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向講述者提問
在傾聽的過程中,適當地就所聽到的內容提出一些相關問題,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溝通技巧。這一方麵能及時澄清傾聽者在理解信息方麵可能存在的誤解,保證獲得信息的完整性與準確度;另一方麵,又能向講述者表明你一直都在很關注地傾聽他的講述,鼓勵和引導講述者把發言引向深入。
比如,青少年谘詢者在傾聽子女抱怨他們的谘詢者偏心,不喜歡他們時,不妨說,我很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你列舉了很多谘詢者偏心的事例,我也能夠相信,谘詢者可能也有不對的地方,但你有沒有想過從自身找找原因?你自己還有什麼做得不夠的地方嗎?從而引導青少年求助者更全麵地思考問題,更深入地表達自己。
5.複述
複述是指傾聽者用自己的語言來重新表達講述者的意思。在溝通中利用這種方式能夠確保傾聽者直接而迅速地領會說話人的真實意圖,及時修正解碼信息和解釋信息過程中的偏差,增加理解信息的準確度。
比如,子女在聽到青少年谘詢者講述見義勇為時,可以說,您剛才說見義勇為有時候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嗎?通過複述,既能澄清傾聽者認識上的誤區,又能讓講述者更加細致詳盡地進一步闡釋所講內容,增進溝通成效。
6.不要輕易打斷講述者
青少年谘詢者——青少年求助者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不要輕易打斷求助者的談話,而隻能在講述者談完了自己的意見或看法時才能作出適當的評論。很多傾聽者總喜歡在說話者還沒有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正在思考的時候插話,猜測求助者的意圖,以表現自己的易於溝通,但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引起講述者的反感,從而導致溝通困難。
7.不要說得太多,主動傾聽關鍵所在
如前所述,在聽的過程中,當然可以伴隨一些以增進聽的成效為目的的適當的提問和複述,但決不可本末倒置,轉聽為說,誇誇其談。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谘詢者經常容易不自覺地犯這種錯誤,原本是想要聽青少年求助者談談他們在學校裏的情況,但往往是求助者一開口,家長就順藤摸瓜,隨意牽扯,從學習努力到尊敬谘詢者,從校園文化到網絡癡迷,洋洋灑灑,一發而不可收。
結果是求助者沒說上一兩句,谘詢者就說一籮筐。從而使一次以溝通為目的的交流活動變成了一場收效甚微的空洞說教。當然,要掌握主動傾聽的藝術,需要的是長期的探索和有意識的訓練,但隻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積累和細心地體會,不斷實踐,一定能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在家庭式谘詢中,學會說話成為青少年求助者發展過程重要的裏程碑,也是年輕青少年谘詢者渴求的目標,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另一種重要的技能,即傾聽。事實上,在每天的溝通過程中傾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花費在傾聽上的時間,要超出其他溝通式許多,美國學者曾做過統計,結論——溝通行為比例可能正因為我們每天用於傾聽的時間如此長,以至於我們忽略其重要性,認為它很簡單,可不費吹灰之力,但事實上,我們回顧一下,有多少次我們誤解了別人的話?有多少次我們沒有弄懂求助者的意圖?我們在與別人的談話中,獲得了多少有價值的信息?
