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劉弼臣》)肝鬱血熱證
趙紹琴醫案
張某,男,30歲。1993年2月4日初診:患者自1998年患急性腎炎,經住院治療2個月痊愈出院。出院後2周發現尿赤、腰痛,又去醫院檢查:尿蛋白(++),尿潛血(+++),尿紅細胞10~15個/HP,住院治療1月餘,效果不明顯,經腎穿刺確診為IgA腎病(係膜增殖型)。以後尿常規化驗時好時壞,有時出現肉跟血尿,曾多次住院治療,均未徹底治愈。由一朋友介紹求趙氏治療。現症見:心煩夢多,腰痛,尿赤,舌紅苔白,脈弦滑且數,尿檢驗:尿蛋白(++),尿潛血(++),尿紅細胞5~7個/HP。證屬肝經鬱熱,深入血分,絡脈淤阻。治宜清瀉肝經部熱。涼血通絡止血。藥用:柴胡6g,黃芩6g,川楝子6g,荊芥炭10g,防風6g,生地榆10g,丹參10g,炒槐花10g,茜草10g,茅蘆根各10g,小薊10g,大黃1g。水煎服,每天1劑,7劑。
二診:服藥後,睡眠轉安,尿赤見輕,尿蛋白(±),尿潛血(+),尿鏡檢紅細胞消失。按上方繼續服用,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又服前方7劑,尿蛋白轉陰,唯腰痛,尿潛血(±),改為活血通絡,涼血育陰方法,藥用:荊芥炭10g,防風6g,赤芍10g,丹參10g,茜草10g,生地榆10g,絲瓜絡10g,桑枝10g,旱蓮草10g,女貞子10g,小薊10g,藕節10g,茅蘆根各20g,大黃1g。水煎服,每天1劑,服藥20劑,腰痛消失,尿化驗未見異常,無其他不適。又觀察治療3個月,未再反複,病告獲愈。
〔按語〕此病案症見心煩夢多,尿赤,舌紅,脈弦滑且數等,全是肝膽鬱熱深入血分之象。因此取柴胡、黃芩、川楝子等清瀉肝膽鬱熱;生地榆、炒槐花、丹參、茜草涼血活血清熱;茅根、小薊涼血止血;荊芥炭、防風既能疏調氣機,又能止血;大黃涼血活血,推陳致新。初診7劑,症狀即顯著見輕,叉服7荊,尿蛋白轉陰,唯見腰痛,尿潛血未全消,改用涼血育陰方法僅服藥20劑,諸症皆去,化驗檢查亦未見異常。又以此方加減服藥3個月以鞏固療效,並未再反複。病程達5年的IgA腎病,共治療4個月而痊愈。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積極配合趙氏的治療方案,采用中藥配合走路鍛煉,限蛋白飲食等,療效比較滿意。
(選自《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心火亢盛證
何炎燊醫案
馮某,男,6歲。1993年6月5日初診:患者春天突然血尿如注,曾腎穿確診為IgA腎病,此後遍施涼血止血、活血補血中藥,病情日重。現症見:納呆,神倦,尿少,麵目微腫,舌紅無淤斑,苔薄黃,脈浮數而不沉澀。尿化驗: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少許。證屬虛火內熾。治宜展氣、通津、泄熱之法。藥用:枇杷葉10g,杏仁10g,梔子10g,黃芩10g,茯苓皮15g,白茅根30g,滑石20g,苡仁20g,冬瓜皮20g,車前子10g(包),玉米須10g,陳皮5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方7劑,胃納、精神好轉,小便雖赤而通暢量多。尿化驗:紅細胞(+++),蛋白少許。效不更方,再服14劑。
三診(7月中旬):舌苔退薄過半,脈數亦減。尿化驗:紅細胞46個/HP。此時內熱已減,前方去梔子、黃芩,加北沙參15g,麥冬10g。囑其間日1劑。
四診(11月初):上方每周服2-3劑,浮腫全消,脈亦不數。尿化驗:紅細胞5~10個/HP。前方再加太子參15g,懷山藥15g。仍然間日服1劑。
五診(1994年秋):已健康入學讀書。尿化驗:紅細胞0~2個/HP。藥用丸方鞏固治療。藥用:龜板200g,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元參、白茅根各150g,知母、黃柏、丹皮、澤瀉、女貞子、旱蓮草、石斛各100g。水煎2次,去渣,文火熬稠,再人下藥:西洋參、北沙參、懷山藥、茯苓、薏苡仁、六一散各200g,山萸肉、芡實、車前子各120g。共為細末,與藥液和勻,搗成軟糕狀,為小丸,製成藥片,每服6g,早晚各服1次。
隨訪:1994年春,在美國化驗小便陰性,現經當地醫院全麵檢查,謂病已痊愈。
〔按語〕本例以血尿、脈數為主。《易經》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之論,故其根本乃龍雷火盛,迫血妄行使然。大法以滋陰降火為主。然初診之際,又出現類似腎炎之浮腫及蛋白尿,可能乃過用涼血補血藥,助火資濕所致,故用枇杷葉煎(經驗方)即效,而最後之丸方,乃正本清源正治之法,常服不輟,庶可獲得遠期療效也。
(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何炎燊》)
