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發高血壓疾病的因素2(1 / 3)

第一章 引發高血壓疾病的因素2

精神緊張

人突然遇到危險時,就會驚恐得心跳加快,血壓驟升,麵色蒼白,手腳冰涼。這是人體生理狀態下的應激反應,即在神經係統的調節下,促使腎上腺素類物質迅速增加,心血管係統使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應付在危險狀態時主要髒器對供血的需要。當然,危險消除後,這個過程也就隨即消失,血壓也就恢複到原來的狀態。但是,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一個人經常遭受強烈的刺激,心理處於緊張狀態,他的正常生理過程受到幹擾,就會轉變為異常的病理生理過程,從而引起高血壓病。如駕駛員、消防隊員、報務員以及工作高度緊張的科研人員等,患高血壓病的可能性增大。

醫學研究發現,生活在簡樸而精神相對安定環境中的人群,大都與此病無緣。但同一種族者遷入環境緊張的工業化城市以後,高血壓患病率明顯提高。

由此可見,精神緊張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原因。

心理的變化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髒“怦怦”跳動;憤怒、焦慮時則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這是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的表現。這種情緒狀態如果持續下去,並且結合其他生理條件,就有可能造成心血管功能紊亂,出現高血壓病等。實驗發現,在痛苦、憤怒和恐懼時,都容易使血壓升高。因此,有憂慮、恐懼、憤怒、敵視情緒的人,最容易發展成為高血壓患者。

從人格特性中可以看出,高血壓病的患者往往是有雄心壯誌,好爭強,好激動,具有廣泛敵意,對自己要求過高,總想在工作中有成就,而常感到時間不夠用和有壓力;以及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固執、保守,過分耿直;有的則是多疑敏感,自卑膽小,常有不安全感。一般說來,對社會環境的迅速變化在心理上適應良好者,血壓不易變化,而適應不良者,血壓則很易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波動。

總之,高血壓病除血壓調節係統發生障礙外,社會心理因素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遺傳因素

高血壓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見,其直係親屬的血壓水平比同齡非直係親屬的高,雙親均有高血壓的子女發生高血壓的危險性大。雙親血壓都正常的子女,患高血壓的概率隻有3%,雙親血壓都高於正常的兒女,患高血壓的概率為45%;單卵雙生兄弟(姐妹)的高血壓相關係數可達55%。30年來科學家們將特發性高血壓大鼠近親繁殖培育成原發性高血壓大鼠模型,它們的後代幾乎100%患高血壓。以上資料說明遺傳因素的重要性,提示凡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應及早從幼兒時期起就采取預防措施,如少吃鹽,不飲酒,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控製飲食,避免過度肥胖,避免精神過度緊張,每年定期一次體檢,以便做到及早發現血壓異常和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

肥胖

脂肪不僅是人體代謝的主要能源,而且是人類發育健康所必需的物質。然而,人體中脂肪儲存過多而發生肥胖,不僅使人臃腫,行動笨拙,而且會增加心髒其他器官的負擔,甚至誘發高血壓、心髒病等。肥胖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經10~20年的隨訪發現,超重者中至少有60%的人發生高血壓病,肥胖人高血壓發病率是同齡組體重正常者的3倍。單有超重症狀的發病率是體重正常者的4倍,單有高血壓家族史症狀的發病率是體重正常者的3.6倍,二者同時存在的發病率是體重正常者的13倍。

在10%~15%的高血壓發病率中有10%~40%伴有肥胖或過重。超重者高血壓發生率增加,尤其是在年輕人(20~30歲)高血壓發生率為非肥胖者的1倍,而年齡在40~60歲肥胖者高血壓發生率是體重正常者的1.5倍。隨著肥胖的進行性增加,高血壓和心血管病的發生率也增加,尤其是男性。男性超重為正常水平的125%,收縮壓升高為正常水平的118%,而隨體重下降到正常水平的75%時,則收縮壓下降為正常水平的90%。超重者血膽固醇水平也輕度增加,在高血壓的基礎上易於發生動脈粥樣硬變。肥胖病人腦中風和冠心病的發生率也增加。中年男性體重超過30%時,猝死和心絞痛的發生率是體重正常者的5倍。腦中風的發生率是體重正常者的8倍。肥胖與高血壓同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二者並存其危險性更嚴重。另外,肥胖、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冠心病是一組相互聯係,互相因果的疾病,有“五病聯合綜合征”之稱,簡稱“五聯征”,這五種疾病一旦聯手“合作”,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而肥胖往往是“五聯征”的“開路先鋒”。

職業與年齡因素

年齡

高血壓病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統計資料顯示,40歲以下僅占總患病數的109/6左右,40歲以上占總數的90%左右。我國高血壓病與年齡因素統計資料表明,4~14歲發病率為0.86%,15~20歲為3.11%,20~29歲為3.919/6,30~39歲為4.95%,40~49歲為8.60%,50~59歲為11.38%,60~69歲為17.23%。由此可見,40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增加。

