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谘詢與會談技巧1(3 / 3)

比如,當天真的孩子拒絕別人給他的食物時,他口說我不吃,實際上眼睛正緊緊盯著食物,還悄悄地咂嘴,表示非常想吃,隻是因為父母一再教導過不能隨便吃別人的東西才說不吃。又如,甲對乙說:你幹得真不錯。同時卻向丙使眼色表示不滿。

二、非語言交流的應用

非語言交流的文化差異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文化與語言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包含著語言,並影響著語言,而語言則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體態語和有聲語言一樣,是一定社會文化的產物,是世代相傳的,都是長期曆史和文化積澱而成的某一社會的共同習慣,為某一社會群體內的成員所共有,構成了該群體文化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體態語豐富了文化的內容。“體態語和文化密不可分,許多體態語都是文化習得的結果,體態語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環境決定”。體態語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一定的時期內表現出相應的時代特征。

曾經流行的體態語不複使用,原有的體態或是轉化了原先的意義,或是增加了新的內容,一些新的體態語產生並投入使用。最能體現時代性特征的是禮儀體態。

例如,舊社會我國男子見麵時彼此打躬作揖,女子則道萬福,普通百姓見皇上或達官貴人則下跪或五體投地,晚輩拜見長輩,徒弟拜見師傅也要行叩頭禮。而今天則是最為流行的握手,沒有老少、尊卑、男女之分。

在美國,男士曾經流行戴禮帽,進入交際場合,脫帽便成了典型的禮儀形態。然而,當代美國的男士們戴禮帽者寥寥無幾,當然也不存在脫帽行禮了。體態語最重要的屬性是差異性,這種差異性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文化積澱的結果。

不同的民族之間在體態語方麵存在差異。例如中國人常以豎起大拇指表示誇獎,豎起小指表示輕蔑,但是日本民族以豎起大拇指表示老爺子,豎起小指則表示情人,在英國豎起大拇指表示要搭乘別人的車。雙手舉起,掌心向外,這一手勢在英國表示聽眾安靜;在希臘則是一種侮辱性行為。

中國人見麵時多以握手致禮,而英美諸國的人們多用擁抱和接吻。在同一民族區域內,不同的地方在體態語方麵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客人接受主人的敬茶,通常恭身雙手接茶,以示謝意;而在福建、廣東、廣西地區,客人則用右手食指彎曲點觸桌麵,像叩頭一樣表示謝意。

體態語的文化差異情況也是如此,其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同一個含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體態語表達方式。例如,在宣誓時,英語國家的人是右手掌張開,右臂高高舉起,有時還要將左手放在《聖經》上,也可以是右手高舉《聖經》;而中國人宣誓所采用的是國際共產主義者致敬的動作,即右手緊握,手心朝外舉過肩頭;日本人則是右手指並攏,右手臂斜向上舉起。在表示肯定或同意時,中國人通常點頭,而日本的阿伊努人把雙臂擺到胸前並上下搖動,馬來西亞內地的黑人把頭向前猛衝一下,印度的旁遮普人把頭向後猛仰,斯裏蘭卡人將下巴以弧線向下低垂然後移向左肩,而孟加拉、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非洲某些國家中的人則把頭左右搖擺,同我們表示否定或不同意時的搖頭動作無多大區別。

其二,同一體態語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這是非言語交際行為中的假朋友,即貌合神離的行為,在理解和仿效中最容易出問題”。例如,OK這一手勢的含義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中國人習慣表示的是零;美國人表示很好、很棒、了不起;法國人表示的是零或無;日本人表示的是錢;某些地中海國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或希臘等國則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汙穢動作。

有些動作在中國漢文化中一般隻表示一種含義,在別的文化中就可能表示多種不同的含義。例如,在中國,有人在談話或作報告時常常有一種下意識的動作:兩手相鉗,兩個拇指互相搓動。做這一動作的人並不表示任何含義,最多隻是一種悠閑自得的表現而已。然而,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這一動作卻含有揚揚自得、閑極無聊、極其無趣或煩躁不安等多種含義。

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中,同一個手勢或動作也可以傳遞各種不同的信息。例如,在我國,握緊拳頭既可以象征團結和強大,又可以表示憤怒和威脅;低頭不語既可以是悲傷、沉思或抗議,又可以是內疚、羞愧或回憶。離開了語言所提供的信息和周圍的環境因素,是很難理解其所載信息的。

其三,有些體態語具有高度的地方性,僅使用於某一特定的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這類體態語往往不為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例如,中國人或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為難時,常常手撓頭,並深吸一口氣同時發出嘶的響聲,美國人則沒有這一動作,他們對中國人或日本人做上述動作常常不解其意。又如在中國學校,學生上課以坐姿端正,目視教師等為禮貌。而在英語國家學校課堂上,學生坐姿比較隨便,大學生甚至還可以將雙腳放在前麵的椅子上,而在中國的大學中,這一姿勢卻是極不尊重老師又無課堂紀律的不良行為。

非語言交流的陷阱

幾年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個人行為表現給人的印象7%取決於用詞、38%取決於音質、55%取決於非語言交流。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想而知!