氣陰兩虛證
時振聲醫案
董某,女,32歲。1995年9月17日初診:2個月前感冒發熱咽痛後出現肉眼血尿,在某醫院治療後肉眼血尿消失。但鏡下血尿持續不愈。遂來門診求治於時氏。某醫院腎活檢提示:輕度係膜增殖性IgA腎病。臨床診斷為隱匿性腎小球腎炎(血尿型)。現症見:腰酸腿軟,全身乏力,經常感冒,咽幹咽痛,口幹喜飲,手心熱。月經後期,經行欠暢,有淤塊,大便幹,2~3日1行,小便黃,時有尿灼熱感,舌黯紅,苔薄黃根稍膩,脈弦細。尿化驗:潛血(+++),白細胞0~3個/HP,紅細胞15~20個/HP。證屬氣陰不足,陰虛內熱。血熱妄行。治宜益氣滋腎清利,佐以化淤止血。方用經驗方益氣滋腎化淤清利湯加味。藥用:太子參15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生側柏30g,馬鞭草30g,益母草30g,白茅根20g,忍冬藤30g,大、小薊各30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服上方藥2周後,尿檢示:潛血(一),紅細胞3~5個/HP。原方繼續服4周後,尿檢未見異常。又原方去大小薊繼服2個月以善後。隨訪至今未複發。
〔按語〕本例患者因外感風熱出現肉眼血尿時未能有效治療,以致病情遷延日久,氣陰內耗,陰虛內熱。血熱妄行。故時氏立益氣滋腎清利化淤止血之法,收效甚捷。時氏強調,凡血尿患者不宜見血止血,用大量炭類固澀,即使用之亦無效,反而留淤為患,導致病程遷延。凡出血則必有淤滯,故於滋腎中佐以涼血活血,其效必著。實乃經驗之談。
(選自《遼寧中醫雜誌》)
桂雨茂匱案
病案一:韓某,男,52歲。1993年6月14日初診:患者6年前曾患慢性腎炎,經治時好時壞,時輕時重。6個月前,諸症加劇,即入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住院治療,經腎穿刺活檢確診為IgA腎病,經應用西藥治療2個月,無明顯療效,後求治於杜氏。現症見:全身水腫,以雙下肢為重,壓陷(+++),身困乏力,口幹,腰酸痛,小便時有熱感,大便稍幹,舌質淡紅而暗,苔薄白,脈沉細數。尿化驗:蛋白(++)。證屬少陰陰虧,太陰脾虛,濕熱留滯,脈絡淤阻。治宜滋陰益腎,健脾益氣,化淤除濕,佐以清熱。藥用:生地黃12g,山萸肉10g,豬苓15g,土茯苓15g,澤瀉12g,丹皮9g,當歸12g,黨參15g,黃芪30g,益母草40s,石韋15g,川續斷12g,丹參15g。水煎服,每天1劑。
二診(7月12日):服上方20餘劑,藥後諸症均有改善。現雙下肢仍有浮腫,小便色黃量可,仍覺困乏無力,舌淡紅尖略紫,苔薄白,脈沉細微數。尿化驗:蛋白(++)。治仍宗前法,上方去土茯苓、川斷,黃芪加至40g,加白術10g,赤芍10g,萹蓄30g,加強健脾活血利濕之功效。水煎服,每天1劑。
三診(7月30日):服上方14劑後,下肢浮腫繼減,精神好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尿化驗:蛋白(+)。觀是證至此,當以太陰脾虛為突出病機,故治當改為健脾除濕,活血清熱。藥用:黨參15g,黃芪45g,白術12g,山藥12g,芡實15g,薏苡仁20g,扁豆15g,茯苓15g,丹參20g,益母草40g,萹蓄30g,石韋15g。水煎服,每天1劑。
四診(11月18日):患者自家中來信稱,回家後服上方,病情逐步好轉,水腫已消,目前已無明顯不適,唯尿化驗仍時有波動,尿蛋白(±),有時偶有紅細胞少許。十分高興,為6年來最好之期,為鞏固治療,函信上方去扁豆、萹蓄,加金櫻子12g,白茅根20g。水煎服,每周5劑,3個月後改為每周2劑,繼服半年。
〔按語〕本案初以少陰熱化為主,在治療過程中,隨著療效的取得,而太陰脾虛轉為病機之關鍵,故及時調整,並以此收功。臨證各證型之間每每相互轉化,對於慢性腎炎,在後期常常見太陰脾虛,故此補脾益氣之法,是治療過程中防止複發的重要措施,每每以此收功,即使部分患者症狀體征不明顯,亦應以培補後作為收功之法。
(選自《杜雨茂腎病臨床經驗及實驗研究》)
病案二:王某,女,32歲。2000年8月19日初診:患者3年前發現血尿及蛋白尿,1998年10月經腎穿確診為IgA腎病,經用激素、雷公藤及免疫抑製劑及對症治療,開始有效,繼而效差,激素與雷公藤已服用近2年,除尿蛋白減輕外,其他症無顯著變化。現症見:腰酸困痛,久坐更甚,身困乏力,麵肢浮腫,頭暈,口幹,盜汗,夜寐不實,手足心熱,小便不利色黃赤,大便如常,舌淡紅,苔白,脈弦細。尿化驗:潛血(+++),蛋白(+),24小時尿蛋白定量065g。證屬腎脾氣陰兩虛,濕熱餘邪留滯入絡,血液、精微妄溢。治宜補氣養陰,化淤寧絡,佐以利濕清熱。藥用:黨參15g,黃芪40g,白術12g,茯苓15g,生地黃15g,旱蓮草12g,牛膝15g,益母草25g,丹參18g,三七4g,蒲黃10g,大小薊各15g,丹皮12g,魚腥草25g,石韋15g。水煎服,每天1劑。同時服用芪鹿益腎片,並停用強的鬆。