職業

職業與高血壓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在不同職業中高血壓病的患病率有較明顯差異。在工作繁忙而又緊張,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體力活動較少的職業,尤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業人員,如售票員、報務員、會計、科研人員等患病率高,農村高血壓患病率低於城市腦力勞動者,可見高血壓患病率易發生在腦力勞動的職業人群。

藥物的致病因素

糖皮質激素類

如潑尼鬆、地塞米鬆、氫化可的鬆等,可引起血壓升高。這類藥引起血壓升高的原因與鈉離子在體內瀦留有關。因為鈉離子瀦留,導致細胞外液增加,引起血容量、心排血量的相應增加而導致血壓升高。此外,如動脈壁內鈉含量增加,能促使高血壓病患者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一)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引起血壓升高的時間長短不等,短者1~2周,長者1~2年。因此服避孕藥的婦女應定期測量血壓。出現高血壓後即應停服避孕藥,改用其他避孕措施。避孕藥引起血壓升高的機製,目前醫學研究認為是藥物中含有雌、孕兩種激素的緣故。雌激素一方麵引起血漿血管緊張素含量升高,促使血管收縮而血壓增高;另一方麵是雌二醇具有鹽皮質激素的作用,可直接作用於腎小管而引起水鈉瀦留使血壓升高。

(二)止痛藥

如保太鬆、吲哚美辛等,可引起血壓升高,這類藥引起血壓升高可能與該類藥引起機體水鈉瀦留有關;其次,與該類藥抑製前列腺素合成,使血管趨向收縮有關。

(三)其他藥物

麻黃堿屬擬交感藥物,可使心髒排血量增加,小動脈收縮,長期大劑量應用可引起血壓升高。含麻黃堿的藥物如止咳定喘膏、麻黃素、呋喃西林滴鼻液等也同樣有升高血壓作用。另外,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可以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不適宜冠心病患者的食物

冠心病患者不能濫吃食物,有一定的飲食禁忌,這樣才能有助於控製病情。

首先,冠心病患者應該少吃糖。雖然糖對人體的作用非常重大,人體所需熱量的一半以上都是由糖類食物提供的,但是,並不是糖吃得越多越好。人們在正常的飲食中已經攝取了足夠人體需要的糖,有時甚至超過了人體的需要。因為我國的飲食結構主要以米麵為主,其中就已經含有大量的糖分。如果再在正常的飲食之外加甜食、糖果、巧克力等高糖的食物,就會使攝入人體的糖大大超過人體活動的需要,而且如果過多的糖類如果不能被人體消耗掉,就會在人體內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日積月累,不僅能使體重增加,而且能夠使血壓上升,加重心髒的負擔。此外,過多的糖分還可使血液中的三酰甘油急速上升,從而引起高血脂,嚴重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機製。瑞士專家曾經研究過食用糖消耗量和心髒病的關係,結果表明,食糖的消耗量越大,冠心病的病死率越高,即冠心病的病死率和食糖的消耗量成正比例關係。

其次,忌過多的食鹽。雖然鹽中的鈉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排血量,但是過多的攝入鈉可促進高血壓病的發作。研究表明,每日攝入食鹽高達20克的日本北部人患高血壓的幾率高達40%,明顯的高於食鹽攝入量約5克的愛斯基摩人的發病率。每天食鹽攝入量從10克減少到5克,血壓可降低10mmHg。此外,食鹽還能抑製降壓藥的藥效。

最後,冠心病患者不宜吃含動物脂肪高的食物,比如肥豬肉、肥羊肉、肥鴨、肥鵝等;也不能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豬皮、豬蹄、魚子、蟹黃、全脂奶油等;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咖喱等都是冠心病患者的禁忌食物。

冠心病患者不宜飽餐

冠心病患者不能暴飲暴食,飲食要清淡、低鹽,這對高血壓患者來說尤為重要。若攝入過多的蛋白質,則使新陳代謝加快,增加心髒的負擔,還容易增加冠心病的發病率;若攝入過多的糖類,則會在機體內轉化成脂肪堆積沉澱,阻礙血液正常流動,促使血壓驟升,加重心髒負擔;若攝入過多的膳食纖維,則可影響某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吸收。

飽餐容易引起冠心病的發作,為什麼呢?飯雖然是在胃裏,但暴飲暴食卻能增加血流的速度,加重心髒負擔,引起心絞痛,同時,還能引起消化係統、循環係統、血液係統和神經內分泌係統的疾病。這是因為,當胃裏充滿食物時,為了促進胃消化,血液不得不大量的向胃腸道分流,導致其他組織的供血量明顯不足。另一方麵,飽餐後外周血壓明顯下降,原來高血壓者的血壓下降的更加顯著,此外,喝酒時外周血管擴張也能引起血壓下降。血壓的明顯下降,就造成了冠狀動脈的供血不足。更有甚者,如果飽餐時攝入了大量高脂肪的食物,更容易誘發心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這是因為,大量高脂肪食物可促使血中脂質濃度快速升高,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增高血小板的聚集量,更容易導致微血栓。再加上聚餐飲酒時大腦處於興奮狀態,心肌的耗氧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