回想一下你曾聽過演講的演講者或教師。誰更讓你記憶猶新?是那個形象更生動、引人入勝的,還是那個隻傳達信息的?這並不是說你得取悅於麵試官(請千萬不要給他/她說笑話!),而意味著你們的對話應該更為積極互動。如果你說你對為該公司工作的前景非常興奮,但沒有流露出任何熱情,你的話則過於平平。不妨微笑一下,時不時做做手勢,表現出你的精力,使麵試經過令雙方都很愉快。

以下是一些需要提防的非語言陷阱:

握手:這是你與麵試官的初次見麵。如果他(她)伸出他(她)的手,卻握到了一隻軟弱無力、濕乎乎的手,那麼這不是一個好的開端。你握起手來應該是堅實有力的,但不要太使勁,你的手應當是幹暖的。當你剛到麵試現場時,用涼水衝一衝你的手。如果你的手發涼,就用熱水衝一衝。手掌心對溫度調節尤其敏感。

你的姿勢:站如鬆、坐如鍾。我們不是在說“推彈杆”姿勢,隻不過讓你表現出精力和熱忱。無精打采的姿勢看上去疲憊不堪或漫不經心。照照鏡子或拍段錄像審視一下自己。

眼睛交流:用眼睛看著麵試官。不要瞪視,因為它顯得太有進攻性。麵試官說話的時候,偶爾地冷眼瞥一下他/她的手。如果你在說話的時候總是不停地環視房間,你則顯得缺乏自信或對所談話題感覺不舒服。

你的手:說話時做些手勢是很自然的。但太專注於手勢可能會分散人的注意力。另外,避免說話時觸摸你的嘴。當你在打電話時在鏡子裏看一下你自己。你很可能在麵試中用的是同樣的手勢。

不要坐立不安:沒有什麼比撫弄頭發、按筆帽、腳拍地,或不由自主地觸摸身體某部分更糟糕的了。

準備你將要說什麼很重要,而實踐起來更重要。非語言的交流比起語言交流來更能說明問題。

做好非語言交流的小小提示:

1.先自我介紹,再伸出你的手。

通常是高職位的人或者女人、長者先伸手,表示願意與對方握手。如果他們沒伸手,你應該等待。若是對方非常積極主動地先伸出手來,你一定要去回握,否則不但讓對方感到窘迫,也顯得你不懂禮儀。

2.握手時,要與對方目光接觸,麵帶笑容,目光接觸顯示你對別人的重視和興趣,也表現了自信和坦然,同時還可以觀察對方的表情。

3.當你伸出手時,手掌和拇指應該成一個角度,一旦你的手與別人的手握在一起,你的四指與拇指應該全部與對方的手握在一起。“死魚”式的握手特征之一就是不用拇指。

4.握手要有一定的力度,它表示了你堅定、有力的性格和熱切的態度。沒有力度的手就是“死魚”式的手。但又不要握得太緊,好像要把對方的骨頭都捏碎,顯得你居心不良。

5.握手時間約為5秒,若少於5秒顯得倉促,如果握得太久顯得過於熱情,尤其是男人握著女人的手,握得太久,容易引起對方的防範之心。

6.如果你的手容易出汗,千萬要在握手前悄悄把汗擦幹。

讓孩子學會非語言交流

(一)在遊戲中學習

除了用語言與人溝通,人們也在不斷地用身體語言、麵部表情與人交流。非語言交流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如果孩子不注意養成這方麵的習慣,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吃虧。

非語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問題:

談話的方式和語調談話的方式和語調與其他人不同步,對方會認為他說話的樣子很怪。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對方離得太近、太遠或者不恰當地拍打對方的身體,都會使對方感到不舒服。

體態和姿勢體態是孩子們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內容,太隨便或太懶散的姿勢,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興趣,盡管孩子並不會真的這樣想。

目光接觸對方談話過程中,注視對方麵部的時間占整個談話時間平均3%~6%左右。太多或太少都會被視為不禮貌。

聲音無論是語言(語調、聲音高低和強弱)還是非語言(歎息、呻吟、噪聲等)的情感交流,聲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類的小習慣,也可能會招來其他人的反感。

物質因素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穿著對他人有可能產生的影響,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非語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麵是幾個有效的小遊戲:

猜測情感(4~6歲)

把某一句話說5遍,用錄音機錄下來,每遍語氣都不同,表達5種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達歡喜、疑問、氣憤、憎恨、恐懼5種情感,孩子猜對1種得1分,然後讓孩子說一句話,努力學習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情感字謎(6歲以上)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員參加,先準備好2張卡片,每張寫上一種情感,例如,快樂、傷心、害怕、擔心、恐懼、瘋狂等。由年齡最小的開始,任取一張卡片,然後在3分鍾內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說話,其他人猜測,猜中者保留卡片,並由他繼續進行下一輪。遊戲結束後,卡片最多者就是贏家。

“哨音”遊戲(7~12歲)

從電視上錄下一個適合於孩子年齡觀看的電視劇,然後,把聲音關掉,隻讓孩子看畫麵,要求他們描述劇中人物的情感。當孩子說對演員的某個表情、體態或姿勢所體現的情感,就記1分。然後,加上聲音重新播放這一鏡頭,來檢查孩子的答案。

溫情提示:

讓孩子學習“閱讀”非語言情感,讓他們理解情感交流的每個細致之處。

情感交流需要對正常的語言交流方式(如體態、身體語言、麵部表情、語氣等)都非常了解,孩子了解了正確的站姿、坐姿、行姿等問題,就會在與人交流、溝通時占據優勢。

情感交流也包括人們說話的方式,有些孩子在這方麵比較欠缺,需要家長的幫助才能理解語氣、講話速度等所表達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