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興起,注意完全被排斥於實驗心理學的研究之外。直到50~60年代,心理學家才對注意理論的研究又重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一方麵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實踐中提出了許多與注意有關的問題,需要心理學家給予解答,同時也由於認知心理學的迅速發展,積累了許多實驗資料,對注意這種心理現象有了較多的了解。這裏僅介紹認知心理學中關於注意的三個主要理論。

(一)過濾器理論

過濾器理論的基本思想是,注意受人的信息加工係統的結構的限製,某些特定類型的輸入信息可以通過過濾器得到進一步的加工而得到識別,而其他的信息則不能通過。因此,過濾器理論一般要解決下列幾個問題:(1)信息加工係統中有多少個過濾器?(2)過濾器處於信息加工係統的什麼位置?(3)過濾器以什麼原則進行工作來選擇信息的?

1.早期選擇模型

布羅德本特(Broadbent,1958)在其《知覺和交往》一書中最先提出注意的過濾器理論。盡管它在今天隻有曆史的意義,但了解該理論對於認識注意理論的發展仍然是有益的。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製。來自外界輸入的信息是大量的,這些感覺信息將通過大量的平行的感覺通道進行加工。但是人的神經係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是極其有限的,於是在信息加工的某一階段就出現了瓶頸口。為了避免係統超載,就需要過濾器加以調節,選擇出一些信息進入高級分析階段,而其餘的信息則迅速衰退。通過過濾器的信息受到進一步的加工而被識別或存儲。一個通道通過信息同時就關閉其他通道。當環境需要的時候,過濾器又轉換到另一個通道,使有關信息通過;同時阻斷其他通道,不讓信息通過。因此該理論也稱為單通道理論。他認為,過濾器位於語義分析(知覺)之前對輸入信息的通過或拒絕完全是由刺激的物理屬性決定的,不需要信息加工係統的高級分析階段參與活動,即不需要已有知識經驗對輸人信息的作用。

布羅德本特用過濾器模型是這樣解釋注意現象的。在他設計的一個雙耳分聽的實驗(1954)中,向被試的雙耳同時呈現一定的刺激,例如,

右耳:8,5,2

左耳:1,7,6

呈現速度為1秒鍾兩個數字,要求被試以兩種方式進行再現:(1)以耳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所收到的信息(如,852,176);(2)以項目出現的順序進行再現(如,81,57,26)。根據要回憶的信息量(6個項目)和呈現速度(每秒2個),布羅德本特預計正確再現率為95%。但在這兩種實驗條件下,再現都低於期望值:以第一種方式再現,正確率為65%;以第二種方式再現,正確率僅為20%。如果事先不對被試規定再現方式,多數被試選用第一種方式。布羅德本特對實驗結果的解釋是,每隻耳朵是一個通道,過濾器隻允許一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在以耳朵為單位再現時,被試隻需轉換通道一次,因而再現效果較佳。以項目出現順序再現時,被試至少需要在雙耳之間作三次轉換,他不能注意每隻耳朵的全部項目,一些信息迅速喪失,因而再現效果較差。

這種過濾器理論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現象。例如,在雙耳分聽實驗中,事先規定被試隻對一隻耳(如左耳)輸入信息進行追述(追隨耳),而不追述另一及耳(非追隨耳)的輸入信息。結果是,對追隨耳的信息被試能很好地知道,對非追隨耳的信息常常不能識別,但特別有意義的信息(如被試的名字)卻能夠識別。顯然,布羅德本特的過濾器模型是無法解釋通過非追隨耳的特別有意義的信息為什麼能得到識別這個問題的。因為布羅德本特的過濾器是按全或無的原則進行工作的,是依據刺激的物理屬性來選擇信息的,同時輸入的信息也不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互作用。

2.衰減模型

特雷斯曼(Treisman,1964)的衰減模型認為,有機體總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係統中存在著某種過濾器。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不是按全或無原則工作的而是按衰減的方式工作的;並認為許多通道都能對信息做不同程度的加工。至於過濾器在信息加工係統中的位置問題,特雷斯曼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語義分析之前的,被稱為外周過濾器;二是在語義分析之後的,被稱為中樞過濾器。前一種過濾器對刺激的特點進行級差性選擇,即對輸入的感覺信息給予不同程度的衰減而不是完全阻斷感覺輸入。她假定長時記憶中已儲存的項目具有不同的激活閾值。當輸入的信息(追隨耳的)通過過濾器未受到衰減時,能順利激活長時記憶中有關的項目而得到識別;當輸入的信息(非追隨耳的)通過過濾器受到衰減時,由於強度減弱,因而常不能激活長時記憶中相應的項目,因而不能被識別。但特別有意義的項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閾值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識別。因此,選擇注意不僅取決於感覺信息的特征,而且取決於中樞過濾器的作用。中樞過濾器在信息選擇中起積極作用,它是根據在回答反應組織中起著巨大作用的範疇、語義特征進行選擇的。由於強調了中樞過濾器的作用,人們把它稱為中期選擇模型。

3.晚期選擇模型

該模型首先由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Deutsch,1963)提出,後來由諾曼(Norman,1968)加以修訂。該模型認為,所有的選擇注意都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過濾器位於知覺和工作記憶之間。注意的選擇依知覺的強度和意義為轉移。事實上,該模型假定信息到達了長時記憶,並激活其中的項目,然後競爭工作記憶的加工。這個模型強調了中樞控製過程,選擇注意就是加工係統中這個控製的一部分。通過它,某些信息的編碼被選擇出來作進一步的係列加工。諾曼把這個機製稱為相關機製,即對相關刺激作出反應。選擇注意就是這個控製機製用來使人集中加工特定信息的結果,是一種主動的過程。

這個模型能很好解釋注意分配現象,因為輸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也能很好解釋特別有意義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因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這些項目激活閾值是很低的。但是,這個模型看來是不經濟的,因為它假設所有的輸入信息都被中樞加工,這就不能很好解釋早期選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