8.傾聽怎樣作為個人成長經曆
好像葉子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脫離母體一樣,我開始掉頭發了,在那個瑟瑟的季節。
我以前有一頭美麗的長發,可以吸引所有人羨慕的目光,可我甚至還來不及和它們說一句挽留的話,就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像一縷縷青煙似的離我而去,無聲無息。至少,我聽不到落發的聲音。
話說回來,這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幹完的吧。初三的生活,壓力和忙碌填滿了整個天空,我開始整晚整晚地熬夜。我房間的燈成了長明燈,每晚父親起來,總是心疼地勸我:“女兒啊,快睡吧!”見我沒反應,他就幹脆坐在我旁邊,催我快點寫。一夜複一夜,父親也蒼老了好多。
在落發的日子裏,洗頭對我來說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每當洗頭用的盆箍裏被頭發覆蓋的時候,我總是有股想哭的衝動。我想象著未來的我,頭發會不會所剩無幾,甚至會不會素麵朝天。
父親急了,趕緊跑了好幾條街去給我買茶籽泡。這時,我的長發也徹底跟我斷絕關係了,我剪成了短發。
每晚上完晚自修回到家,我總可以看到客廳裏一邊是茶籽水,一邊是藥,沒日沒夜地熬啊熬啊熬……秋風夾著細雨使勁地吹著,把空氣都搞得像自己一樣糟糟的。學習上的重負,加上日益稀少的頭發,一步步地把我推下懸崖。終於,在那個狂風怒吼的晚上,我爆發了,我把責任全推給了父親,我哭著怪他那時隻會催我,不會罵我,要是那時他罵罵我,我可能就不會掉頭發了。當時我也覺得自己強詞奪理,可是……
那天,我和父親又為這事翻了臉,我心痛得趴在桌上抽泣起來。父親拿來梳子,慢慢地幫我梳頭。他總是這樣,輕輕地一邊撫摩我的頭,一邊默默地用梳子在我稀少的頭發上來來去去。回憶起來,在我落發的日子裏,父親總是盡心地照顧著我,有時,他甚至比母親還要細心,隻要聽到什麼東西能治脫發,不管外麵是大雨傾盆還是寒氣襲人,他會義無反顧地幫我去買。唔,他還老是騙我說,我每次隻掉兩三根頭發。其實,不止的。
這時我聽到一種聲音,很輕很輕,似斷似續,但又不絕如縷,在我的耳邊飄啊飄。那聲音是那麼緩慢,我下意識回頭瞧了一眼,隻見我的幾縷頭發正慢慢地飄落,父親站在那兒,原來那是我落發的聲音!那輕微細小的聲音,講著父親對女兒愛的故事,彌漫了整個房間,把我,也包圍在了濃濃的父愛中。
其實,父親的愛伴著“無聲”的落發,一直把我包圍著,隻是我一直沒查覺罷了。
我聽到,我的頭發自由落下的聲音,伴著一點憂傷,但更多的是預示著希望的開始,就像落葉一樣吧,來年還會被大地喚醒的;我聽到,父親以前“快睡吧”的催促聲,浸滿了對我的愛;我聽到,茶籽在水中翻沸的聲音流淌著父親走街串巷為我買藥的腳步聲;我聽到,父親用吹風機為我吹幹濕發的“嗚嗚”聲,悠然告訴我,父親為了我,什麼都不怨;我聽到,父親為了我的事,曾經偷偷哽咽的聲音,但從來沒有歎息聲;我聽到,他在撫摩我頭發時的心疼,可他從來不說;我聽到……我聽到……
我現在聽到的,是永恒的愛。精英人群的心理良藥
(一)選定時機和目標,後定場合與內容
選定時機和場合如同設計場景,確定目標和內容如同編寫劇本。理想的談話時機與場合能為最佳的談話效果提供先決條件,明確的目標與內容,能使談話有的放矢,水到渠成。
1.選定時機和場合
理想的談話時機一般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問題發生後,這時談話可使問題不至發展嚴重,影響不致擴大,當事人也不致心存僥幸,再犯類似錯誤。如果事過境遷,感受不再強烈,再談就顯得不重要了。
第二種:當事人冷靜後。對於性格急躁的膽汁型求助者,要在他(她)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幫助(她)分析原因,權衡後果。否則會使事態激化,問題愈加複雜化。
第三種:求助者主動征求意見時。此時的求助者就像海綿一樣最易接受忠告。
第四種:求助者工作有成績時,在求助者工作績效有了初步評判後,趁熱打鐵,及時讚揚,他會鼓滿風帆,一往直前。談話的場合對談話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在適當的場合,谘詢者的專心致誌會使求助者覺得備受重視而生發肺腑感念之言。反之,則會使談話功虧一簣。
