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谘詢與會談技巧1(2 / 3)

淡黃色幾乎能與所有的顏色相配,但如果要醒目,不能放在其他的淺色上,尤其是白色,因為它將是你什麼也看不見。深黃色一般不能與深紅色及深紫色相配,也不適合與黑色相配,因為它會使人感到晦澀和垃圾箱的感覺。

白色:純潔神聖妖豔幹淨

黑色:冷漠正統嚴肅死亡沉重恐怖

黑色具有高貴,穩重,科技的意象,許多科技產品的用色,如電視、跑車、攝影機、音響、儀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麵,黑色的莊嚴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場合的空間設計,生活用品和服飾設計大多利用黑色來塑造高貴的形象,也是一種永遠流行的主要顏色,適合和許多色彩作搭配。

體態語的交流功能

人類交際有兩種渠道:語言的和非語言的。非語言交際指的是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它在交際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個美國學者曾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作了一個量的估計,認為語言交際最多隻占整個交際行為的3%左右。Samovar則更為肯定地說: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麵對麵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隻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美國的研究還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隻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麵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由此可見,非語言交際在人類的整個交際過程中有著語言交際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語言交際的方式很多包括體態語、客體語、環境語、副語言等。本文將重點探討非語言交際的一種方式。

體態語屬於人類交際活動中非語言交際的一種,即以人體本身及其活動(包括全身活動和局部活動)作為交際媒介進行表情達意的那一部分內容。戴維艾伯克龍比稱: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說明用身體說話是一種表情達意的藝術,這在西方國家表現得比較明顯。體態語包括表情、視線、手勢、身勢、動作、體觸等內容。下麵我們就從手勢、身勢這兩個小側麵對比一下中日文化差異。

一是手勢的文化差異。

人們說:手是行為語言的嘴巴。由於手勢可以傳達比較複雜的意思,可以獨立交流思想,因此在不便使用語言的情況下,往往借助手勢。即使在使用語言的情況下,手勢也能起到輔助作用,不僅能夠吸引聽話人的注意力,而且能夠把話說得有聲有色,使人獲得特別深刻的印象。但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按照自己的文化習慣去理解,就有可能造成誤會。下麵說一個實例:

石家莊市某中學組團到日本訪問參觀回來後帶隊老師對日本人的認真精神深有感觸,並寫成文章登在地方報紙上。因筆者本身是學日語出身,所以對帶日本字樣的文章比較敏感,拿來一讀發現一處誤解,一處因不了解對方文化習慣用自己一方文化習慣來理解造成的誤會。帶隊老師為證明日本人的認真精神,舉了兩個訪問期間親身經曆的例子,一是到機場迎接的日方工作人員,將鮮花不給上前接花的團長,不給女士,非要給本次活動的主角學生;另外一個例子是參觀陶瓷廠,對產品的合格率之高和質檢之嚴發表感慨時,日方陪同人員作出的解釋,即如果工作不認真就會被省略號的代之以動作,用手作刀割脖子狀。不知是因為沒翻譯在場,自己擅自理解,還是翻譯的過錯,最後該老師留在腦裏的信息是如果工作不認真就會被砍頭,並暗自佩服日本的處罰之嚴厲,恨不得中國也效仿之,以嚴把質量關。其實日方人員的手勢是解雇的意思,因為解雇的日語是首脖子的意思,日本人習慣用這一手勢來表達解雇的意思。

下麵,我們再來看一下其他中日手勢的一些特殊含義。與人相遇打招呼時,中國人大多是擺一擺手示意,而日本人則是鞠躬或是較深地點頭。雙手合十放在胸前,在中國用於祈求、懇請、祈禱,而在日本還用於表示感謝和抱歉。