比如,隨便找個地方跟求助者談,以自己的心態和理解,不失時機地先批評兩句,既討好了求助者,又推卸了責任。他橫插上一杠,你精心準備的開場白。細心設計的談話步驟預期的談話成果以及張開的充滿溫情的笑臉,都可能泡湯,甚至可能導致轉移主題,節外生枝。你就是說得天花亂墜口幹舌燥,他依然給你個悶葫蘆或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
你再真誠的話語,聽到他人心裏都會走樣。有時,談話正入港,來了請示工作的,扯了半天,打發走了;剛拾起話題,又來電話,出來進去布置一番。談話對象被晾在一邊,好容易培植的情緒又回到了起點,如同演戲,在漸進高潮而未達到高潮時陡然拉幕,肯定讓觀眾失望甚至喝倒彩。因此,谘詢者與求助者談話最好在一個安靜得不受任何幹擾的場所單獨談,一對一的晤談。
2.確定目標和內容
一次談話改變一個人或解決所有問題?每次都能一言驚醒夢中人?顯然不是現實的。一個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求助者改變看法也非一日之功。所以,不要期望太高,希望過大。隻要拉近了情感距離,就是很大的成功。他佩服你、依賴你、相信你心裏有他,他會心情愉快,信心倍增,經常向你請教,你的思想何愁融不進他的思想裏?要寫出好的劇本必須廣泛搜集生活素材。谘詢者談話前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先了解求助者的稟性、思想、愛好、能力、具體事件的真相以及他的精神困擾。然後冷靜思考,用什麼方法啟發他,用什麼資料說服他,用什麼語言打動他,用什麼誠意感化他,用怎樣的思維方式看待具體事件,希望他在哪方麵有所改進,谘詢者會給他哪些幫助。有備而談,方能有的放矢,談到求助者心裏去,說得求助者樂意接受。
(二)先要耐心傾聽,後要言而不煩
劇情的發展是由劇中人物的語言衝突表現出來的。談話這個詞的本義就是兩個人或許多人在一起說話。不是演講講話,更不是唱獨角戲。所以,谘詢者與求助者的談話必須是雙向的。作為知識型的谘詢者,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空洞說教喋喋不休的填鴨式講話的聽筒。谘詢者要說也要脈絡清晰,言簡意賅並且是在傾聽之後。
第一,耐心傾聽。
耐心傾聽是有人格魅力的谘詢者具備的基本素質。首先,傾聽有利信息的反饋。在係統理論裏,反饋是指組織各部分的情況互相交流,如發現任何部門偏離方向可以加以矯正。學校的每一個求助者是這個係統的一個環節,少了反饋這一環節,有些問題很可能迅速惡化。所以,谘詢者要借談話之機,多聽取反饋意見,尤其是反對意見。其次,創造自由自在順暢談話的傾聽氛圍,使求助者暢所欲言,吐露心聲。谘詢者要以寬闊的心胸和極大的耐心去傾聽。讓他把話說完,給他機會解釋,不要防護抗拒,不要打斷爭辯,不要急於下結論,也不要過於沉默,在這種情境下談話,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第二,要言而不煩。
谘詢者的語言應該條理清晰簡明扼要。現實中,有的谘詢者喜歡羅列許多理由,無主次無重點無邏輯性,嘮嘮叨叨,重複拖遝;有的谘詢者喜歡做流水賬,把以前的經曆津津有味從根談到梢,從頭說到尾,繞了半天卻回不到主題上來,聽者焦急無趣又無奈;有的谘詢者話語裏沒有一句至理名言,沒有一絲真知灼見,沒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甚至沒有一點真情實感。如此蒼白無力的語言,怎麼打動人心?怎能說服人,讓人生敬佩之情?而語言是否有見地,說服力是否強,是與人知識多少,學曆深淺成正比的。谘詢者隻有不斷豐富知識文化修養,才能厚積薄發,言簡意賅,說出有質量有分量有感染力的話。
(三)先揚後抑,重評輕批
為了使談話雙方心理距離貼近,谘詢者與求助者的談話應先選擇求助者的典型事例給予表揚肯定。情感基礎夯實以後,再以評為主給予必要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