日本人將雙手的食指豎起放在頭部上方的兩側,喻指某某人生氣了。拉鉤即相互鉤住對方的右手小拇指,表示立誓守約。

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手勢是雙手握空拳將右拳放在左拳上作摩擦狀。

食指和拇指鉤成圓圈,其餘指向上。在中國表示好極了、同意、一切正常等意,而日本人則用這個手勢表示錢。

中國人表示錢意時,是用拇指和食指作數錢狀。在日本,豎起小拇指表示情人。在日本,O與@所表示的意義十分明確。O表示正確合格、勝利等積極的概念。@表示錯誤、不合格、失敗、不行等消極的概念。

用手勢示,就是用拇指和食指或者將雙手臂舉過頭圍成一個圈表O,而用雙手的食指或者雙臂交叉表示@。在語言的使用受限製時,人們會用此手勢傳遞行與不行、錯與對的息。

日本人不理解或不習慣的中國人手勢有很多,在跨文化交際時應予以注意。例如,用食指或筷子指人或物,或者用下指人或方向;表示明白了、決定了時,雙手擊掌或拍一下腿;用手指沾口水數錢或翻書頁;生氣時拍桌子;蹺二郎腿;持坐姿時卻在不停地抖動腿等。

二是身勢的文化差異。

日本人最具特色的姿勢動作是鞠躬、跪坐和點頭。日本人之間問候時,基本上是施鞠躬禮。據統計,一個本公司女職員每年平均要鞠躬66.5萬次,可以說日本人要入社會必須先學會正確地鞠躬。在日本,根據對象、場合、恭敬程度的不同,低頭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平常與同事打呼隻要15度鞠躬就行;麵對重要客戶或長官時,必須3度鞠躬;在正式道歉時,除了說對不起外,還應45度鞠躬,並且輕數一二三,然後才能慢慢抬起頭來,絕不能含糊。

在學校、公司一般都是坐在椅子上,但在家庭裏,日本人傳統上一直是坐在榻榻米上的。坐在榻榻米上的正確坐叫端坐(日語:正座),把雙漆並攏,雙腿彎曲,臀部放在腳的腳窩處。端坐很累了,時間長了腿會發麻的。

輕鬆的坐有盤腿坐和橫坐。盤腿坐主要是男性的做法,女性主是采取將雙腳向側麵伸出的橫坐姿勢。

在兩個日本人交談時,習慣相互點頭表示在認真地聽著對方講話,是禮貌的表示。女性點頭的動作較小,但頻率較高相比之下,男性的點頭則是收下顎,且頻率低。年輕的女子點頭剛好相反,她們是輕輕地向前伸出下顎,這樣的點頭於女孩子來講很有魅力。

一般來說,無論是站立還是坐在椅子上,雙腿交叉或叉開都顯得不禮貌,尤其是女性更要避開這兩種姿勢。中國人坐時常常無意識地抖動小腿或腳後跟,給人以煩躁不安、壓抑、枯燥乏味等不好的印象。

在中日之間有一些共通的動作,例如,點頭表示同意(日本還表示在認真聽對方講話);搖頭表示否定;歪頭表納悶、思考、想事情;搔頭表示不好意思、難為情等。以上從三個方麵粗略地探討了非語言交際中中日文化異的差異,非語言交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跨文化交際中著意想不到的作用,互不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各自抱著自有的尺度去衡量對方,處理不好很容易發生歧義,阻礙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體態語是由人體發出的具有表情達意功能的一套圖像性符號,包括人的麵部表情,身體姿勢,肢體動作和身體位置的變化,是人類重要的交際手段之一。體態語由個人發出有社會共知含義,並有可能對交際對象產生影響和發生作用。體態語的曆史,無疑比任何自然語言的曆史都要久遠。有人猜測,在自然語言產生之前,人類的祖先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體態語信息進行交際的。

與體態語的曆史相比,體態語研究的曆史要短得多。對人類體態語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臘的亞裏士多德,正式研究則從達爾文開始的,他在1872年出版的《人類和動物的感情表現》一書中提出人類和動物的表情有許多相似之處。對體態語進行了係統研究的當推伯德維斯裏,他在1952年出版的《體語學導論》中提出身勢學的理論。法斯特的《體態語》是反映體態語研究成果的另一代表之作,被人們稱為非語言交際領域行為科學家所做研究的總結。自此之後,體態語成為一門新的邊緣科學,不斷有新的研究成果

體態語在交際中有五種基本功能:重複、補充、替代言語行為、調節和否認交際事件的真實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替代功能。人類特殊的成員個體在不能或不便使用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表情達意的情況下,以同一思維結果為出發點,以情感意義相對應的體態語言替代口頭語言或書麵語言。體態語言的這種能在情感意義上替代口頭語言或書麵語言的功能,我們稱之為替代功能。

聾啞人使用的手語港口碼頭和海輪軍艦上使用的旗語,體育競賽中仲裁人員使用的判決語,崗亭上交通民警指揮人流的手勢語,都屬於替代型體態語言。

體態語的替代功能主要見於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種是用體態語交流簡潔明了,更加突出主要信息比如在比賽場上,周圍人聲鼎沸,運動員相互之間隻要打個以示勝利的V字手勢,彼此就信心倍增。

第二種是在特殊場合下,用體態語交流比較含蓄、得體。比如在公共場合,有人言談舉止無禮,他的朋友想用言語指出他的缺點又怕傷了他的自尊,隻好向他使眼色,以阻止其行為。

第三種情況是言談話語已成多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四種情形是因環境阻礙,人們隻能用非言語符號進行交際。比如特警就有一隻有他們才懂的特殊體態語。他們在解救人質時,為了不打草驚蛇,隻好使用手勢或眼神傳遞信息。

(二)補充功能。有聲語言的表達有時是蒼白無力的,非語言行為可以對語言行為起到修飾和描述的作用。據國外心理學家測定:人們在表達思想感情時,55%的內容需要借助身體各部位的姿態和動作,38%借助聲音,而隻有7%借助語言。通過眼神、麵部肌肉運動、手勢、身姿等諸多無聲的體態語將有聲語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動化,以達到先聲奪人耐人尋味的效果,且能充分彌補有聲語言表達的乏力和不足。

例如,一個人犯了錯誤以後,一麵檢討,一麵以沉痛或後悔的表情來表明自己的心情和態度。體態語長於表現微妙模糊的意念流動,有利於將深層複雜的情感內涵整體傳送出去,縱深表意能力強,往往通過簡短的造型組,就能成功凝聚直達內心的內容,達到千言萬語說不清,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這對於弱化言不盡意,書不盡言的障礙,產生理性邏輯之外的語言深層共鳴是非常寶貴的。

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對溢美之詞習以為常,對阿諛奉承深惡痛絕時,一次微笑的讚許,一個真誠的吻,背上得到友好的一拍,都會令人心動,催人上進。體態語在這裏不僅為言語表達作了最好的注解,而且還交流了情感,給交際對象帶來了比言辭更神奇的力量。

(三)強調重複功能。體態語可以強調或重複要闡述的某個信息,在言語交際中有較強的輔助作用。頭和手的動作常常可以對所講的話起強調作用。例如,講話人說:我們一定要清除不正之風、同時,他頭向前傾,伸出手掌或拳頭用力向下壓去,以表示態度的堅決。又如,你告訴某人,辦公樓在教學樓的西麵,同時用手指向西方給以重複。

(四)調節功能。調整式是指在兩個人或幾個人之間,信息交流暢通協調的動作。調整適用於交談的開始和結尾,以及聽者準備說和說者準備聽時的信號。交談時,人們常以手勢、眼神、頭部動作或停頓暗示自己要講話、已講完,或不讓人打斷。用非語言符號來協調人際對話結構,有利於信息傳達的準確暢達。

(五)否定功能。語言表達可以言不由衷,但體態語卻是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非語言行為所表達的意思可以完全與語言行為相反,而有時非語言信息往往更具有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